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倡导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要防止出现实施中的偏差,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则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及为学生搭建好自主能动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
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当前教学的热议主题与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亦就这个问题进行阐述与探讨。
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在实施中出现的偏差
在教学实践中,若是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理解上出现偏差,那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
1.教师的主导性变成教师“控制性与支配性”
教师的主导性最早源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的教育效果之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应该首先把教学看作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过程中的领导。”这种理念下的教师“主导作用”至今影响尤深,使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支配、控制、决定学生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只顾按自己的想法意愿把知识一股脑“倒出”,课堂教学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样的课堂即使是让人感觉教师准备充分、讲解明晰、内容丰富,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思想、行为皆受到了教师的限制,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态度价值观等的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与其说教师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倒不如说教师“控制与支配了学生”,发挥了“主宰”作用。
2.發挥学生的主体性变成教学的“放任性”
在“控制式与支配式”教学受到诟病之后,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于是有的教师又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主导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就应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组织者的角色,主要工作是分配任务,管理纪律等,教师在知识教学上要“少作为”甚至“无作为”。 可想而知,由于缺乏教师在知识学习上的引导,学生难以有效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还会出现知识的偏差与错误,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的、偏颇且难以有深度和广度的。
3.错误的指标衡量
在实践中,课堂教学评价是否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又有以教师是否能“少教多学”( 作用占用时空要少)、“先学后教”(要有教学先后顺序)等作为指标衡量或评价——这是实践中常见的一种错误做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说:教师必须适时适度施教,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因此,要评价教师主导性及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以发挥及保证,关键是看教师能否适时适度施教,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能动地进行知识学习与获得。
二、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1.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要达成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需要依赖教师的预成性工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及生成性工作(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调节引导等)的完成。因此,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及重要衡量标志。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又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支持与保障——说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是互相统一、又互相促进的无抵牾关系。
2.提升好教师专业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须有一桶水”,还要做到“一桶水中的一杯水”有针对性地倒出及有效倒出,这说明了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发挥好其主导性必须要有好的专业素养,这包括深厚的学科知识,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的熟悉与把握,对学法与教法的研究及应用水平,对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组织运行的规律的认知水平等,知道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好的专业素养是正确发挥好教师主导性的保证。
3.为学生搭建好自主能动学习的平台
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指出:利用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方式进行学习,分别能记住的学习内容比例是5%、10%、20%、30%、50%、 75%和90%,说明主动式和参与式学习(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要优胜于被动式学习(听讲、阅读、视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用灌输式、包办式等的教学方式,代替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或占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应通过科学组合教学诸要素,设计递进式教学程序,营造学生相观而善的环境,按照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组织运行的规律,搭建起能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讨论交流的自主能动学习平台,能动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效率,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实施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确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加深相关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使之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凯洛夫.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58—59.
[2]蔺新茂,张大超,崔耀民.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无抵牾的学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7):77-85.
【关键词】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
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当前教学的热议主题与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亦就这个问题进行阐述与探讨。
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在实施中出现的偏差
在教学实践中,若是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理解上出现偏差,那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
1.教师的主导性变成教师“控制性与支配性”
教师的主导性最早源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的教育效果之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应该首先把教学看作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过程中的领导。”这种理念下的教师“主导作用”至今影响尤深,使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支配、控制、决定学生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只顾按自己的想法意愿把知识一股脑“倒出”,课堂教学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样的课堂即使是让人感觉教师准备充分、讲解明晰、内容丰富,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思想、行为皆受到了教师的限制,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态度价值观等的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与其说教师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倒不如说教师“控制与支配了学生”,发挥了“主宰”作用。
2.發挥学生的主体性变成教学的“放任性”
在“控制式与支配式”教学受到诟病之后,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于是有的教师又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主导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就应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组织者的角色,主要工作是分配任务,管理纪律等,教师在知识教学上要“少作为”甚至“无作为”。 可想而知,由于缺乏教师在知识学习上的引导,学生难以有效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还会出现知识的偏差与错误,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的、偏颇且难以有深度和广度的。
3.错误的指标衡量
在实践中,课堂教学评价是否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又有以教师是否能“少教多学”( 作用占用时空要少)、“先学后教”(要有教学先后顺序)等作为指标衡量或评价——这是实践中常见的一种错误做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说:教师必须适时适度施教,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因此,要评价教师主导性及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以发挥及保证,关键是看教师能否适时适度施教,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能动地进行知识学习与获得。
二、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1.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要达成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需要依赖教师的预成性工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及生成性工作(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调节引导等)的完成。因此,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及重要衡量标志。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又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支持与保障——说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是互相统一、又互相促进的无抵牾关系。
2.提升好教师专业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须有一桶水”,还要做到“一桶水中的一杯水”有针对性地倒出及有效倒出,这说明了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发挥好其主导性必须要有好的专业素养,这包括深厚的学科知识,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的熟悉与把握,对学法与教法的研究及应用水平,对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组织运行的规律的认知水平等,知道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好的专业素养是正确发挥好教师主导性的保证。
3.为学生搭建好自主能动学习的平台
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指出:利用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方式进行学习,分别能记住的学习内容比例是5%、10%、20%、30%、50%、 75%和90%,说明主动式和参与式学习(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要优胜于被动式学习(听讲、阅读、视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用灌输式、包办式等的教学方式,代替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或占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应通过科学组合教学诸要素,设计递进式教学程序,营造学生相观而善的环境,按照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组织运行的规律,搭建起能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讨论交流的自主能动学习平台,能动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效率,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实施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确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加深相关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使之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凯洛夫.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58—59.
[2]蔺新茂,张大超,崔耀民.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无抵牾的学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7):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