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名篇两题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_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曲悲怆的命运之歌
  ——另读《岳阳楼记》
  开笔全录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笔者像一代代中学生一样,少年时就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倒背如流,这一方面是语文老师耳提面命的结果,一方面是自己从内心喜爱它。语文老师名叫梁向荣,脸儿长长的,瘦瘦的,黄黄的,目光锐利而明亮,印象至今难忘,他对《岳阳楼记》的讲解更是至今难忘。他说:第一段嘛,说明写记的起因,这很必要。自己的朋友名叫滕子京,贬官到岳阳,重修了岳阳楼,嘱咐自己为新落成的岳阳楼作记。有了这段简明扼要的开篇文字,接下来就可以自由挥洒了。第二段嘛,很聪明,一上来并不直接写岳阳楼如何如何,只用40几个字概写了岳阳楼的地势和气势:“巴陵胜状……气象万千”。为什么不详细写岳阳楼本身呢,因为“前人之述备矣”,以前写的人多了,重复没意思,超越又不易,最好就写“大观”。同学们记好了,这就叫人详我略,人略我详,与众不同,出奇制胜。第三段嘛,写览物而悲者。这天登上楼去,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冷风怒号,浊浪排空,看不见太阳,也看不见山的影子,商船不敢开行,只怕遭到毁坏,天将黄昏,能听到虎啸猿啼的声音。这种时候站在楼上,触景伤情,不免充满国忧与乡愁,觉得世途艰险令人畏惧,想到极处,好不悲观矣!接着第四段,马上是另一种情景与心情:但见春风丽日,蓝天碧波,沙鸥锦麟,岸芷汀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时置身楼上,顿觉心旷神怡,荣辱得失全忘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无比的欣喜和舒畅!同学们请注意,这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景交融,可就引出了第五段,最为要紧,最有价值的一段。“嗟夫”,是个感叹词,强调下面的内容你得特别上心。予,我,范仲淹,曾经探求过古代圣贤的心思,他们可不会像上面两种人那样乍惊乍喜的,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轻易不会为外部环境的好坏所干扰,不会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所左右,在朝做官时,想着老百姓的利与害;身在草野民间时,则想着君王施行的是否是仁政。同学们可能也会问了,他们“进亦忧,退亦忧”,老这么忧愁,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他们的回答肯定是这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我们先得为天下老百姓的福祉操心、担忧,什么时候他们过上好日子了,我们再分享他们的快乐。这样伟大、高尚的品德太让人感动了,所以再加个感叹词“噫”!最后,作者以设问句式取肯定意义:除却这样的“古仁人”,我还能再去追随谁呢?!
  从听梁老师讲《岳阳楼记》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至今认定他讲得真好。唯有一点解读,我越来越难以认可了,梁老师说,这篇《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专门写给滕子京听的,先表表朋友的功劳,重点是最后,规劝老朋友好好学习前圣先贤。笔者后来走出校门,走进更大的文化圈子,才知道梁老师的“规劝”说,是一种很普遍的解读,而且与其相提并论的解读还有另外三种,即:“策励宣言”说、“赞扬滕子京精神”说和“提倡先忧后乐精神”说。用心学习对《岳阳楼记》的这四种解读,都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提倡先忧后乐精神”说,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接受。体现读书人忧患意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是全文的点题一笔,又是全文的灵魂和闪光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学说,重视和强调忧患意识,它并不是一己对现实生活困境和自身生存发展困难的忧思与焦虑,而是对群体和社会两方面的关注和忧虑,主要是对道德境界提升和道德价值追求不够的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伟大的民本思想的体现。民本思想一直是儒家最基本的信念,它与“平天下”的目标是一致的。老百姓是社会的最底层,又是社会的根基,只有“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使民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太平”。孟老夫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一种民本思想的文学表达。用这样的伟大思想去规劝朋友,策励同道,确实也是《岳阳楼记》的价值所在。
  然而,笔者总觉得这样理解《岳阳楼记》还不够,还远远不够,不够全面,不够内在,不够贴切,还不是老年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时的最真实的心态。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要是一种向外的“策励宣言”,那么,这只是《岳阳楼记》的一种品格,或者准确点说,一个层面上的品格,而绝对不是它品格的全部。《岳阳楼记》深邃博大,别有洞天。笔者的感悟未必正确,但这种感悟有幸得益于屈原的《离骚》,以及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但他没有说,因为探不到底,谁也别去探测它。笔者试着从另一个方向去探测,以检验自己的感悟是否有道理。
  据说岳阳这个地方,古来许多贬官都来过,包括伟大的屈原老先生。《离骚》是否写于岳阳?笔者无知。但《离骚》三昧,于理解《岳阳楼记》大有启示。《离骚》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笔者按: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乃屈原呕心沥血之作。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屈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的楚怀王,国势日削,危亡日迫,救国无门……这对“国士”屈原来说,能无怨乎?故发而为《离骚》,故有其代表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过,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来多誉为“励志”之属。这就未免简单肤浅了一点。笔者以为:《离骚》其实是一部很“内向”的杰作,不管它叙事多么宏大,比兴多么浪漫又神话,情感多么激越,语言多么华美惊人,但它主要不是为了“策励宣言”,而是一种灵魂自诉,一曲充满内心矛盾冲突的心灵咏叹调。在这里,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都化在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中:一心向往的“美政”你究竟在哪儿啊,我穷尽毕生之心力,为何还未能达到?我将再求索再求索再求索而不废其志,可我已然生命老去……这实际上是屈原的又一个《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设身处地想一想,励志的成分不能说没有,可内里真正是一种理想破灭之后的无奈、迷惘与死不瞑目般的不屈。这不是“国士”屈原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士君子的群体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格的灭亡。”这种宿命的悲剧,太容易让人耳边响起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了。   要说笔者欣赏音乐的习惯,大抵喜中不喜洋,还是相当民族的;但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悲怆》是个例外,百听不厌,属于枕边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常被世人总称为柴氏“悲剧三部曲”。它们在揭示个人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冲突方面,以及揭示人的精神悲剧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的哲学深度。但是,《第六交响曲》与它的姊妹篇相比,还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它没有外在的命运主题,没有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元素,而是完全建立在内心体验基础之上,来抒发感情并表达主题思想的。它虽为标题音乐,却几乎不具有叙述性或描绘性等特征,与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滥觞的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相比较,既不具有明确的叙述性内容,而与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相比较,也不具有明显的描绘性特征,它更像一部非标题音乐。它与《离骚》一样,更具有一种“内向”品格,所有的外在感受,都通过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生中所有的美好都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刹那间闪亮却转瞬即逝,一切都变成受伤灵魂的倾诉与呼喊,以一种超越的深沉,对不可逆转的命运,送出一抹并不绝望的神奇微笑。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一种难得的悲怆之美,仿佛一个人站在自己的墓穴前回顾一生,曾经的一切,都化作深沉的悲怆之美。柴可夫斯基本人这样说:“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我从来没有像爱它那样爱过我的任何一部作品。”“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俄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巴拉基也夫说得更到位:“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像这样的作品啊!”
  假如能以《离骚》和《悲怆》的品格来鉴赏《岳阳楼记》,肯定别有滋味在心头。那么,它真正的“眼”在哪儿呢?笔者以为,它不在气壮山河的励志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它表达新颖而寓意并不新鲜,古今士子对这样的忧乐观并不陌生。《岳阳楼记》的真正块垒,理应从“是则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浇起。想一想吧,为什么会进也忧,退也忧?居庙堂之高也忧,处江湖之远也忧?这不是一个无解的《天问》吗?这不是一个无解的矛盾吗?这不是一种无解的宿命吗?对,这正是中国士君子至今冲不出去的一个传统怪圈,一个魔圈,也正是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时的复杂、矛盾、痛苦的心态。
  笔者在前文书中说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帝王文化”与“士君子文化”。这里就此再延续一点别的价值取向。笔者有个联想很皮相:你看那阴阳八卦图上的两条颠倒鱼儿,一个头儿朝着这边,一个头儿朝着那边,永远扭不到一顺儿去;但它们又都出不得一个圈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在那里面挤挨着,盘绕着,谁也离不开谁。这就好比中国的帝王文化和士君子文化,你朝这边拧,我朝那边拧,满拧。可你俩再满拧,都拧不出一个时空——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和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东土神州,而且起根发苗都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谁也离不开谁地厮磨着,渗透着,改造着……搅成一团儿,搅成如今称作“国学”这么一个糊涂东西。你说这里头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帝王文化,哪些又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士君子文化?往往一时理不清,颇多公案、悬案、错案,至今聚讼纷纭,口水笔墨官司打不停。林鹏先生特别形象地说:中国历史“总是在无限被动中、无限的罪孽中挣扎着,喘息着,一溜歪斜地,连滚带爬地”前行着。原因就是两千多年来,帝王文化与士君子文化虽然同在一个历史平台,理论上讲是互相厮磨、互相渗透、互相改造,但实际结果显示,帝王文化挟权借势,雄踞于庙堂之上,独霸着麦克风,操控着话语权,占尽便宜。而一早(笔者按:比如先秦时期)非常强势的士君子文化,却日渐被打压得够呛,一步步后撤,到宋朝这样一个“准先秦”的黄金时代,出了由范仲淹这样一大批强势君子儒所组成的士君子群体,但在“帝王文化”面前还是败下阵来。这是一个问题!我问过林鹏先生,既然正宗儒学如此强大,号称“仁者无敌”,何以千百年来老在思想道德层面流光溢彩,总也化不成“治、平”的政治能量与社会能量,来与帝王文化一决雌雄?何以屡战屡败,成为一代代读书人逃不出的政治怪圈,逃不脱的悲怆宿命?……这个《天问》式的难题,老年范仲淹在写作《岳阳楼记》时,肯定也在苦苦思索着:回首一生的坎坷经历,历历在目;一生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一生的尧舜追求,不死于心;一生的良相作为,功绩安在……苦苦思索而难得其解,他能不发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的浩叹吗?是的,他坚信“古仁人”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己也能够像“古仁人”那样,作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我范仲淹奋斗一生,怎么还难以企及?可岁月老去,我范仲淹已然不再年轻了啊!就《岳阳楼记》的内在品格说,励志的成分不能说没有,可内里真没有一点理想破灭之后的无奈、迷惘与死不瞑目般的不屈吗?没有类比于《离骚》与《悲怆》的一种悲怆之美吗?正是:“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像这样的作品啊!”所以,笔者认为,要真正解读《岳阳楼记》,与其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挂嘴边,口号式地宣扬范仲淹的民本思想,倒不如將他对士君子何以“进退失据”的最后思考作为重中之重,以继续他的思考,以破解他的《天问》,以穿越那个古老的魔圈,以开辟一种知识分子的新命运。
  行笔于此,笔者忽发奇思,想引进两个人物说事儿。他俩都是古人,比范仲淹还年老得多,一个名叫陈胜,一个名叫安重荣。下面分别说。
  陈胜,字涉,楚国阳城县(笔者按: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人。秦朝末年,他是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起在大泽乡(笔者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陈胜是个没有文化的人,估计不通儒脉,所以说出话来不会引经据典、中规中矩,但却石破天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出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原话是:“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说:英雄好汉不死便罢,要死便死得轰轰烈烈,天下闻名。难道王侯将相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兄弟们,起来造反吧,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也能做王侯将相!对此,历来史家评为“正能量”:说是“表现了陈胜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对命运不公平的不满和对抗”,并“喊出了几千年来百姓心中的真实愿望,对人性的开放和对自由的追求,起了一定的作用,值得肯定。”这“是中华民族那些民族脊梁的呐喊……千百年来那些朝代的更替,国家的兴衰,都证明了这句话已然牢牢刻在中国人乃至于全球华人的骨子里。”   陈胜故事与这句名言,世人知之并欣赏者甚众。而安重荣其人其豪语,就少有人知了。还是先把他的豪言壮语亮出来。他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尔!”这话见于《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安重荣也是个没有文化的人。
  安重荣,小字铁胡,山西朔州人。家里穷得与陈胜差不多,所以也是一个没上过学,没有文化的人,对儒家经典一窍不通。可他生得力大无比,擅长骑马射箭,最后做到五代晋振武巡边指挥使。就这么个一介武夫安重荣,狮吼一声天地惊:天子难道有种吗?谁的兵强马又壮,谁就来当皇上!有陈胜在先,安重荣这话不算“第一声春雷”,可他这是当量大得多的炸雷,王侯将相已然不在话下,直接要当天子皇帝爷,而且啥也不指望,就靠兵强马壮。敢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他的原创呀。
  如上所说,陈胜和安重荣这两个人,都是不读圣贤书的人,都不是士君子,都不会从小就像范仲淹那样求神问卜:我能成为良相吗?我能施展平生所学辅君安民平天下吗?或者像大多数志于禄者那样“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吗?陈、安们的思路根本就不受儒家传统的束缚与限制,他们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念不起书咱就当文盲,活不下去了咱就造反,吃饱喝足了咱就想办法掌点权,兵强马壮了咱就打倒皇帝坐皇帝……反正从来没想过要当良相或者良医什么的。自然,他们也就永远不会有“进退失据”的苦恼与宿命。于是笔者假设:如果陈胜、安重荣这种“局外人”,去掉一切现有的劣根性,用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当然,其中一定保有儒家价值观中那些先进成分)武装起来,那不就有了一种中国新人类了吗?也许只有这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具有独立社会人格的“朋党”,才是改造中国的希望?
  双解《爱莲说》
  丁酉新春,许宏泉君忽有丹青巨制横空出世,为丈二匹十二条屏泼墨荷塘,雄展约三百平尺。其时,他新迁于京郊怀柔新居“留云草堂”,观其形胜,笔者有拙联“能怀柔方见真胸襟,可留云即藏大春秋”赞之,不料真风水宝地也。
  且说大璧初成,留白壮阔,不思自题,意求他山珠玉并辉。遂于新正二十五日,携友人蒋智程君冒雪出京,艰难驱车九个多小时,摸黑达于山右古城太原,既为二天参与庆贺草书大家林鹏先生九秩华诞,也为敬请林老先生挥笔遣兴,题敦颐濂溪公《爱莲说》于新作之上。其心不也拳拳乎?其情不也烈烈哉!
  新正二十七日晚间八时许,九秩老翁林鹏先生有如神助,连绵大草,一气呵成《爱莲说》,风韵流贯,龙姿凤章,与许君画作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实乃应运天成。至此,周公文,许君画,林老书,亦题名《爱莲说》的巨无霸画作巍巍乎出世也哉!作为见证人之一,笔者胸中块垒滚转,跃跃然作新“三绝”赞,或谓之曰不揣冒昧也。
  何言新“三绝”?莫非还有老“三绝”吗?当然有,譬如宋 “三绝”。大宋皇祐三年(1051),63岁的范仲淹,用黄素小楷手书《伯夷颂》,赠给好友苏舜元,一时广为传播,后世题跋者甚众。《伯夷颂》乃韩愈大作。打开《韩昌黎文集》,有“颂”仅三篇:《伯夷颂》《子产不毁乡校颂》《河中府连理木颂》。比较起来,《伯夷颂》篇幅最大,题材一流,见识卓异,内涵丰硕,最能见出作者心胸。
  遂有元人董章赞曰:“伯夷之行,昌黎颂之,文正书之,真三绝也。”老“三绝”者,此之谓也。
  中国古代士君子的人格美,是由二元文化要素所构建而成:“入世”与“出世”。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所谓“入世”,亦即“入仕”,修齐治平,出将入相,心系苍生,安邦治国;所谓“出世”,则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隐居以求其志”。 《隋书·隐逸传》云:“自肇有书契,绵历百王,虽时有盛衰,未尝无隐逸之士。”《伯夷颂》中的伯夷,正是一位极有代表性的“出世”隐者,而《伯夷颂》则高度诠释并赞颂了“出世”文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美。那么,“入世”者的价值观和人格美又该如何展现、如何评说呢?这就得好好品读《爱莲说》。
  依笔者之浅见,“入世”要比“出世”难,难得多!意欲保持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隐者可以舍去家国,一走了之,寄情于青山绿水,诗词歌赋,修身养性,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可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贤哉回也”,可做诸子记载中的长沮、接舆之属,可做“山中宰相”陶弘景,可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总之,除了要做“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有点难之外,少有性命之忧,颇可建树清名。相比之下,“入世”者可就没这么潇洒了。
  作为一个有抱负与理想的古代士子,既入俗世,就得面对严酷现实;既然入仕,就得接受庙堂“体检”。在中国传统庙堂之上,站着两班人:志于道的忠臣或曰君子儒,志于禄的佞臣或曰犬儒。这里说的“道”,既不是老子用以说明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道,也不是佛家所述的不堕极端、脱离两边的中道,而是源自三代、成于春秋的“春秋儒道”,即《礼记·礼运》篇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道;就是“事君以道,不可则止”“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之道;就是“士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道……总之一句话,士君子之道,就是根据这种士君子之道来事君为官的,是以一种“帝王师”的人格标准示范天下的,一旦与暴君、昏君们发生冲突,则敢于挺身而出,面折廷争,冒死直谏,根本不顾自己的荣辱利害、身家性命,叫作“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虽九死而未悔”!志于道者,此之谓也。而那一班志于禄者则不然,他们痴迷地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他们对于士君子之道未必不懂,但宁可背弃也要帮着皇上维护治统;他们是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机会主义者,居于庙堂之上,唯皇上马首是瞻,灵魂扔进茅厕,脑袋别在腰里,脖子安着转轴,只用舌头混饭吃;只要能博得高官显爵、荣华富贵、封妻荫子,或者能避免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可以追随皇上指鹿为马,可以给皇上报喜不报忧,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游移地打压甚至残害仁人志士;他们热衷并擅长的是权谋、权术,是营造帝王文化的参与者,是封建治统的执行者,与士君子之道碰撞时,则是噬咬知识同类的鹰与犬。志于禄者,此之谓也。總的来说,志于道者体现着、代表着中国的士君子文化,也就是道统文化;志于禄者则体现着、代表着中国的帝王文化,也就是治统文化。林鹏先生说得好:“尊商韩,崇秦政,暴力至上,专制至尊,此乃帝王思想之灵魂,中国历史之主干。”面对如此对立的道、治之争,何去何从?冷酷的选择,每个“入世”士子谁也躲不掉哇!   活在千年之前的周敦颐先生,明显是个“入世”派,几十年的宦海经历,证明他是一个“志于道”的庙堂君子儒。而他的代表作《爱莲说》,正是借“说”这一文体,托物言志,明则表白自己爱莲的一种生活情趣,暗则昭示厉行士君子之道的政治情怀。其文短小精干,清雅脱俗,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意境深远,故流布时空或将胜于《伯夷颂》。林氏狂草或多有不识,何妨在此公示全文,以飨现代读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累代以降,解读《爱莲说》者伙矣!虽也点中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一中心题意,却失之轻简,未抵深刻。“淤泥” 者何?“出”又何以能“出”?尤其要紧一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肺腑之音、天地之叹呢?于此读而不懂,别提读过《爱莲说》。而有了上述“志道”与“志禄”的铺垫,就很容易理解《爱莲说》之微言大义了。
  周敦颐老先生完全是借“爱莲”一说,发布自己身为耿耿士君子的政治宣言和处世之道:你们这些志于禄者充斥庙堂,就是一池“淤泥”啊!别看我也“入世”为官,身在“淤泥”中,可别指望与你们是一伙的。我正直做人,清白为官,只为实现一生抱负。所以,我既不想退隐以求洁身自好,如爱菊的陶前辈;也不贪图现世的高官显爵、富贵荣华,像国花牡丹那样让世人羡慕;更不会去牵扯攀附,与你们结党营私,你们也休想拉拢、腐蚀、亵渎我。我就是一支“出淤泥而不染的”傲世莲花!唉!陶前辈之后,他那样的高蹈者还有吗?更别说像我这种活法,又有谁能与我同行呢?世风日下、世路艰难啊!或许,这才是濂溪公的心志独白、士君子诉求,才是《爱莲说》的潜台词和大意蕴,才是《爱莲说》千古流传的价值凭借。它与《伯夷颂》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才是中国士君子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最完整、最完美的文学表达。
  2013年11月24日,在北京共識堂,周志兴先生、李文子女士主持召开了“林鹏思想研讨会”。其间,得以聆听到许宏泉君的高论。林老与笔者,遂与许君结缘,几年来过从益密,亦成心灵相契之忘年交。即如对帝王文化与士君子文化的研判认知,均臻于共识,入深多多,于解读《爱莲说》之属,自皆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故而可知,今日新“三绝”之《爱莲说》脱颖而出,盖来历有自耳。
  再说老“三绝”。当年范公书就黄素小楷《伯夷颂》,赠于好友苏舜元之后,苏舜元即刻掂出了分量,将之一一敬奉在晏殊、文彦博、杜衍、富弼、欧阳修、蔡襄等名家面前,以求共赏。众名家皆有题跋。从北宋至清末近800年间,共有百余人近百篇题跋问世。公元2006年10月28日,苏州范仲淹纪念馆新馆开馆,《高义园世宝》影印本《伯夷颂》首次公开展示,老“三绝”再次惊世,成为一件世所罕见的书法精品,相信必将与伯夷、韩愈、范仲淹三位中国文化巨人一起永垂不朽!
  那么,新“三绝”的人文价值走向呢?周氏《爱莲说》的分量已如上述,四九含金量无疑。许氏画艺水平和林氏书艺水平如何?笔者作为门外汉,恕不敢置喙。但是,笔者绝然敢说的是:中国当今画坛之上,许宏泉先生是读书最多、写书最多、最有思想的画家之一;中国当今书坛之上,林鹏老则是读书最多、写书最多、最有思想的书法家之一。由这样的周、许、林三位一体,超越时空,因缘际会,共同打造出的新“三绝”,铁定不会是混世匠作,必将因其构思锐猛、气势恢宏、底蕴深厚而灿烂于当世,可与老“三绝”双璧映照,辉耀千秋!
其他文献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属于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包含两个属——Xenorhabdus和Photorhabdus,分别与Steinernematidae和Heterorhabditidae科的昆虫病原线虫互惠共生。已有研究
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确保医院能高效运转并实现自身职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将针对云计算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对云计算技术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本文
目的:探究和浅析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挑选本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6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组,两组各为
植物可以通过多种抗病途径抵御环境中众多病原菌的侵染,但抗病性的建立会以减慢植物生长作为代价。为了平衡两者的拮抗关系,植物会通过多种激素信号通路来调控自身生长与抗病
目的:探讨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式,观
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第三代诗人”以纯正诗心和超拔技艺为山西诗坛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潞潞正是领军者之一。他凭借凝重深邃、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一度震动中国诗坛。今日再读潞潞,更感受到诗人向灵魂深处开掘的勇气与力度,背后传达的是其对于生命意义的不断确证和对纯粹诗心的执着坚守。  北方诗魂的追寻  潞潞是大学校园中成长起来的诗人,这是当时“第三代诗人”的普遍标签。对于大部分第三代诗人来说,他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