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皮肤科用药;儿童;糖皮质激素;外用;抗感染药
儿童为不成熟个体,其解剖生理特点和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因此治疗儿童疾病时必须考虑其生理特点及用药特殊性。本文总结了儿童的主要生理特点及皮肤科常用药的一些注意事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熟悉儿童的生理特点
一般认为儿童的年龄范围为自出生至14周岁,包括新生儿、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许多脏器(如心脏、肝脏、肾脏)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机制亦不健全,解毒功能也较差,因而对药物也具有特殊反应。
儿童的药物代谢有以下特点。
1 儿童肝酶水平仅为成人的30%~50%,且缺乏葡萄糖醛酸苷类生成的酶,氧化后的产物不能形成葡萄糖醛酸苷类衍生物,对药物解毒能力差,半衰期延长。
2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血脑屏障发育尚未成熟,通透性较高,缺氧时尤甚,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相对更高。
3 儿童肾功能不完善,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比成人低,药物排泄慢,生物半衰期延长。一些在成人少见的不良反应也可能在儿童身上出现,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掌握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
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因此用药剂量较成年人更须准确。小儿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根据体重、体表面积及年龄计算。目前多采用前两种方法。
1 按体重计算: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儿童每千克体重的用药剂量乘以儿童体重千克数来计算。如未提供,可按公式(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70 kg)估算。
2 按体表面积计算:此种方法最为合理和科学,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不论年龄大小,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剂量是相同的。此法缺点为计算繁琐。
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此公式适合于30 kg以下的儿童。对体重>30 kg的儿童,体重每增加5 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对体重>50 kg的儿童,体重每增加10 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如药品说明书未提供儿童推荐用量,仅知成人剂量,可按公式(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1.73)估算。
明确诊断,合理选药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慎重合理选择,并根据年龄、病情,选择适合的剂型、剂量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宜过多,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在合并应用几种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药效抵消等问题。现就几类皮肤科常用药物的选择列举如下。
抗组胺药物
1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由于能通过血脑屏障和抗胆碱能作用,常引起困倦、镇静、嗜睡、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口干、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有报道长时间使用可影响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和儿童的记忆和精神运动。由于缺乏儿童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用于儿童相对安全的主要有马来酸氯苯那敏[0.3~0.4mg/(kg·d)]、赛庚啶[0.3 mg/(kg·d)]和异丙嗪[1~3 mg/(kg·d)]。这些药物对新生儿、早产儿均禁用,2岁以下小儿慎用。
2 近年来,大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证明,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有确切效果,其在儿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认可,部分儿童制剂已成为OTC产品,故可优先选择。可用于儿童的药物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用药剂量应按体重及年龄调整。
抗感染药物
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快,应根据病种、病情轻重、年龄大小选择药物。如临床肯定为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等),可选用抗病毒药物或某些中草药制剂而不是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可因各种不良反应而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需慎重考虑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开始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经验用药,待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有针对性选用。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应用一种抗菌药为宜。给药间隙不宜过长(儿童相对代谢快)。给药量不可简单地按成人量的几分之几,应按体重及体表面积计算。给药方法以口服为主。
儿童禁用的抗菌药物:四环素类(8岁以下)、磺胺类(新生儿)、硝基呋喃类(新生儿)、杆菌肽(新生儿)、乙胺丁醇(新生儿)、氟喹诺酮(出生至18岁)。
糖皮质激素
多用于炎症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可短疗程小剂量口服或局部(如治疗湿疹)治疗,一般多短期使用。如确需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如氢化可的松)或中效制剂(如泼尼松、甲泼尼松龙),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
儿童参考用量:氢化可的松2~10 mg/(kg·d),泼尼松1~2 mg/(kg·d),甲泼尼松龙0.5~2 mg/(kg·d)。儿童如长期使用可出现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生长发育抑制、骨质疏松、高血压、胃溃疡/(出血)、股骨头坏死、易感染、神经精神症状等多种不良反应,故应谨慎使用,避免滥用。
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通常为治疗儿童过敏性皮肤病的主要药物,由于儿童皮肤薄嫩,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敏感性高于成人,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儿童皮肤病的性质、皮损类型、部位等因素选择不同浓度、不同强弱类型的外用激素,尽可能小剂量短期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儿童使用强效激素制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2周,婴儿尿布皮炎尤应慎用。
皮科外用药
儿童尤其婴幼儿的皮肤黏膜面积相对成人大,皮肤角质层薄,黏膜娇嫩,因此药物经皮肤吸收较成人迅速广泛,尤其在皮肤有炎症或破损时,吸收更多,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中毒,需警惕。
局部外用药除遵循一般外用药原则,儿童用药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局部外用药面积不宜过大。如硼酸,一般小面积湿敷毒性不大,如湿敷面积过大,则可通过创面吸收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环衰竭、休克或死亡。2 外用药浓度应比成人低,儿童皮肤比成人薄嫩,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故药物吸收较成人为多。外用药浓度如接近成人浓度易引起红斑、烧灼感、疼痛等局部刺激反应。如维A酸类外用药,浓度不宜过高,一般小于0.03%为宜。治疗疥疮时儿童宜用5%浓度硫磺软膏,成人则用l0%硫磺软膏。
3 尽量选择温和、无刺激性的外用药,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碘酒等,以免皮肤发生水疱、脱皮或腐蚀。如必须使用,应从低浓度开始,出现刺激症状需立即停药。
4 注意外用药的使用安全,需防止患儿用手揉入眼中或吃入口中。
医学数字(1)
3%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1/4~1/3的烟民患有焦虑症。焦虑症患者戒烟成功率比非焦虑症患者低得多。还有专家说,仅凭毅力戒烟,成功率不到3%。——看来,抽烟并不能放松心情
1/3
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长期服用一些常规止痛药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平均来看,每千名有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人中,每年会有8人发病,但如果这些人每天服用2400毫克布洛芬或150毫克双氯芬酸,则一年内会有11人发作心脏病或中风,且死亡率可高达1/3。
——止痛药别轻易服
儿童为不成熟个体,其解剖生理特点和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因此治疗儿童疾病时必须考虑其生理特点及用药特殊性。本文总结了儿童的主要生理特点及皮肤科常用药的一些注意事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熟悉儿童的生理特点
一般认为儿童的年龄范围为自出生至14周岁,包括新生儿、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许多脏器(如心脏、肝脏、肾脏)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机制亦不健全,解毒功能也较差,因而对药物也具有特殊反应。
儿童的药物代谢有以下特点。
1 儿童肝酶水平仅为成人的30%~50%,且缺乏葡萄糖醛酸苷类生成的酶,氧化后的产物不能形成葡萄糖醛酸苷类衍生物,对药物解毒能力差,半衰期延长。
2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血脑屏障发育尚未成熟,通透性较高,缺氧时尤甚,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相对更高。
3 儿童肾功能不完善,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比成人低,药物排泄慢,生物半衰期延长。一些在成人少见的不良反应也可能在儿童身上出现,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掌握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
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因此用药剂量较成年人更须准确。小儿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根据体重、体表面积及年龄计算。目前多采用前两种方法。
1 按体重计算: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儿童每千克体重的用药剂量乘以儿童体重千克数来计算。如未提供,可按公式(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70 kg)估算。
2 按体表面积计算:此种方法最为合理和科学,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不论年龄大小,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剂量是相同的。此法缺点为计算繁琐。
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此公式适合于30 kg以下的儿童。对体重>30 kg的儿童,体重每增加5 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对体重>50 kg的儿童,体重每增加10 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如药品说明书未提供儿童推荐用量,仅知成人剂量,可按公式(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1.73)估算。
明确诊断,合理选药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慎重合理选择,并根据年龄、病情,选择适合的剂型、剂量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宜过多,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在合并应用几种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药效抵消等问题。现就几类皮肤科常用药物的选择列举如下。
抗组胺药物
1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由于能通过血脑屏障和抗胆碱能作用,常引起困倦、镇静、嗜睡、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口干、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有报道长时间使用可影响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和儿童的记忆和精神运动。由于缺乏儿童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用于儿童相对安全的主要有马来酸氯苯那敏[0.3~0.4mg/(kg·d)]、赛庚啶[0.3 mg/(kg·d)]和异丙嗪[1~3 mg/(kg·d)]。这些药物对新生儿、早产儿均禁用,2岁以下小儿慎用。
2 近年来,大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证明,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有确切效果,其在儿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认可,部分儿童制剂已成为OTC产品,故可优先选择。可用于儿童的药物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用药剂量应按体重及年龄调整。
抗感染药物
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快,应根据病种、病情轻重、年龄大小选择药物。如临床肯定为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等),可选用抗病毒药物或某些中草药制剂而不是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可因各种不良反应而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需慎重考虑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开始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经验用药,待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有针对性选用。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应用一种抗菌药为宜。给药间隙不宜过长(儿童相对代谢快)。给药量不可简单地按成人量的几分之几,应按体重及体表面积计算。给药方法以口服为主。
儿童禁用的抗菌药物:四环素类(8岁以下)、磺胺类(新生儿)、硝基呋喃类(新生儿)、杆菌肽(新生儿)、乙胺丁醇(新生儿)、氟喹诺酮(出生至18岁)。
糖皮质激素
多用于炎症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可短疗程小剂量口服或局部(如治疗湿疹)治疗,一般多短期使用。如确需要长期使用,应采用短效(如氢化可的松)或中效制剂(如泼尼松、甲泼尼松龙),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
儿童参考用量:氢化可的松2~10 mg/(kg·d),泼尼松1~2 mg/(kg·d),甲泼尼松龙0.5~2 mg/(kg·d)。儿童如长期使用可出现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生长发育抑制、骨质疏松、高血压、胃溃疡/(出血)、股骨头坏死、易感染、神经精神症状等多种不良反应,故应谨慎使用,避免滥用。
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通常为治疗儿童过敏性皮肤病的主要药物,由于儿童皮肤薄嫩,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敏感性高于成人,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儿童皮肤病的性质、皮损类型、部位等因素选择不同浓度、不同强弱类型的外用激素,尽可能小剂量短期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儿童使用强效激素制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2周,婴儿尿布皮炎尤应慎用。
皮科外用药
儿童尤其婴幼儿的皮肤黏膜面积相对成人大,皮肤角质层薄,黏膜娇嫩,因此药物经皮肤吸收较成人迅速广泛,尤其在皮肤有炎症或破损时,吸收更多,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中毒,需警惕。
局部外用药除遵循一般外用药原则,儿童用药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局部外用药面积不宜过大。如硼酸,一般小面积湿敷毒性不大,如湿敷面积过大,则可通过创面吸收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环衰竭、休克或死亡。2 外用药浓度应比成人低,儿童皮肤比成人薄嫩,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故药物吸收较成人为多。外用药浓度如接近成人浓度易引起红斑、烧灼感、疼痛等局部刺激反应。如维A酸类外用药,浓度不宜过高,一般小于0.03%为宜。治疗疥疮时儿童宜用5%浓度硫磺软膏,成人则用l0%硫磺软膏。
3 尽量选择温和、无刺激性的外用药,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碘酒等,以免皮肤发生水疱、脱皮或腐蚀。如必须使用,应从低浓度开始,出现刺激症状需立即停药。
4 注意外用药的使用安全,需防止患儿用手揉入眼中或吃入口中。
医学数字(1)
3%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1/4~1/3的烟民患有焦虑症。焦虑症患者戒烟成功率比非焦虑症患者低得多。还有专家说,仅凭毅力戒烟,成功率不到3%。——看来,抽烟并不能放松心情
1/3
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长期服用一些常规止痛药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平均来看,每千名有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人中,每年会有8人发病,但如果这些人每天服用2400毫克布洛芬或150毫克双氯芬酸,则一年内会有11人发作心脏病或中风,且死亡率可高达1/3。
——止痛药别轻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