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成功企业家,一方面都是王者领袖,另一方面更是思想哲人。他们走过人生起伏之后,所凝炼出的只言片语,对后来人都可谓一字千金、一生受用。但仅靠格言来导航,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不了解背景的运用,只能是误用。因而我们还必须了解孕育这些格言的故事,从而于生动中明真谛,在感性中悉前提。于是,我们希望借助王者的顿悟,照亮我们的人生。
“把慈善当成生意来做,用投资的眼光去经营。”
全球前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
格言背景
现在的慈善,不仅仅只是捐钱那么简单,作为美国最大的基金会,退居二线的盖茨用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将它经营得有声有色。在四川大地震之际,慈善的有效性、公信度便更加突出。
格言故事
盖茨夫妇曾经表示:一生中要将他们总财富的95%捐献出来。在四川大地震之际,慈善的有效性、公信度便更加突出。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由盖茨教育基金会和威廉·盖茨基金会合并而成。从1994年基金会的前身算起,截至2006年3月底,基金会全部捐款数额已经达到100多亿美元,其中一半用于全球卫生事业,四分之一强用于教育。
但他们做的还不仅仅是出钱。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单纯捐款者不同,而是卡内基现代慈善概念的贯彻。它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受捐助团体必须达到预定目标。
盖茨夫妇给基金会的资产投资订下几条投资原则:其一,如果企业的经营是被认为“邪恶”的,那么一律不予投资,比如:烟草企业。比尔-盖茨夫妇明令在任何情况下都禁止投资于烟草企业。其二,不投资与比尔·盖茨夫妇任何一方或者双方构成利益冲突的企业。
基金会进行定期考核,作为下次捐助与否的依据。为了让自己的捐款能够真正使穷人受益,盖茨夫妇认真管理基金会的每一笔对外捐助。
基金会资金的投资也是比尔和梅琳达关注的重点。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是:合理投资一高额回报一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巨额本金配合合理投资,才能使基金会能够得以存续和发展。盖茨基金定期把所持有的股票、基金和所有其他投资产品都在税表中上网公布。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要求,他们每个季度都会把自己的投资持仓情况向美国证监会备案,公众也可以在美国证监会网站上查询到。
比尔是一个崇尚分散风险、均衡投资的人,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投资也贯彻着比尔的投资理念。基金会的投资以“多样性”和“保守性”闻名。基金会的部分资金还借专业经理人之手,通过QFII投资于中国股市。
在整个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所投资的项目中,超过64.3亿美元投资在短期投资项目上,210亿美元投资在债券、现钞及其他项目上,投资在股票的数额占52.4亿美元。
比尔·盖茨夫妇亲自担任基金会的联合主席,花较多精力监督基金会的对外投资和捐款,尤其是比尔·盖茨在微软公司逐渐退居二线以后,在具体资产管理方面,也会给出指导性的意见。
据介绍,根据盖茨夫妇的心愿,这个基金会的资产将在盖茨夫妇去世后50年内捐赠完毕,这样就可以持续不断地捐赠更多的人。精明的经营策略以及长远的眼光,使得盖茨夫妇在慈善界内掀起了一场和微软本身一样伟大的慈善革命。
“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
IBM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托马斯·沃森
格言背景
约翰·亨利·帕特森认为:“推销员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这句话影响了沃森父子两代人。
格言故事
1956年5月,老沃森正式将IBM交给小沃森经营。在管理上,小沃森深受父亲的影响,但又表现出反叛的一面,尤其是在用人之道上。
如同父亲一样,小沃森非常尊重有本事的人。老沃森的这条用人原则,跟年轻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沃森曾受雇于全美收银机公司(NCR),在布法罗办事处做推销员。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一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约翰·亨利·帕特森,NCR的创始人。
帕特森认为:“推销员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这个信条给了沃森证明自己的机会。一年后,他便成为NCR东部区顶尖销售员。
但是,这句话中也隐藏着帕特森的用人哲学:既然好的销售员是培养出来的,那么一家公司不必过分依赖某一个人。于是在适当的时候,他总是将公司最好的员工解雇。
1913年,沃森也成为这条信条的牺牲品,被NCR解雇。
但是沃森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小托马斯·沃森在自传中写道:“奇怪的是,爸爸从来没有抱怨过,直到去世都在崇敬帕特森,他经常说:‘我的生意经都来自帕特森’。”
这使得沃森父子都非常看重人的能力,IBM有一个经理叫雷德·拉莫特,能力很强,他认识IBM里所有的人,但无论是对上级还是下属,他都是不偏不倚。面对老沃森敢于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对小沃森更是经常提出严厉的忠告。拉莫特非但没有因此受到排挤,还一直受到两代掌门人的尊重。
但是在选用人才方面,小沃森又跟父亲的方法背道而驰。他认为父亲身边围绕着一群趋炎附势的人,他说:“从我当推销员那时候起,我就很清楚谁对父亲的话唯命是从。有的人对他的每一句话都趋之若鹜,好像他是上帝似的。对那种人,我一有机会就要整治他们一下,绝不手软。”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那种讨人喜欢的助手,喜欢与你一道外出钓鱼的好友,则是管理中的陷阱。相反,我总是寻找精明强干、爱挑毛病、语言尖刻、几乎令人生厌的人,他们能对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这些人安排在你周围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将是无限的。”
1947年,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去世了,部门经理伯肯斯托克是他的好友,伯肯斯托克觉得自己的日子要不好过了。因为柯克是小沃森的对头,伯肯斯托克想,这下小沃森肯定会对付他。他决定辞职。
没有想到,小沃森却对他笑着说:“如果你有才华,就可以在任何人的领导下工作,而不光是柯克!现在,如果你认为我不够公平,你可以辞职。但如果不是,你就应该留下来,因为这里的机会更多。”伯肯斯托克留下来了。事实证明小沃森是对的,在后来IBM走上计算机制造的道路上,伯肯斯托克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沃森说:“在柯克死后,留下伯肯斯托克是我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
“把慈善当成生意来做,用投资的眼光去经营。”
全球前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
格言背景
现在的慈善,不仅仅只是捐钱那么简单,作为美国最大的基金会,退居二线的盖茨用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将它经营得有声有色。在四川大地震之际,慈善的有效性、公信度便更加突出。
格言故事
盖茨夫妇曾经表示:一生中要将他们总财富的95%捐献出来。在四川大地震之际,慈善的有效性、公信度便更加突出。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由盖茨教育基金会和威廉·盖茨基金会合并而成。从1994年基金会的前身算起,截至2006年3月底,基金会全部捐款数额已经达到100多亿美元,其中一半用于全球卫生事业,四分之一强用于教育。
但他们做的还不仅仅是出钱。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单纯捐款者不同,而是卡内基现代慈善概念的贯彻。它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受捐助团体必须达到预定目标。
盖茨夫妇给基金会的资产投资订下几条投资原则:其一,如果企业的经营是被认为“邪恶”的,那么一律不予投资,比如:烟草企业。比尔-盖茨夫妇明令在任何情况下都禁止投资于烟草企业。其二,不投资与比尔·盖茨夫妇任何一方或者双方构成利益冲突的企业。
基金会进行定期考核,作为下次捐助与否的依据。为了让自己的捐款能够真正使穷人受益,盖茨夫妇认真管理基金会的每一笔对外捐助。
基金会资金的投资也是比尔和梅琳达关注的重点。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是:合理投资一高额回报一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巨额本金配合合理投资,才能使基金会能够得以存续和发展。盖茨基金定期把所持有的股票、基金和所有其他投资产品都在税表中上网公布。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要求,他们每个季度都会把自己的投资持仓情况向美国证监会备案,公众也可以在美国证监会网站上查询到。
比尔是一个崇尚分散风险、均衡投资的人,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投资也贯彻着比尔的投资理念。基金会的投资以“多样性”和“保守性”闻名。基金会的部分资金还借专业经理人之手,通过QFII投资于中国股市。
在整个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所投资的项目中,超过64.3亿美元投资在短期投资项目上,210亿美元投资在债券、现钞及其他项目上,投资在股票的数额占52.4亿美元。
比尔·盖茨夫妇亲自担任基金会的联合主席,花较多精力监督基金会的对外投资和捐款,尤其是比尔·盖茨在微软公司逐渐退居二线以后,在具体资产管理方面,也会给出指导性的意见。
据介绍,根据盖茨夫妇的心愿,这个基金会的资产将在盖茨夫妇去世后50年内捐赠完毕,这样就可以持续不断地捐赠更多的人。精明的经营策略以及长远的眼光,使得盖茨夫妇在慈善界内掀起了一场和微软本身一样伟大的慈善革命。
“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
IBM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托马斯·沃森
格言背景
约翰·亨利·帕特森认为:“推销员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这句话影响了沃森父子两代人。
格言故事
1956年5月,老沃森正式将IBM交给小沃森经营。在管理上,小沃森深受父亲的影响,但又表现出反叛的一面,尤其是在用人之道上。
如同父亲一样,小沃森非常尊重有本事的人。老沃森的这条用人原则,跟年轻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沃森曾受雇于全美收银机公司(NCR),在布法罗办事处做推销员。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一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约翰·亨利·帕特森,NCR的创始人。
帕特森认为:“推销员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这个信条给了沃森证明自己的机会。一年后,他便成为NCR东部区顶尖销售员。
但是,这句话中也隐藏着帕特森的用人哲学:既然好的销售员是培养出来的,那么一家公司不必过分依赖某一个人。于是在适当的时候,他总是将公司最好的员工解雇。
1913年,沃森也成为这条信条的牺牲品,被NCR解雇。
但是沃森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小托马斯·沃森在自传中写道:“奇怪的是,爸爸从来没有抱怨过,直到去世都在崇敬帕特森,他经常说:‘我的生意经都来自帕特森’。”
这使得沃森父子都非常看重人的能力,IBM有一个经理叫雷德·拉莫特,能力很强,他认识IBM里所有的人,但无论是对上级还是下属,他都是不偏不倚。面对老沃森敢于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对小沃森更是经常提出严厉的忠告。拉莫特非但没有因此受到排挤,还一直受到两代掌门人的尊重。
但是在选用人才方面,小沃森又跟父亲的方法背道而驰。他认为父亲身边围绕着一群趋炎附势的人,他说:“从我当推销员那时候起,我就很清楚谁对父亲的话唯命是从。有的人对他的每一句话都趋之若鹜,好像他是上帝似的。对那种人,我一有机会就要整治他们一下,绝不手软。”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那种讨人喜欢的助手,喜欢与你一道外出钓鱼的好友,则是管理中的陷阱。相反,我总是寻找精明强干、爱挑毛病、语言尖刻、几乎令人生厌的人,他们能对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这些人安排在你周围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将是无限的。”
1947年,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去世了,部门经理伯肯斯托克是他的好友,伯肯斯托克觉得自己的日子要不好过了。因为柯克是小沃森的对头,伯肯斯托克想,这下小沃森肯定会对付他。他决定辞职。
没有想到,小沃森却对他笑着说:“如果你有才华,就可以在任何人的领导下工作,而不光是柯克!现在,如果你认为我不够公平,你可以辞职。但如果不是,你就应该留下来,因为这里的机会更多。”伯肯斯托克留下来了。事实证明小沃森是对的,在后来IBM走上计算机制造的道路上,伯肯斯托克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沃森说:“在柯克死后,留下伯肯斯托克是我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