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和专业是大学组织的基本元素。文章通过阐述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新时代背景,通过分析学科和专业的基本内涵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要树立系统思维,协作思维,在落实学科发展思路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学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支撑,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管理等建设思路。
关键词:学科 专业 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1.3;G6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175-02
一、学科、专业一体化背景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做出重要指示与批示,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进一步优化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现有学科课程设置,有效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
回顾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历史,1995年提出实施“211工程”,1998年提出实施“985工程”,以及随之而进行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促使国内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迈上新台阶,逐步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得到了有效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必须看到重点建设也存在诸多弊端,身份固化、重复交叉、竞争缺失等问题仍然存在,要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不断创新实施方式。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一流建设为目标,以绩效改革为杠杆,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不断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即要建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学科。“双一流”建设指南明确提出,要不断强化本科教育重要的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我国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任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一流课程体系、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三者有机联系,是不可分离的。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一流本科和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石,“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同时很有必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1]。教育部在前不久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后来又相继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截至到2021年要全面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2]。因此,把学科建设中不断积累的优质学科建设资源及时转化专业建设中的本科教育资源,在学校不断建立与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协同互动机制,已成为高校提高办学综合水平的应对策略。
二、学科、专业内涵
《辞海》中对于学科的解释为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3]。根据我国2009年5月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学科的定位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包括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两个方面,一般由研究组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四个要素构成。《辞海》中对专业阐述为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3}。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实体。一般由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和培养方案等部分构成。顾名思义,专业是为了社会需要,根据社会特定分工的需要而设置一整套系统的课程组合,其目的是传授社会岗位的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三、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机联系
首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主体都是教师,在高校,优秀的师资队伍大多也是学术骨干;其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科建设的目的是要服务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而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人才。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有引领作用,专业建设对学科建设有促进作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两者协同实现大学的四大功能{2}。
(一)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专业建设的核心,即专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专业课程主要来源于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学科建设中的学术队伍建设也奠定了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的基础[2]。科学研究实验室平台也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动力
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教学内容、课程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需要学科建设进行研究。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也为学科建设提供有效的学术研究骨干贡献[4]。专业建设引领大学学科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尤其是对于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其学科研究方向和领域也应当由社会需求所引领[5][6]。
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推进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强化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7]。基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有机联系,提出以下策略。
(一)树立系统思维和协作思维
要树立协同思维和系统思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都是事关人才培养全局的系统性工作,高等院校这个庞大系统是由学科办与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师工作部)、科研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实验与设备管理处等大量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而复杂开放系统有序发展的演化动力是系统内部子系统间协同合作关系。没有协同性,子系统的独立性占主导地位,系统整体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因而学科办、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科研处、研究生处、教务处、设备处等同级机构要密切开展合作。例如,学科办协助教务处为本科生参与或独立发表论文提供平台;主办、承办一般国际会议时配合协助研究生院组织研究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配合高层次人才办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引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实现胡杨学者人才工程,在学科创新园区科研团队建设和学科群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与科技处密切配合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创新与服务。 (二)在落实学科发展思路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为应用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准备,学科建设中应按照一级学科理顺专业归属,按照“发扬优秀、支持特色、改善传统、扶持新兴”的基本原则,实行校级专业的系统性综合改革,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分类指导,分批建设,对于“专业定位不准、建设思路不清、发展前景不好”的招生困难、就业艰难的专业,要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进行撤减或改造。使学校的每一个专业都能够找准定位、凝练特色,尽可能结合学校特色,与产业结合,或营造差异性优势,实现与我国西部地区、西部省份同类专业的错位发展,加强传统特色优势专业和重点应用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同时鼓励教师形成自身的显著的科研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水平,的专业课程,努力建设进而达到增设专业的水平并逐步完善改进形成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从而做到有效保证较高的专业起点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学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支撑
利用国家和省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等学科建设经费,争取有关政策支持和资源配套,确保对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和的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不断加强,把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内容要素,比如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进一步优化、本科课程与本科教材建设、本科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本科实习基地建设等统一纳入学科建设中去,打造出既有实力又有特色的学科平台。将学校学科建设方面的国家级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全校工程技术中心等,当然也包括专业建设方面的专业认知、专业实习实验室、各类实习实践基地、实训中心等实行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效果。
(四)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管理
团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任务。教师既要承担学校的学科建设任务、又承担学校的专业建设任务,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往往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又是可以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的。学校应完善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管理,院长、副院长及各系主任担任学科带头人,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以及對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基础学科青年学术骨干及学术新秀的培养力度。只有保证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一致,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统筹规划才能更好地纳入到一个大的建设体系之中,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这样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就能够彼此支撑、互相促进。
(五)制定并落实学术及教学骨干的资助与激励政策
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下,要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评价激励机制,在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改革,引导学术及教学,骨干投入教学并引领带动广大教师践行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反哺科研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教学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调动其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运用科研成果进行课程与教材建设,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培育创新人才,并从制度上对取得优异成绩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学术成果奖励和职称评审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要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增大奖励力度,积极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
五、小结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不可割裂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在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系统思维,协作思维,在落实学科发展思路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有效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全面促进学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支撑,加强并改革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和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0.
[2] 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8):33-39.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4] 王凯,胡赤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视角[J].教育研究,2019(2):85-93.
[5] 陈琳,龚秀敏.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2(3):22-26.
[6] 李雅丽,高淑东.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5(35):164-165.
[7] 王文剑.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4):20-23.
(作者单位:1.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陕西西安 710600;2.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 710600)
[作者简介:汪卫兵(1977—),男,山西太原人,工学博士,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办主任,主要从事学科建设与评估研究;桓斌斌(1990—),男,陕西咸阳人,工学硕士,主要从事学科建设研究。]
(责编:若佳)
关键词:学科 专业 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1.3;G6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175-02
一、学科、专业一体化背景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做出重要指示与批示,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进一步优化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现有学科课程设置,有效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
回顾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历史,1995年提出实施“211工程”,1998年提出实施“985工程”,以及随之而进行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促使国内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迈上新台阶,逐步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得到了有效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必须看到重点建设也存在诸多弊端,身份固化、重复交叉、竞争缺失等问题仍然存在,要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不断创新实施方式。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一流建设为目标,以绩效改革为杠杆,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不断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即要建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学科。“双一流”建设指南明确提出,要不断强化本科教育重要的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我国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任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一流课程体系、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三者有机联系,是不可分离的。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一流本科和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石,“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同时很有必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1]。教育部在前不久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后来又相继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截至到2021年要全面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2]。因此,把学科建设中不断积累的优质学科建设资源及时转化专业建设中的本科教育资源,在学校不断建立与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协同互动机制,已成为高校提高办学综合水平的应对策略。
二、学科、专业内涵
《辞海》中对于学科的解释为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3]。根据我国2009年5月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学科的定位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包括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两个方面,一般由研究组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四个要素构成。《辞海》中对专业阐述为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3}。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实体。一般由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和培养方案等部分构成。顾名思义,专业是为了社会需要,根据社会特定分工的需要而设置一整套系统的课程组合,其目的是传授社会岗位的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三、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机联系
首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主体都是教师,在高校,优秀的师资队伍大多也是学术骨干;其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科建设的目的是要服务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而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人才。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有引领作用,专业建设对学科建设有促进作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两者协同实现大学的四大功能{2}。
(一)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专业建设的核心,即专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专业课程主要来源于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学科建设中的学术队伍建设也奠定了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的基础[2]。科学研究实验室平台也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动力
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教学内容、课程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需要学科建设进行研究。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也为学科建设提供有效的学术研究骨干贡献[4]。专业建设引领大学学科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尤其是对于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其学科研究方向和领域也应当由社会需求所引领[5][6]。
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推进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强化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7]。基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有机联系,提出以下策略。
(一)树立系统思维和协作思维
要树立协同思维和系统思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都是事关人才培养全局的系统性工作,高等院校这个庞大系统是由学科办与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师工作部)、科研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实验与设备管理处等大量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而复杂开放系统有序发展的演化动力是系统内部子系统间协同合作关系。没有协同性,子系统的独立性占主导地位,系统整体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因而学科办、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科研处、研究生处、教务处、设备处等同级机构要密切开展合作。例如,学科办协助教务处为本科生参与或独立发表论文提供平台;主办、承办一般国际会议时配合协助研究生院组织研究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配合高层次人才办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引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实现胡杨学者人才工程,在学科创新园区科研团队建设和学科群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与科技处密切配合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创新与服务。 (二)在落实学科发展思路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为应用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准备,学科建设中应按照一级学科理顺专业归属,按照“发扬优秀、支持特色、改善传统、扶持新兴”的基本原则,实行校级专业的系统性综合改革,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分类指导,分批建设,对于“专业定位不准、建设思路不清、发展前景不好”的招生困难、就业艰难的专业,要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进行撤减或改造。使学校的每一个专业都能够找准定位、凝练特色,尽可能结合学校特色,与产业结合,或营造差异性优势,实现与我国西部地区、西部省份同类专业的错位发展,加强传统特色优势专业和重点应用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同时鼓励教师形成自身的显著的科研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水平,的专业课程,努力建设进而达到增设专业的水平并逐步完善改进形成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从而做到有效保证较高的专业起点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学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支撑
利用国家和省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等学科建设经费,争取有关政策支持和资源配套,确保对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和的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不断加强,把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内容要素,比如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进一步优化、本科课程与本科教材建设、本科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本科实习基地建设等统一纳入学科建设中去,打造出既有实力又有特色的学科平台。将学校学科建设方面的国家级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全校工程技术中心等,当然也包括专业建设方面的专业认知、专业实习实验室、各类实习实践基地、实训中心等实行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效果。
(四)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管理
团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任务。教师既要承担学校的学科建设任务、又承担学校的专业建设任务,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往往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又是可以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的。学校应完善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管理,院长、副院长及各系主任担任学科带头人,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以及對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基础学科青年学术骨干及学术新秀的培养力度。只有保证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一致,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统筹规划才能更好地纳入到一个大的建设体系之中,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这样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就能够彼此支撑、互相促进。
(五)制定并落实学术及教学骨干的资助与激励政策
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下,要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评价激励机制,在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改革,引导学术及教学,骨干投入教学并引领带动广大教师践行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反哺科研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教学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调动其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运用科研成果进行课程与教材建设,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培育创新人才,并从制度上对取得优异成绩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学术成果奖励和职称评审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要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增大奖励力度,积极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
五、小结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不可割裂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在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系统思维,协作思维,在落实学科发展思路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有效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全面促进学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支撑,加强并改革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和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0.
[2] 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8):33-39.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4] 王凯,胡赤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视角[J].教育研究,2019(2):85-93.
[5] 陈琳,龚秀敏.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2(3):22-26.
[6] 李雅丽,高淑东.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5(35):164-165.
[7] 王文剑.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4):20-23.
(作者单位:1.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陕西西安 710600;2.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 710600)
[作者简介:汪卫兵(1977—),男,山西太原人,工学博士,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办主任,主要从事学科建设与评估研究;桓斌斌(1990—),男,陕西咸阳人,工学硕士,主要从事学科建设研究。]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