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代诗词,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一个古诗词单元。每册书集中一个单元来学习古代诗歌,增加了古代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总结古诗教学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传承优秀的祖国文化。
一、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讲解诗歌作者及有关背景,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
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的“诗眼”就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二、进行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
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国破山河在”的“破”,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2.欣赏艺术特色
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情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三、反复吟唱,注重积累
1.反复吟唱,引起共鸣
吟唱是指学生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最感人肺腑的语言,声调来唱读古诗词,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感情。如曹操的《观沧海》,要读得慷慨悲壮。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名家吟唱,配乐朗诵等。欣赏不同的吟唱风格,激发兴趣,达到提高欣赏诗词水平。
2.诗词背诵会,默写竞赛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可分组、个人等形式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背诵兴趣。默写又是对背诵的检验,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达到积累的目的。
3.培养兴趣,学会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的积累,讲求方式方法,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背诵积累,鼓励学生在与人交谈、作文时,学会引用,增强文彩。
以上三部分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三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体现诗词教学的内涵,目的是让诗歌教学收到实效。
一、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讲解诗歌作者及有关背景,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
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的“诗眼”就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二、进行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
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国破山河在”的“破”,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2.欣赏艺术特色
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情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三、反复吟唱,注重积累
1.反复吟唱,引起共鸣
吟唱是指学生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最感人肺腑的语言,声调来唱读古诗词,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感情。如曹操的《观沧海》,要读得慷慨悲壮。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名家吟唱,配乐朗诵等。欣赏不同的吟唱风格,激发兴趣,达到提高欣赏诗词水平。
2.诗词背诵会,默写竞赛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可分组、个人等形式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背诵兴趣。默写又是对背诵的检验,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达到积累的目的。
3.培养兴趣,学会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的积累,讲求方式方法,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背诵积累,鼓励学生在与人交谈、作文时,学会引用,增强文彩。
以上三部分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三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体现诗词教学的内涵,目的是让诗歌教学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