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易经;新课改;思想;主
体;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9—0063—01
一、“童蒙求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易经》“蒙”卦的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金锦芳先生认为:发蒙者与蒙者的关系亦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童蒙求我,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实质上等于说,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就是对“蒙”卦的继承和发扬。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角色。
二、“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以养正”——中国教育概念的精髓
“君子以果行育德”。意译为:君子应该用果断的行动,培养教育人们的德行。这一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这应该算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蒙以养正”出自《易经·彖传》,金锦芳先生认为:蒙需要得到养,方能保持他的天真纯正的品行。养蒙,这是圣人之功。养蒙与发蒙,含义是一致的。对于蒙,最理想的做法,莫过于时其可发而发之,不可发而置之,养其本质,待其自胜。“蒙以养正”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教育思想的共同渊源,不论是孟子的“我养我浩然之气”,还是荀子的“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都是“蒙以养正”的具体体现。新课改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改决不能忽视德育教育,若以牺牲德育教育为代价的课改,无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我们应围绕新课改目标,在教学中力求学科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
三、“包蒙,吉”——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学生
“包蒙,吉。”是“蒙”卦“九二”的爻辞。金锦芳先生直译为:“能够容纳所有蒙昧的童子,是吉祥的。”这就是说,学生的材质不一,不能一概而论,教师采取包容全体学生的态度,就会是吉祥的。后来孔子说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包蒙,吉。”新课改要求: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正是对周易“包蒙,吉”的全面阐述,也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新课改示范校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从现代科学教育的角度对“包蒙,吉”最好的诠释。“包蒙,吉”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表述,虽然各有内涵,但比较之,不难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活生生的人,它们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本质的观点。
四、“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意思是说,教育的最佳手段就是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掌握好教育时机,做到因材施教。后世的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这就是《易经》教育思想的深化。
易经教育观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的新课改既要遵循新课改理念,又要有机融通中国先哲的教育思想,来审视我们今天的课改。真理是极其普通的,往往又容易被人忽视。
编辑:刘於诚
体;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9—0063—01
一、“童蒙求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易经》“蒙”卦的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金锦芳先生认为:发蒙者与蒙者的关系亦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童蒙求我,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实质上等于说,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就是对“蒙”卦的继承和发扬。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角色。
二、“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以养正”——中国教育概念的精髓
“君子以果行育德”。意译为:君子应该用果断的行动,培养教育人们的德行。这一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这应该算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蒙以养正”出自《易经·彖传》,金锦芳先生认为:蒙需要得到养,方能保持他的天真纯正的品行。养蒙,这是圣人之功。养蒙与发蒙,含义是一致的。对于蒙,最理想的做法,莫过于时其可发而发之,不可发而置之,养其本质,待其自胜。“蒙以养正”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教育思想的共同渊源,不论是孟子的“我养我浩然之气”,还是荀子的“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都是“蒙以养正”的具体体现。新课改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改决不能忽视德育教育,若以牺牲德育教育为代价的课改,无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我们应围绕新课改目标,在教学中力求学科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
三、“包蒙,吉”——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学生
“包蒙,吉。”是“蒙”卦“九二”的爻辞。金锦芳先生直译为:“能够容纳所有蒙昧的童子,是吉祥的。”这就是说,学生的材质不一,不能一概而论,教师采取包容全体学生的态度,就会是吉祥的。后来孔子说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包蒙,吉。”新课改要求: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正是对周易“包蒙,吉”的全面阐述,也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新课改示范校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从现代科学教育的角度对“包蒙,吉”最好的诠释。“包蒙,吉”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表述,虽然各有内涵,但比较之,不难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活生生的人,它们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本质的观点。
四、“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意思是说,教育的最佳手段就是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掌握好教育时机,做到因材施教。后世的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这就是《易经》教育思想的深化。
易经教育观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的新课改既要遵循新课改理念,又要有机融通中国先哲的教育思想,来审视我们今天的课改。真理是极其普通的,往往又容易被人忽视。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