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本文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模式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阅读教学的观念陈旧
许多初中教师受陈旧的教学观念所束缚,在阅读教学中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而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一篇新的阅读文章,随意叫学生阅读一遍,有时有的学生一遍还未阅读完,还未能理解掌握文章的内容,接下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一连串的提问和烦琐的分析所占有,教师自认为分析透彻,可实际上大多学生上完课还是一头雾水。有的教师认为,好学生是课堂上认真“听”讲出来的,而不需要经过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必然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毫无兴趣。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许多初中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堂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被动地接受教师或参考书上对文章的解读,出现了唯教材、唯知识、唯结果等众多现象,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参考书、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是“学完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结论是“得出这一篇文章的中心或写作特点”,而后布置学生完成课后所有阅读题。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仍然不会读。
另一种教学模式是以“考试”为指针,以语文试卷常见的题型为标准,将一篇文章作品化为一道道习题,从语音、字形、词、句、修辞到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然后引导学生去冥思苦想那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也违背了阅读认识规律,实质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时代对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三)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模式化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上语文课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授课,或者设计一个模式,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问题,好象是在流水线上“做工”。比如,很多语文课概括文章的中心都是按同一个模式概括:“通过……表现了(歌颂了、揭露了等等)……”即使偶有变化,也是在稳中求一点变化,没有本质的区别。课课是一种模式,文文是一种模式。按着这种模式教学,似乎全面而系统,老师备课有矩,有章可循,讲课时心中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记出来的笔记也是井井有条,中规中矩。但是这种程序化的东西,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只能让本该生动、形象、有趣的语文课变得刻板单调,只能让学生生厌。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初中教师必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主导思想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的过程,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或扼杀;而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和积累基础上的创造性思考,而初中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展,在探究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探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三)创设某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有利于创新教学的氛围
《教育学》告诉我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创设某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怀着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课文“不要抽出而讲之”,要做到聚焦于文本。现行的语言语教材除了后面少量名著引读和语法知识外,篇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组成[4]。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老师备课过程中,要吃透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比如有时我们可利用有些课文的意犹未尽,让学生进行继写;有时则可利用文章中描述的某些跳跃,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雪屏.《阅读教学十问》[J].语文教学通讯.1999,(5).
[2]张巍.《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当怎样的角色》[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2).
[3]朱莉莉.《创设个性阅读教学氛围,拓展语文教学新空间》[J].江苏教育.2007,(2).
[4]朱昌元.《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J].语文新圃.2008,(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阅读教学的观念陈旧
许多初中教师受陈旧的教学观念所束缚,在阅读教学中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而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一篇新的阅读文章,随意叫学生阅读一遍,有时有的学生一遍还未阅读完,还未能理解掌握文章的内容,接下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一连串的提问和烦琐的分析所占有,教师自认为分析透彻,可实际上大多学生上完课还是一头雾水。有的教师认为,好学生是课堂上认真“听”讲出来的,而不需要经过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必然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毫无兴趣。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许多初中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堂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被动地接受教师或参考书上对文章的解读,出现了唯教材、唯知识、唯结果等众多现象,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参考书、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是“学完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结论是“得出这一篇文章的中心或写作特点”,而后布置学生完成课后所有阅读题。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仍然不会读。
另一种教学模式是以“考试”为指针,以语文试卷常见的题型为标准,将一篇文章作品化为一道道习题,从语音、字形、词、句、修辞到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然后引导学生去冥思苦想那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也违背了阅读认识规律,实质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时代对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三)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模式化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上语文课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授课,或者设计一个模式,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问题,好象是在流水线上“做工”。比如,很多语文课概括文章的中心都是按同一个模式概括:“通过……表现了(歌颂了、揭露了等等)……”即使偶有变化,也是在稳中求一点变化,没有本质的区别。课课是一种模式,文文是一种模式。按着这种模式教学,似乎全面而系统,老师备课有矩,有章可循,讲课时心中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记出来的笔记也是井井有条,中规中矩。但是这种程序化的东西,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只能让本该生动、形象、有趣的语文课变得刻板单调,只能让学生生厌。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初中教师必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主导思想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的过程,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或扼杀;而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和积累基础上的创造性思考,而初中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展,在探究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探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三)创设某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有利于创新教学的氛围
《教育学》告诉我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创设某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怀着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课文“不要抽出而讲之”,要做到聚焦于文本。现行的语言语教材除了后面少量名著引读和语法知识外,篇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组成[4]。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老师备课过程中,要吃透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比如有时我们可利用有些课文的意犹未尽,让学生进行继写;有时则可利用文章中描述的某些跳跃,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雪屏.《阅读教学十问》[J].语文教学通讯.1999,(5).
[2]张巍.《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当怎样的角色》[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2).
[3]朱莉莉.《创设个性阅读教学氛围,拓展语文教学新空间》[J].江苏教育.2007,(2).
[4]朱昌元.《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J].语文新圃.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