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1.建设城市园林的原因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 48.1%,我国1998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2.园林城市发挥的作用
2.1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能
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功能的公园、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 。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少搞硬质铺装,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2.2要把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作为一项独特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这是个规律。例如目前,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不少公园仅进园晨练的就数以万计。在其他时间里进园赏景、观花,从事露天跳舞和开展拉琴、唱戏、打扑克、下棋等自娱自乐活动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特别是老人和康复中的人竟把公园视为每天必到之处,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场地 。目前的问题是现有的公园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活动项目都已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解决之道一是要尽快增建新的公园;二是要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以便于就近参与活动;三是要适应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需要,如建体育公园、音乐绘画公园、科技公园等。
2.3在郊区发展园林,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园林,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园林的建设势必要扩展到郊区。郊区的农田和山地是归农民所有的,是农民赖以为生的,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惟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3.创建园林城市的几项措施
3.1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改变过去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城市绿化模式,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3.2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
中国传统园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风格、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将其引入现代园林,使之发扬光大。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绝不能简单地模拟仿建,必须大力创新,否则就没有了生命。为要实现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园林设计师要转变认识、放开眼界。说转变认识,就是要从狭隘的园的圈子中摆脱出来。不仅点能成园,线也能成园,面也能成园。放开眼界,则是要把眼界扩展到环境的全部,搞好景观环境设计。园林是环境的主体,环境中除有由植被、山石、水体、建筑构成的园林外,还有雕塑、道路、灯光、游乐设施以及标志物等物体,并且还要联系每一个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要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从位置、体量到色彩,处理得和谐,与园林浑然一体。放开眼界,就是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还要注重立体绿化;不仅要进行地面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绿化。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景观,扩大了观赏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园林的作用。园林城市的设计要讲求风格。风格是由地理的、历史的、政治的、經济的、文化艺术的及造园所使用的材料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而且是经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形成的。其中地理气候条件是最大限制因素,而文化艺术则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3.3要把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和加强法制相结合
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没有社会单位及个人多渠道投资,光靠政府拨款是不可能建成大园林的。 同时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
3.4搞好园林事业的改革开放
多年来,园林系统都是按事业单位加以管理,这种局面、这种管法很不适应大园林的需要,应该根据政事分离、政企分离、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应该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可以预期,通过改革开放定会进发出巨大活力,定会使园林城市蓬勃发展。创建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
1.建设城市园林的原因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 48.1%,我国1998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2.园林城市发挥的作用
2.1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能
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功能的公园、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 。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少搞硬质铺装,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2.2要把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作为一项独特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这是个规律。例如目前,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不少公园仅进园晨练的就数以万计。在其他时间里进园赏景、观花,从事露天跳舞和开展拉琴、唱戏、打扑克、下棋等自娱自乐活动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特别是老人和康复中的人竟把公园视为每天必到之处,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场地 。目前的问题是现有的公园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活动项目都已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解决之道一是要尽快增建新的公园;二是要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以便于就近参与活动;三是要适应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需要,如建体育公园、音乐绘画公园、科技公园等。
2.3在郊区发展园林,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园林,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园林的建设势必要扩展到郊区。郊区的农田和山地是归农民所有的,是农民赖以为生的,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惟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3.创建园林城市的几项措施
3.1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改变过去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城市绿化模式,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3.2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
中国传统园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风格、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将其引入现代园林,使之发扬光大。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绝不能简单地模拟仿建,必须大力创新,否则就没有了生命。为要实现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园林设计师要转变认识、放开眼界。说转变认识,就是要从狭隘的园的圈子中摆脱出来。不仅点能成园,线也能成园,面也能成园。放开眼界,则是要把眼界扩展到环境的全部,搞好景观环境设计。园林是环境的主体,环境中除有由植被、山石、水体、建筑构成的园林外,还有雕塑、道路、灯光、游乐设施以及标志物等物体,并且还要联系每一个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要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从位置、体量到色彩,处理得和谐,与园林浑然一体。放开眼界,就是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还要注重立体绿化;不仅要进行地面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绿化。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景观,扩大了观赏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园林的作用。园林城市的设计要讲求风格。风格是由地理的、历史的、政治的、經济的、文化艺术的及造园所使用的材料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而且是经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形成的。其中地理气候条件是最大限制因素,而文化艺术则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3.3要把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和加强法制相结合
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没有社会单位及个人多渠道投资,光靠政府拨款是不可能建成大园林的。 同时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
3.4搞好园林事业的改革开放
多年来,园林系统都是按事业单位加以管理,这种局面、这种管法很不适应大园林的需要,应该根据政事分离、政企分离、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应该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可以预期,通过改革开放定会进发出巨大活力,定会使园林城市蓬勃发展。创建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