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7月3日,试飞员段祥禄和刁家平驾驶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教练机“红专-501”飞机成功完成首次试飞。这一天,成為新中国航空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
1954年:战争阴霾并未远去
1954年,新中国成立的第六个年头,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共和国百废待兴。这一年,国家转入了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施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这些重点工程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并使中国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快速发展。这一年,政务院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北京、莫斯科之间的直达旅客列车正式通车,北京至平壤和平壤至北京的直达客车正式通车……这一个个喜讯,让刚刚摆脱战火的中国人民深感振奋和欢欣鼓舞。
然而,战争的阴霾并未远去。也是在这一年,美国与台湾当局联系愈加紧密,《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定要解放台湾》。在这一背景下,9月3日,人民解放军海防炮兵开始炮击金门。11月14日,人民解放军浙江前线海军部队击沉国民党军护卫舰“太平号”。
12月3日,台湾当局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推向从祖国分裂出去的边缘。对此,周恩来发表《关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声明》,向全世界宣布该“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一方面要加速经济建设提升国力,一方面要解放台湾维护国家统一,两项任务都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解放台湾,最为紧迫的是需要大量的飞机和飞行员,而训练飞行员又需要大量的教练机。之前,空军各航校和部队的教练机,主要来自苏联的援助。然而,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不能总依靠别人过日子!因此,尽快建成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既是一种长远的战略需求,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周恩来:道路是由修理走向制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国防和解放台湾,中共中央作出决策,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制造自己的飞机。然而,当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留下的是一片战争废墟。旧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航空工业,仅有的几个航空修理厂,由于战乱,其设备不是被拆走就是被破坏。在这样的基础上,怎样才能尽快地建立起自己的航空工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急需空中支援,这一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聂荣臻等随即着手研究筹划创建新中国航空工业事宜。1950年12月下旬,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沈鸿和刚从东北调到北京的段子俊等。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创建中国航空工业的方针、原则和发展道路,以及争取苏联援助等问题。这两个重要会议,决定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命运。
在作会议总结时,周恩来指出:“中国的航空工业建设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是先有空军,而且正在朝鲜打仗,大批作战飞机需要修理。我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6亿人口的国家,靠买人家的飞机,搞搞修理是不行的。因此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应当是适应战争的需要先搞修理,再由修理发展到制造。”从而明确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
西花厅这两次会议还决定由何长工、沈鸿和段子俊三人组成代表团赴苏联谈判,商请苏联帮助中国建立成套的航空工厂。当时国家百废待兴,而且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财力有限,所以周恩来一再强调:开始规模要搞得小一些,主要先解决飞机修理的需要,保证朝鲜打仗,原则是先修理后制造,由小到大。在设计建设修理厂的同时,应考虑今后转为制造工厂的安排。这是充分考虑国情的决策,更是具有远见的安排。
赴苏谈判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内容展开:
一是中国建设航空工业的道路和原则。中方首先提出了由修理到制造的基本方针。苏方对此不理解并表示,这次谈判只谈修理,制造是以后的事,可先不考虑。中方反复强调,航空建设要有长远观点,要从发展角度考虑由修理向制造过渡。经过力争,苏方接受了中方的意见。
二是修理的规模。双方很快就此达成了共识:确定1951年修理飞机500架,发动机2000台,主要机种是米格-9型飞机、米格-15型歼击机、图-2型轰炸机,以及雅克-11型飞机、雅克-18型飞机、拉-9型飞机等,并确定先改扩建6个厂。
三是苏联援建工厂的设计在哪里进行的问题。苏方坚持在莫斯科设计,之后再将图纸送到中国进行施工。但中方反复强调这种模式难以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工厂的基建非常复杂,涉及选址、水文、地质勘探等众多因素。最后苏方同意派遣20名专家到中国进行工厂的设计。 在整机试制过程中,飞机强度能不能达到设计要求,静力试验是关键。当时,这种试验在全国尚属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设计科主任工程师张阿舟受命主持这项试验。他不负重托,组织全体试验人员认真消化苏联静力试验资料,对全盘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部署。5月12日,第01架飞机的全机静力试验正式开始。在张阿舟有条不紊的指挥下,试验人员井然有序地进行加载、读数、测量、记录。当加载至设计载荷的105%~110%时,试验场上发出轰隆一声巨响,飞机在外翼前梁处断裂,全机强度符合设计要求,首次进行的全机静力试验成功了!静力试验的成功,不仅为下一步的试飞鉴定提供了科学数据,而且为以后的新机研制及试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54年6月30日,经过总装、调试后,第02架飞机送交试飞。从零件投入试制算起,共历时57天,创业者们以一流的速度创造出新中国航空史上的首个第一。
惊天: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成功起飞
当时,无论是人民空军还是航空工业部门,还都没有专业试飞员。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损飞机修复后的试飞,通常都是从空军部队临时抽调技术好和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前来试飞,然后再将试飞合格的飞机直接飞到作战部队。这次试飞我们自己制造的首架飞机意义重大,航空工业部门商请继续由空军选派飞行员来担此重任。经过选拔,最后选定飞行技术优秀的段祥禄和刁家平担任首席试飞员。
这次首飞代表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起飞,从上到下都予以高度关注。为了确保首飞成功,7月1日,工厂成立了以厂长郦少安为主任委员,驻厂总军代表唐子培,主任工程师张阿舟,试飞员段祥禄、刁家平以及工厂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试飞委员会。试飞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并对机组人员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考核,确保首飞万无一失。
1954年7月3日下午,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雅克-18型飞机在起飞线蓄势待发。首席试飞员段祥禄和刁家平自豪地跨進了座舱,随即向指挥员报告:“××准备完毕,请求起飞。”
塔台指挥员:“可以起飞。”
5时15分,雅克-18型飞机在轰鸣的螺旋桨声中一飞冲天!
飞机着陆后,试飞员段祥禄兴奋地报告:“机件性能良好,试飞一切顺利。”
首飞成功后,接着就转入紧张的后续试飞。试飞员仅用一周时间,先后进行了14个架次的各项试飞,飞行时间13小时16分,完成了规定的全部试飞课目。试飞结果表明,各项数据及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7月20日,国家试飞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该厂制造的02号雅克-18型飞机性能符合苏联资料及技术条件要求,可作为空军航校教练机之用,并认为可以进行成批生产。”
7月26日,320厂在试飞站隆重地举行了第一架初教-5型飞机制造成功庆祝大会。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邵式平、江西省委副书记白栋材、空军副政委吴法宪,航空工业局苏联总顾问和驻厂的全体苏联专家,以及部、局和空、海军等单位的代表出席了庆祝大会。厂工会主席周维代表全厂职工宣读了向毛主席报告我国第一架飞机试制成功的报捷电。
7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题为《我国自制飞机成功》的新闻,称“这是我国航空制造工业的光辉开端”。
这一消息立即轰动了全世界。这是新中国自制飞机的起飞,也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起飞,更是一个崭新的新中国的起飞!
初教-5型飞机的试制成功,翻开了新中国飞机制造史的第一页,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跨入了制造的新阶段。
毛泽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获得成功的捷报迅速传到了北京。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赞叹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空军的建设和创建新中国航空工业。早在1949年初,毛泽东就开始考虑建立人民空军的问题。这一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决议。在这个决议中,最早提出了建立空军的任务。决议明确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
时隔不久,在谈到建立空军时,毛泽东指出:“我们打了几十年仗,建立了很强大的陆军。但是我们没有海军、空军……今天我们有了建立海、空军的条件,应当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尤其是空军,对于国防极其重要,应当赶快建立。”
毛泽东在考虑建立人民空军的同时,也在考虑全面建设新中国的基础工业,特别是首次访问苏联后,这一目标更加明确。
仅仅几年时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新中国不仅建起了一批修理和制造飞机的工厂,而且成功实现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1954年,中国航空工业迈出了极为关键的第一步,不仅把国产飞机送上了蓝天,而且吹响了中国制造的号角。
新中国自制飞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迅即引起了举国的振奋和自豪。毛泽东的一位秘书,在遇见航空工业局代局长王西萍时兴奋地说:“这可是件大喜事呀!应当请毛主席题词,给工厂鼓励鼓励。”这让王西萍喜出望外,他便顺水推舟地说:“那再好不过了,此事就拜托你了!”
时隔不久,毛泽东的这位秘书打来电话说:“毛主席在考虑生产技术上的事由他题词是否合适,还是由主管部门先起草个东西,送他看看再说。”王西萍随即起草了一封贺信,直接送往中南海。毛泽东阅后欣然签署了嘉勉信。8月1日,航空工业局就收到了毛泽东的嘉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