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清时期,随着中西绘画交流的逐步深入,西方写实性绘画与中国传统人物画之间产生了微妙的联系.在以文人画为主流风格的时期,人物画新形式因帝王主导而兴于宫廷、再到低落,反映出中西绘画鲜明的异质异趣.比较利玛窦和郎世宁的活动背景和作品特点,有助于了解明清时期西画与中国人物画的关系,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独特性,进而增强民族自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随着中西绘画交流的逐步深入,西方写实性绘画与中国传统人物画之间产生了微妙的联系.在以文人画为主流风格的时期,人物画新形式因帝王主导而兴于宫廷、再到低落,反映出中西绘画鲜明的异质异趣.比较利玛窦和郎世宁的活动背景和作品特点,有助于了解明清时期西画与中国人物画的关系,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独特性,进而增强民族自信.
其他文献
人物画是中西方绘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从人物画中,人们能看到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特征与审美差异.中国明末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比较接近,资本主义的萌芽促使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该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中西方社会背景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人物画线条、色彩、构图方式、人物形态的差异.这种差异为研究同时期东西方人物画特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当时创作人物画的现实意义也为当代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画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人文情思,其文化蕴藉远在绘画之外,与其他的画种相比,它更加注重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通过造境创造诗情画意,表达画家的思想境界与情怀,也使观者在欣赏画面时产生情感共鸣.造境是中国画艺术的核心,结合一脉相承的中国古典园林探索和解读中国画造境艺术的奥秘,对欣赏中国画具有深远的意义.
草莓灰霉病是影响草莓生产种植的主要病害,极易侵染导致草莓果实腐烂变质,严重危害草莓的产量品质和运输储存.本项目从兰州市花庄镇草莓种植基地灰霉病高发区病果根际土壤筛选到一株具有灰霉菌拮抗效果的枯草芽孢杆菌,采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在原来基础上选育抑菌能力更强的生防细菌,并对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从而达到对草莓灰霉菌拮抗菌抑菌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风格分析法是现代西方艺术研究的重要方法,沃尔夫林提出五对风格范畴,对风格演变进行了分析解读.该文以宋代极具代表性的《西园雅集图》为切入点,运用五对范畴分析比较北宋、南宋两个时期《西园雅集图》的作品形式、构图方法及艺术表现,解读从北宋至南宋的艺术风格演变和文人思想变化.
“死”“活”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反义词.本文以该组反义词为研究对象,从词义、构词形式、构词方式等词汇层面对其不对称现象进行描述和研究,并揭示这组反义词不对称的深层次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为评价对象,坚持“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的理念,引入CIPP教育评价模型.深入论证模型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适切性,充分考虑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构建包含教育背景、教育输入、教育过程,以及教育成效4项一级指标,师资基础、目标匹配等9项二级指标,职称级别及学历学位等29项三级指标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型,并详细阐释模型运用策略,以期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理论价值和实践经验.
不久前,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rn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比作河水的源、流、汇,通过“源”“流”“汇”三个单元,系统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阐释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楚美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觉样式,绽放着夺目的艺术光彩.周韶华受到了楚美术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表现楚文化的美术作品.他力求将楚美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为优秀传统艺术注入时代使命和当代情感,通过对楚美术造型、图式、色彩、历史人物符号的转译,以实现现代与传统的融合,试图建构出立足本土并具有开放性的创新型中国画体系.
一所高校的校训体现了其特有的文化资源和精神积淀.通过获取江苏省89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校训,对各院校校训的句式、字频、词频等形式进行分析,发现89所院校校训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其内涵表现在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重视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与实践、重视个人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重视承担特色学科的使命与责任等方面,通过对形式和内涵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校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育人功能.
基于方便取样法,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和心理疾病污名语义差异量表,对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在读大学生共情能力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污名程度的关系.发现大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受到其对精神疾病的熟悉程度和共情能力的影响.为减少对精神疾病病人污名,应加大对精神疾病的普及宣传、有针对性地提升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