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夏天,解放碑商圈。
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从天而降,水花飞溅,人们脚步迷乱,开始四处逃窜。
夹在商业大厦与长江文具店间一家刚营业的书店里,挤满了避雨的人。
起初,人们只是静静地等待,然后,有人拿起书翻阅起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寻觅书籍的眼神,翻阅书籍的声音,捧书痴读的神态……人们不再关注天气的雨晴,书店内外犹如两个不同的世界。
后来,雨停了,可仍有不少人不肯走;再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书店的常客。
从那时起,书店老板杨一决定:“以后,不管多难,书店都要开下去。”
精神的典礼
上世纪90年代,出版业一片繁荣,独立书店兴起。杨一,成了重庆最早的独立书人。
杨一爱看书,爱挑书。于是,有朋友建议他开书店。后来,解放碑绿梦咖啡厅闲置,杨一接手开了一家书店,取名“精典书店”。
店名,是他早就想好了的。灵感源于旧日时光。
60后常说,他们的童年是“撒欢地奔跑”,杨一也不例外。
13岁时,杨一依旧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身为教师的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无奈之下,只好把他“寄存”到图书馆。
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新的环境总是充满了吸引力。第一次走进图书馆,塞满书架的书把杨一彻底镇住了。从此,他开始沉醉于书海。在畅游书海中,“坏孩子”的野性渐渐滋长为满腹诗书的才气。
书籍和阅读洗礼了杨一,改变了他的命运。
杨一想用书籍营造一场典礼,一场精神的典礼,以此回馈社会。
书店开业前,杨一嘱咐店员在书架间放上松软的沙发、个性的小凳……“人们愿意停留,愿意坐下,愿意忘乎所以地阅读,典礼才能开始”。
那天,跑进书店避雨的人们第一次体会到杨一的良苦用心。“一切像极了书房,不加掩饰的随意,逼得我把全部心思放在书上,连交谈都变成了嘀咕”。
精典书店开了18年,他们伴随它18年。
精典书店开了18年,杨一亏损了18年。
“书店像乡愁一样站在街角,见证着我们为书而生、被书所伤的青春、中年和晚年。”杨一说,我们都很庆幸,有那样一场大雨。
那一场大雨,让书店与读者不期而遇,重庆人爱书、爱读书的情怀展现出来,由此开启了一场精神的典礼。
乌托邦之歌
重庆人爱书、爱读书,一点不假。
爱读书的人越多,独立书店的数量就越多。它就像一枝青萝,绕着山城的水,山城的山,山城的街,绕进另一个世界。
那是2012年冬天,卫昭第一次走进合川的所在书店。它的神秘令人好奇不已。
进店,接待卫昭的是弹着吉他的老外;
落座,送来饮品的是年龄相仿的书友;
留言,递过便签的是穿着文艺的少年。
老外、书友、少年,他们都有书店的钥匙,又都不是书店老板,但他们都一起享受着这个惬意的夜晚。
书店的老板是谁?直到书店打烊,卫昭都没弄清楚。接下来的几天,只要有空,他都会去书店坐坐,等着老板现身。
偶尔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青年学生走进店内,选取小众图书,打开前台的抽屉,放钱、找钱、记账,关上抽屉,满足而去。
有时候,可以碰见几个来自欧洲的老外,煮上一杯咖啡,操一口不太熟练的重庆话,跟一帮本地文青谈哲学、聊人文、侃电影,气氛甚为融洽。
等着等着,卫昭被拉进他们的世界。老板是谁,已不重要。卫昭跟他们都是这间书店的主人,书店是他们的乌托邦。
乌托邦是所在书店的雅称,也是重庆爱书人的追求。老一代独立书人,愿意把书店营造成汲取精神营养的殿堂;新一代独立书人,喜欢把书店打造成文化共融的空间。
孙娟是典型的80后,创办所在书店时,她就决定隐身:“重庆的书文化,书店是来客的空间,不是老板的后花园。”
2015年,老顾客法国人米歇尔给所在书店发来一份邀请,希望其到法国南部开分店。“书店写着重庆城的耿直、开放、共融……这些法国人都欣赏,法国也需要”。
海豚阿德梦
如果说,所在书店走出合川,走进法国,是文化的丝路;那么,海豚阿德书店离开重庆,去到云南,则是世界的延展。
独立书店的店名海豚阿德,来源于台湾歌手陈升的同名歌曲。
歌曲《海豚阿德》描写了一只名叫阿德的海豚遨游世界的故事,书店“海豚阿德”讲述了瞿国泓想要变成阿德环游世界的梦想。
2012年,31岁的瞿国泓辞去电视台记者的工作,离开重庆,在云南大理古城创办了一家独立书店。他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环游世界。对我而言,每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千本书就有一千个世界。”
这家书店就像一个人生中转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相遇,环游世界的梦想从这里起航。在这里,不管男女老少,不论地位高低,不管来自哪里,不论去向何方,梦想都可以恣意生长。
这里有上世纪70年代的中文译本《小王子》,也有17世纪末的法文古卷,还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马悦然的《另一种乡愁》……店里三分之二的书籍来自世界各地的馈赠。
毕业旅行的闺蜜、手牵着手的情侣、背着画板的画家、寻找灵感的作家、创作歌曲的音乐人、热爱阅读的文青……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选择一本心爱之书,把它带回家,然后,开始另一段旅程。
书来书往,瞿国泓与那些馈赠藏书的人、进店觅书的人,享受着这样的过程。一家书店,一个重庆人,让山城爱书、爱读书的个性,灿烂在另一片土地。
瞿国泓说:“那是从根上的灿烂,无论走多远,乡土的印记永远无法抹掉。”
“海豚阿德”的名气越来越大,到访者越来越多,它成了大理古城的新地标。瞿国泓不再是瞿国泓,人们开始亲切地称呼他“阿德”。
海豚阿德,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所在书店,一首乌托邦之歌;精典书店,一场精神的典礼。三家书店,三种情愫,勾勒出重庆人于书、于阅读的诗书情怀。
人们常说,看一座城市的历史,到博物馆;看一座城市的情怀,到书店。
不只是精典、所在、海豚阿德,还有喜马拉雅艺术、西西弗、方所……重庆城日新涌溢的书店,洋溢着跟它们一样的诗书情怀。现在,这座城,这里的人,平均每人每月会读5.4本书。
重庆人爱书、重庆人爱读书,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寻常生活。重庆人爱书、重庆人爱读书的故事,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流淌。
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从天而降,水花飞溅,人们脚步迷乱,开始四处逃窜。
夹在商业大厦与长江文具店间一家刚营业的书店里,挤满了避雨的人。
起初,人们只是静静地等待,然后,有人拿起书翻阅起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寻觅书籍的眼神,翻阅书籍的声音,捧书痴读的神态……人们不再关注天气的雨晴,书店内外犹如两个不同的世界。
后来,雨停了,可仍有不少人不肯走;再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书店的常客。
从那时起,书店老板杨一决定:“以后,不管多难,书店都要开下去。”
精神的典礼
上世纪90年代,出版业一片繁荣,独立书店兴起。杨一,成了重庆最早的独立书人。
杨一爱看书,爱挑书。于是,有朋友建议他开书店。后来,解放碑绿梦咖啡厅闲置,杨一接手开了一家书店,取名“精典书店”。
店名,是他早就想好了的。灵感源于旧日时光。
60后常说,他们的童年是“撒欢地奔跑”,杨一也不例外。
13岁时,杨一依旧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孩子”。身为教师的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无奈之下,只好把他“寄存”到图书馆。
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新的环境总是充满了吸引力。第一次走进图书馆,塞满书架的书把杨一彻底镇住了。从此,他开始沉醉于书海。在畅游书海中,“坏孩子”的野性渐渐滋长为满腹诗书的才气。
书籍和阅读洗礼了杨一,改变了他的命运。
杨一想用书籍营造一场典礼,一场精神的典礼,以此回馈社会。
书店开业前,杨一嘱咐店员在书架间放上松软的沙发、个性的小凳……“人们愿意停留,愿意坐下,愿意忘乎所以地阅读,典礼才能开始”。
那天,跑进书店避雨的人们第一次体会到杨一的良苦用心。“一切像极了书房,不加掩饰的随意,逼得我把全部心思放在书上,连交谈都变成了嘀咕”。
精典书店开了18年,他们伴随它18年。
精典书店开了18年,杨一亏损了18年。
“书店像乡愁一样站在街角,见证着我们为书而生、被书所伤的青春、中年和晚年。”杨一说,我们都很庆幸,有那样一场大雨。
那一场大雨,让书店与读者不期而遇,重庆人爱书、爱读书的情怀展现出来,由此开启了一场精神的典礼。
乌托邦之歌
重庆人爱书、爱读书,一点不假。
爱读书的人越多,独立书店的数量就越多。它就像一枝青萝,绕着山城的水,山城的山,山城的街,绕进另一个世界。
那是2012年冬天,卫昭第一次走进合川的所在书店。它的神秘令人好奇不已。
进店,接待卫昭的是弹着吉他的老外;
落座,送来饮品的是年龄相仿的书友;
留言,递过便签的是穿着文艺的少年。
老外、书友、少年,他们都有书店的钥匙,又都不是书店老板,但他们都一起享受着这个惬意的夜晚。
书店的老板是谁?直到书店打烊,卫昭都没弄清楚。接下来的几天,只要有空,他都会去书店坐坐,等着老板现身。
偶尔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青年学生走进店内,选取小众图书,打开前台的抽屉,放钱、找钱、记账,关上抽屉,满足而去。
有时候,可以碰见几个来自欧洲的老外,煮上一杯咖啡,操一口不太熟练的重庆话,跟一帮本地文青谈哲学、聊人文、侃电影,气氛甚为融洽。
等着等着,卫昭被拉进他们的世界。老板是谁,已不重要。卫昭跟他们都是这间书店的主人,书店是他们的乌托邦。
乌托邦是所在书店的雅称,也是重庆爱书人的追求。老一代独立书人,愿意把书店营造成汲取精神营养的殿堂;新一代独立书人,喜欢把书店打造成文化共融的空间。
孙娟是典型的80后,创办所在书店时,她就决定隐身:“重庆的书文化,书店是来客的空间,不是老板的后花园。”
2015年,老顾客法国人米歇尔给所在书店发来一份邀请,希望其到法国南部开分店。“书店写着重庆城的耿直、开放、共融……这些法国人都欣赏,法国也需要”。
海豚阿德梦
如果说,所在书店走出合川,走进法国,是文化的丝路;那么,海豚阿德书店离开重庆,去到云南,则是世界的延展。
独立书店的店名海豚阿德,来源于台湾歌手陈升的同名歌曲。
歌曲《海豚阿德》描写了一只名叫阿德的海豚遨游世界的故事,书店“海豚阿德”讲述了瞿国泓想要变成阿德环游世界的梦想。
2012年,31岁的瞿国泓辞去电视台记者的工作,离开重庆,在云南大理古城创办了一家独立书店。他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环游世界。对我而言,每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千本书就有一千个世界。”
这家书店就像一个人生中转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相遇,环游世界的梦想从这里起航。在这里,不管男女老少,不论地位高低,不管来自哪里,不论去向何方,梦想都可以恣意生长。
这里有上世纪70年代的中文译本《小王子》,也有17世纪末的法文古卷,还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马悦然的《另一种乡愁》……店里三分之二的书籍来自世界各地的馈赠。
毕业旅行的闺蜜、手牵着手的情侣、背着画板的画家、寻找灵感的作家、创作歌曲的音乐人、热爱阅读的文青……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选择一本心爱之书,把它带回家,然后,开始另一段旅程。
书来书往,瞿国泓与那些馈赠藏书的人、进店觅书的人,享受着这样的过程。一家书店,一个重庆人,让山城爱书、爱读书的个性,灿烂在另一片土地。
瞿国泓说:“那是从根上的灿烂,无论走多远,乡土的印记永远无法抹掉。”
“海豚阿德”的名气越来越大,到访者越来越多,它成了大理古城的新地标。瞿国泓不再是瞿国泓,人们开始亲切地称呼他“阿德”。
海豚阿德,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所在书店,一首乌托邦之歌;精典书店,一场精神的典礼。三家书店,三种情愫,勾勒出重庆人于书、于阅读的诗书情怀。
人们常说,看一座城市的历史,到博物馆;看一座城市的情怀,到书店。
不只是精典、所在、海豚阿德,还有喜马拉雅艺术、西西弗、方所……重庆城日新涌溢的书店,洋溢着跟它们一样的诗书情怀。现在,这座城,这里的人,平均每人每月会读5.4本书。
重庆人爱书、重庆人爱读书,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寻常生活。重庆人爱书、重庆人爱读书的故事,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