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章在分析旅游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企业对毕业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服务于旅游业综合能力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旅游高职院校有效地实现旅游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启示,从而实现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质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旅游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书田(1964- ),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河北 秦皇岛 0661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5-0108-02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到大规模的发展。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的统计显示,全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高校有355所,高职院校有608所。高职院校虽然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但还是有大部分旅游管理、导游、酒店专业的毕业生未从事其所学专业的工作,使旅游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同时由于人才结构及质的局限性也导致不能满足岗位的素质需求。基于上述情况,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和任务是确立相对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业人才需要状况
中国经济已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的第一大国,因此对旅游业的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世界化的趋势。根据对旅游行业(重点是旅游酒店和旅行社)的调查及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07届、2008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跟踪调查,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国际知识视野和国际水准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高级管理类别的需求占旅游企业岗位管理类人才的10%,如饭店总经理、营销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的中级管理人才。中级管理类别的需求占旅游企业岗位管理类人才的20%,如酒店营运部门经理。会展旅游、旅游商品开发等更是紧缺人才。三是具有初级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型人才。初级管理类别的需求占70%,如旅行社的导游人才(包括急需的小语种导游员)、酒店营运部门的主管领班、数量较大的优秀服务师、前厅客房等接待服务人员。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旅游电子商务等特殊人才需求。
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旅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课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我们能否培养出来符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取决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低级的管理服务型人才;而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也自认为能培养出满足旅游各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旅游高职教育的问题。
1.高职高专旅游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沿用了旅游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课程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酒店专业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操作性明显不足。各专业的课程差异性不大、课程特点不突出、专业定位模糊,同时,课程设置带有明显的拼装色彩,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没有基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为了片面追求扩大招生,不顾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盲目地增设专业,东拼西凑课程内容,偏离了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影响了高职高专本专业的学科地位。
2.教材建设和使用上存在问题。依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而设计的教材少之又少。无论是理论教材还是专业教材基本是照搬原有学科的框架和内容,没有总结出旅游现象的特殊性,只是在课程前面加上旅游二字,缺乏理论和专业教材的“灵魂”。旅游管理类教材,如饭店管理、餐饮企业运行与管理、前厅客房运行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全都是一样的“管理内容”,都是由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外加一些专业知识和理论构成,没有抓住学科和专业精髓,导致了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脱节。没有确立一个特殊而独立的研究领域并使研究成果成为教材的内容。如前厅客房运行与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所要出售的客房这一产品,并以此核心为基础来整合该课程的框架结构。有些院系专业基础课教材的使用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材,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部分专业课的教材本科学校也在使用。这样从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差异性不大。如何选用适合于不同教育的教材必须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使教材使用科学化。而且课程在内容上重复出现,学生和教师难以适从,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餐饮企业运作与管理、酒店服务技能、宴会设计、菜点与酒水知识这四门课多有重复。
3.专业设置过窄,市场急需的人才得不到满足。高职高专院校设置的旅游专业主要集中于旅游管理和导游两个专业,而且两个传统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市场所急需的诸如会展旅游人才,旅游商品开发人才得不到满足,影响旅游产业深层次的发展。因此,专业的设置应与旅游市场合拍,既要考虑旅游市场的客观需求又要考虑各校系专业重置与同构竞争的问题,避免人才资源浪费。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占15%,基础课占30%,专业课占40%,实习与技能占15%。虽然,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保证学生具有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但对于专业课程的操作实践环节课时量相对偏少,实践课程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凸显不足,而且教学实践环节的效果评估几乎为空白。
5.专业思想和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滞后。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十分理想。这与我们的专业思想、职业、就业教育的缺失有关。“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初、中管理型人员”,这种认识致使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就该是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很难端正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同时,院系安排了实习就等于完成了实践教学,而实际也是这样的。大多数实习美其名曰叫顶岗或轮岗,其实就是简单劳动。学生实习单位的确定也是出于仅仅将学生安排出去的想法,这就造成未来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形象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使学生对该行业失去应有的热情。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材使用等教育教学各环节的不足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肤浅,实际操作能力不及职高。因此,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旅游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旅游业需要的人才,依据学院自身的情况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技能、不同知识结构的旅游人才。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旅游高职教育模式,着力打造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初中高层次旅游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与国际接轨满足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科学构建学科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研讨和横向沟通,加快探索高职高专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改变统一模式的教学课程体系,明确高职教育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分层次科学地设计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科学构建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逐步由当前对实践的“跟进型”理论研究模式,提升为“推进型”理论研究模式。
2.调整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要紧密结合,优化课程体系。纠正专业设置不考虑旅游需求,只考虑专业建设成本的现象,要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用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如开设旅游电子商务专业、景区管理与开发、会展管理与策划、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要紧紧围绕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开设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差异性,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严重缺失,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根据高职高专特色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方向,科学预测未来旅游产业结构及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整合旅游专业;实施学分制的修业方式,突出实用性,以实用性为核心打造科学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3.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实习方式。延长毕业实习时间实行“2+1”的模式,即学制三年至少要有一年在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打工实习,学生要完全脱产的实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采用一种新型的实习方式来强化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利于寒暑假、周末或五一、十一小长假时间去饭店和旅行社打工。通过打工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达到了实际操作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通过聘请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管理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CEO来举办讲座,以补充实践教学的不足,真正使学生既能“顶天”又能“立地”,不至于眼高手低。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有计划地到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求讲授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景区管理、餐饮客房运作与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到企业中去,收集案例、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双能”学生离不开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学院打造成为在当地乃至全国的职业培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一般是根据旅游专业课程的需要和学校培养方向的需要来设置的,在建设基地时应优先考虑学生最能受益的实训项目,而且实训基地应是可运营的,缩短书本和实际的距离,同时增加学生的责任感。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为实训而实训,其功能和构建要齐全。然而,实训基地并不能完全承担学生实践环节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还需在校外选择信誉度高、经营管理先进的旅游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考察、评估、协商和签订协议的方式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档次递进、地区分布合理的实习基地系统,保证大量实践技能性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面向行业开展职业培训加强校企结合走产学研之路。
6.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思想教育。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观念,将最新的行业动向及时地告知学生,将本行业的服务性和管理性贯穿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其对应的就业层次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初步明确学生的职业生涯方向。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进行正面的、积极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养成健康正确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2]朱若男,张德成.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3]王 ,周江林.以产学研结合搭建旅游人才培养的平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余昌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4(3).
[关键词]旅游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书田(1964- ),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河北 秦皇岛 0661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5-0108-02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得到大规模的发展。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的统计显示,全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高校有355所,高职院校有608所。高职院校虽然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但还是有大部分旅游管理、导游、酒店专业的毕业生未从事其所学专业的工作,使旅游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同时由于人才结构及质的局限性也导致不能满足岗位的素质需求。基于上述情况,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和任务是确立相对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旅游业人才需要状况
中国经济已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发展的第一大国,因此对旅游业的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世界化的趋势。根据对旅游行业(重点是旅游酒店和旅行社)的调查及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07届、2008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跟踪调查,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国际知识视野和国际水准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高级管理类别的需求占旅游企业岗位管理类人才的10%,如饭店总经理、营销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的中级管理人才。中级管理类别的需求占旅游企业岗位管理类人才的20%,如酒店营运部门经理。会展旅游、旅游商品开发等更是紧缺人才。三是具有初级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型人才。初级管理类别的需求占70%,如旅行社的导游人才(包括急需的小语种导游员)、酒店营运部门的主管领班、数量较大的优秀服务师、前厅客房等接待服务人员。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旅游电子商务等特殊人才需求。
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旅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课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我们能否培养出来符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取决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低级的管理服务型人才;而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也自认为能培养出满足旅游各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旅游高职教育的问题。
1.高职高专旅游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沿用了旅游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课程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酒店专业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操作性明显不足。各专业的课程差异性不大、课程特点不突出、专业定位模糊,同时,课程设置带有明显的拼装色彩,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没有基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为了片面追求扩大招生,不顾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盲目地增设专业,东拼西凑课程内容,偏离了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影响了高职高专本专业的学科地位。
2.教材建设和使用上存在问题。依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而设计的教材少之又少。无论是理论教材还是专业教材基本是照搬原有学科的框架和内容,没有总结出旅游现象的特殊性,只是在课程前面加上旅游二字,缺乏理论和专业教材的“灵魂”。旅游管理类教材,如饭店管理、餐饮企业运行与管理、前厅客房运行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全都是一样的“管理内容”,都是由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外加一些专业知识和理论构成,没有抓住学科和专业精髓,导致了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脱节。没有确立一个特殊而独立的研究领域并使研究成果成为教材的内容。如前厅客房运行与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所要出售的客房这一产品,并以此核心为基础来整合该课程的框架结构。有些院系专业基础课教材的使用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材,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部分专业课的教材本科学校也在使用。这样从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差异性不大。如何选用适合于不同教育的教材必须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使教材使用科学化。而且课程在内容上重复出现,学生和教师难以适从,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餐饮企业运作与管理、酒店服务技能、宴会设计、菜点与酒水知识这四门课多有重复。
3.专业设置过窄,市场急需的人才得不到满足。高职高专院校设置的旅游专业主要集中于旅游管理和导游两个专业,而且两个传统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市场所急需的诸如会展旅游人才,旅游商品开发人才得不到满足,影响旅游产业深层次的发展。因此,专业的设置应与旅游市场合拍,既要考虑旅游市场的客观需求又要考虑各校系专业重置与同构竞争的问题,避免人才资源浪费。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占15%,基础课占30%,专业课占40%,实习与技能占15%。虽然,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保证学生具有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但对于专业课程的操作实践环节课时量相对偏少,实践课程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凸显不足,而且教学实践环节的效果评估几乎为空白。
5.专业思想和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滞后。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十分理想。这与我们的专业思想、职业、就业教育的缺失有关。“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初、中管理型人员”,这种认识致使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就该是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很难端正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同时,院系安排了实习就等于完成了实践教学,而实际也是这样的。大多数实习美其名曰叫顶岗或轮岗,其实就是简单劳动。学生实习单位的确定也是出于仅仅将学生安排出去的想法,这就造成未来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形象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使学生对该行业失去应有的热情。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材使用等教育教学各环节的不足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肤浅,实际操作能力不及职高。因此,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旅游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旅游业需要的人才,依据学院自身的情况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技能、不同知识结构的旅游人才。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旅游高职教育模式,着力打造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初中高层次旅游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与国际接轨满足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科学构建学科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研讨和横向沟通,加快探索高职高专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改变统一模式的教学课程体系,明确高职教育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分层次科学地设计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科学构建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逐步由当前对实践的“跟进型”理论研究模式,提升为“推进型”理论研究模式。
2.调整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要紧密结合,优化课程体系。纠正专业设置不考虑旅游需求,只考虑专业建设成本的现象,要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用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如开设旅游电子商务专业、景区管理与开发、会展管理与策划、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要紧紧围绕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开设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差异性,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严重缺失,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根据高职高专特色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方向,科学预测未来旅游产业结构及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整合旅游专业;实施学分制的修业方式,突出实用性,以实用性为核心打造科学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3.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实习方式。延长毕业实习时间实行“2+1”的模式,即学制三年至少要有一年在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打工实习,学生要完全脱产的实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采用一种新型的实习方式来强化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利于寒暑假、周末或五一、十一小长假时间去饭店和旅行社打工。通过打工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达到了实际操作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通过聘请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管理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CEO来举办讲座,以补充实践教学的不足,真正使学生既能“顶天”又能“立地”,不至于眼高手低。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有计划地到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求讲授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景区管理、餐饮客房运作与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到企业中去,收集案例、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双能”学生离不开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学院打造成为在当地乃至全国的职业培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一般是根据旅游专业课程的需要和学校培养方向的需要来设置的,在建设基地时应优先考虑学生最能受益的实训项目,而且实训基地应是可运营的,缩短书本和实际的距离,同时增加学生的责任感。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为实训而实训,其功能和构建要齐全。然而,实训基地并不能完全承担学生实践环节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还需在校外选择信誉度高、经营管理先进的旅游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考察、评估、协商和签订协议的方式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档次递进、地区分布合理的实习基地系统,保证大量实践技能性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面向行业开展职业培训加强校企结合走产学研之路。
6.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思想教育。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观念,将最新的行业动向及时地告知学生,将本行业的服务性和管理性贯穿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其对应的就业层次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初步明确学生的职业生涯方向。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进行正面的、积极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养成健康正确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2]朱若男,张德成.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3]王 ,周江林.以产学研结合搭建旅游人才培养的平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余昌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