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与责任”既是一个关于师德建设的问题,更是关于“概论”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文章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概论”课的教师必须有对党和国家、对学生的高度热爱和责任感,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才能真正担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从教学原则、教学切入点、教学着力点、教学手段等方法论层面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爱;责任;“概论”课;价值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54-02
一、关于“概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的探讨
(一)一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
探讨“概论”课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就是要解决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这是“概论”课教学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我们知道,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的根本的观点。方法论,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以此类推,“概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对课程本身的作用和意义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教学导向。“概论”课的方法论,则是人们实现“概论”课价值的方法方式。简而言之,“概论”课价值观所回答的是课程“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方法论则侧重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它具体体现为教学的任务、目标、理念和方式方法。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以上讲话,既从价值的层面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从方法论的视角,为我们坚持和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而“概论”课作为系统向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主要载体,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只有真正把握课程的本质要求,才能有效地创造课程的价值,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爱与责任”是实现“概论”课目标任务的客观要求
把“爱与责任”做为“概论”课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概论”课教学中的直接体现。
2008年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讲话中明确了大会的任务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更好地发挥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刘延东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觀,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面对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命更加崇高,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她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这五方面的“重要职责”。
“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本质上要求其教学要从“爱与责任”的视角,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这里的“爱”,就是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道路、对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热爱;这里的“责任”,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强烈责任感。没有爱就没有“概论”课的教育,没有责任就无法抓好“概论”课的教育。
二、把握“概论”课教学中“爱与责任”的价值观内涵
(一)让党放心:要有对党和国家强烈的爱与责任感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看,“概论”课中老师的使命,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千千万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爱党、爱国,对党对国家和对学生负责,这应该是概论课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教育,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也应是我们“概论”课教师最大的乐趣。
(二)让学生满意:要有对学生真挚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发挥作用的决定性的因素。“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也是“概论”课教学的核心所在。从我们选择“概论”课教学这一工作开始,“概论课老师”这一神圣的称呼就赋予了我们必须对党的教育、对学生应承担的个人的、社会的责任。
有人说:“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这句话简单明了地道出了“概论”课教师应有的对待党、国家和学生的应有态度。它要求我们教学也要心系学生、热爱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诚实品德和良好修养,确保他们在成长成才的征途上不迷失方向,真正成长为有觉悟、有才干、品德好、能做事的人,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益的人。
周济讲过,“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含义,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这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概论”课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师和教学工作尤其需要做到这一点。
(三)让人民看到希望:教育学生爱党爱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概论”课的功能和职责,不仅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走什么路、跟谁走的问题,更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大问题。
因此,课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知识,谋求职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爱和信任,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对人民的事业有所建树的人。
只有强烈的爱,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念。教学中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才能确保我们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三、“概论”课教学中“爱与责任”的方法论探索
(一)教学原则上: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工作还处于攻坚、爬坡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概论”课教师犹其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善于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这是教学中必须贯彻和坚持的原则。
俗话说:三尺讲台,兹事体大。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教师在从事学术研究方面,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不能把讲台变成个人的论坛,还是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不能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我們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该理直气壮,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应该旗帜鲜明。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以来,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与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委党校,每年利用寒暑假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以及每学年举办的集体备课会,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着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为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受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欢迎,希望这些活动继续开展。
(二)教学着力点:从“三个着眼”到“三个着力”
爱与责任的关系中,爱是基础和前提;有爱,才能有责任感。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理想、信念、信仰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相结合的过程。它不可能是无源之水,它必须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之中才能形成,要经历一个从到感性、理性,从了解、到理解、接受的过程,才能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与16号文提出的“坚持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要求是一致的。“精”,不是形式上的“精”,不是少,而是要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精髓,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管用”,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既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同时,更要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和现实问题,克服“两张皮”现象,真正使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就业,努力高提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教学的手段:坚持教学方法的“主体化”、“情境化”、“信息化”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境化、信息化”,这是广大“概论”课基层教师的共识。
“概论”课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并且已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所以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育、说服、劝戒,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通过“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以及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榜样示范、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形式,努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统一。
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和信息化。新的教学内容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真正实现学生的与时俱进的适应需要。而先进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以致用,同时赋予课程鲜明的时代活力。
问渠焉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信息化的的到来和网络生活的普及,坚持教学方法的“主体化”、“情境化”、“信息化”应是增强和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张丹华,陈海青.提高“概论”课教学校改要着力实现几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关键词:爱;责任;“概论”课;价值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54-02
一、关于“概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的探讨
(一)一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
探讨“概论”课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就是要解决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这是“概论”课教学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我们知道,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的根本的观点。方法论,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以此类推,“概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对课程本身的作用和意义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教学导向。“概论”课的方法论,则是人们实现“概论”课价值的方法方式。简而言之,“概论”课价值观所回答的是课程“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方法论则侧重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它具体体现为教学的任务、目标、理念和方式方法。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以上讲话,既从价值的层面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从方法论的视角,为我们坚持和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而“概论”课作为系统向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主要载体,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只有真正把握课程的本质要求,才能有效地创造课程的价值,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爱与责任”是实现“概论”课目标任务的客观要求
把“爱与责任”做为“概论”课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概论”课教学中的直接体现。
2008年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讲话中明确了大会的任务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更好地发挥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刘延东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觀,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面对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命更加崇高,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她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这五方面的“重要职责”。
“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本质上要求其教学要从“爱与责任”的视角,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这里的“爱”,就是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道路、对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热爱;这里的“责任”,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强烈责任感。没有爱就没有“概论”课的教育,没有责任就无法抓好“概论”课的教育。
二、把握“概论”课教学中“爱与责任”的价值观内涵
(一)让党放心:要有对党和国家强烈的爱与责任感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看,“概论”课中老师的使命,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千千万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爱党、爱国,对党对国家和对学生负责,这应该是概论课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教育,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也应是我们“概论”课教师最大的乐趣。
(二)让学生满意:要有对学生真挚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发挥作用的决定性的因素。“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也是“概论”课教学的核心所在。从我们选择“概论”课教学这一工作开始,“概论课老师”这一神圣的称呼就赋予了我们必须对党的教育、对学生应承担的个人的、社会的责任。
有人说:“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这句话简单明了地道出了“概论”课教师应有的对待党、国家和学生的应有态度。它要求我们教学也要心系学生、热爱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诚实品德和良好修养,确保他们在成长成才的征途上不迷失方向,真正成长为有觉悟、有才干、品德好、能做事的人,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益的人。
周济讲过,“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含义,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这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概论”课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师和教学工作尤其需要做到这一点。
(三)让人民看到希望:教育学生爱党爱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概论”课的功能和职责,不仅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走什么路、跟谁走的问题,更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大问题。
因此,课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知识,谋求职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爱和信任,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对人民的事业有所建树的人。
只有强烈的爱,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念。教学中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才能确保我们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三、“概论”课教学中“爱与责任”的方法论探索
(一)教学原则上: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工作还处于攻坚、爬坡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概论”课教师犹其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善于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这是教学中必须贯彻和坚持的原则。
俗话说:三尺讲台,兹事体大。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教师在从事学术研究方面,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不能把讲台变成个人的论坛,还是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不能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我們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该理直气壮,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应该旗帜鲜明。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以来,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与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委党校,每年利用寒暑假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以及每学年举办的集体备课会,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着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为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受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欢迎,希望这些活动继续开展。
(二)教学着力点:从“三个着眼”到“三个着力”
爱与责任的关系中,爱是基础和前提;有爱,才能有责任感。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理想、信念、信仰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相结合的过程。它不可能是无源之水,它必须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之中才能形成,要经历一个从到感性、理性,从了解、到理解、接受的过程,才能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与16号文提出的“坚持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要求是一致的。“精”,不是形式上的“精”,不是少,而是要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精髓,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管用”,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既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同时,更要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和现实问题,克服“两张皮”现象,真正使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就业,努力高提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教学的手段:坚持教学方法的“主体化”、“情境化”、“信息化”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境化、信息化”,这是广大“概论”课基层教师的共识。
“概论”课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并且已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所以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育、说服、劝戒,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通过“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以及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榜样示范、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形式,努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统一。
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和信息化。新的教学内容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真正实现学生的与时俱进的适应需要。而先进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以致用,同时赋予课程鲜明的时代活力。
问渠焉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信息化的的到来和网络生活的普及,坚持教学方法的“主体化”、“情境化”、“信息化”应是增强和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张丹华,陈海青.提高“概论”课教学校改要着力实现几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