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逐年加深,为了跟上国家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步伐,小学语文教师站在课改的第一线,应当尽快地转变教学理念,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教学思想的理解,积极探索新的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尚存的问题,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模式
一、 引言
小学语文除了知识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应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沟通和互动,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调整沟通与教学方式,更好地实现知识教育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但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容再等。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存问题分析
(一) 落后教學观念的束缚
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教给学生读音、识字、句子、背诵课文等,以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为侧重点,致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与总结中,也将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仍然束缚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 无视小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语文这本学科取之于现实生活,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只有利用语文的这一特点,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帮助提升学生掌握小学语文知识的兴趣。但是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将课本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准,过分依赖教材,忽视教育与生活二者之间的联系,没有把“学以致用”的思想正确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必然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 没有正确处理“教”与“学”二者的关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重,教师在教学中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占用了整个课堂时间,学生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扭曲了“教”与“学”的正确关系,不能让本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语文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在新课改环境下,虽然一些教师意识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正确的改变策略,反而令学生迷失了学习的方向,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及优化策略
(一) 学习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观念,希望培养出一个个听话的好孩子,而忽略了小学生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奇心、贪玩等天性,无法很好的集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被动地去学习必然无法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让他们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保证其学习质量。另外,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课外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视野,从而实现小学生阅读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二) 教学方式的创新
为了充分调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首先在备课阶段,教师应将自己班级学生的爱好与特点考虑在内,利用他们的爱好与特点变换教学素材和授课方式。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适时进行小组讨论,引入游戏环节,儿歌教学等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保证课堂教学在热情、积极的氛围下完成。比如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有一首猜字歌“一点一横长,一撇下西洋,西洋两棵树,搓绳数它强”,不但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他们更容易记住了这个字的写法。
(三) 让学生掌控语文课堂的主动权
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积极性以及知识偏好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教师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很难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只有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由学生自主掌控,才能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的目标。比如在生字、生词的复习课上,教师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听写,是没有太大效果的,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教师就可清晰地知道每个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在。归类后,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学习,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复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四) 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在语文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让学生清楚语文学习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并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情景的方式告诉语文应用在哪里,如何应用。不但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提升兴趣性,还可以增加他们在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语文。
四、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真正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从教学模式方面入手,不断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和优化新的教学教法,不忘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落实并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舜华.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 高贵中,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
[3] 李晓东.新课程改革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
作者简介:赵春英,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第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模式
一、 引言
小学语文除了知识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应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沟通和互动,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调整沟通与教学方式,更好地实现知识教育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但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容再等。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存问题分析
(一) 落后教學观念的束缚
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教给学生读音、识字、句子、背诵课文等,以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为侧重点,致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与总结中,也将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仍然束缚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 无视小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语文这本学科取之于现实生活,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只有利用语文的这一特点,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帮助提升学生掌握小学语文知识的兴趣。但是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将课本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准,过分依赖教材,忽视教育与生活二者之间的联系,没有把“学以致用”的思想正确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必然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 没有正确处理“教”与“学”二者的关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重,教师在教学中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占用了整个课堂时间,学生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扭曲了“教”与“学”的正确关系,不能让本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语文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在新课改环境下,虽然一些教师意识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正确的改变策略,反而令学生迷失了学习的方向,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及优化策略
(一) 学习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观念,希望培养出一个个听话的好孩子,而忽略了小学生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奇心、贪玩等天性,无法很好的集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被动地去学习必然无法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让他们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保证其学习质量。另外,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课外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视野,从而实现小学生阅读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二) 教学方式的创新
为了充分调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首先在备课阶段,教师应将自己班级学生的爱好与特点考虑在内,利用他们的爱好与特点变换教学素材和授课方式。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适时进行小组讨论,引入游戏环节,儿歌教学等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保证课堂教学在热情、积极的氛围下完成。比如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有一首猜字歌“一点一横长,一撇下西洋,西洋两棵树,搓绳数它强”,不但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他们更容易记住了这个字的写法。
(三) 让学生掌控语文课堂的主动权
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积极性以及知识偏好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教师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很难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只有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由学生自主掌控,才能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的目标。比如在生字、生词的复习课上,教师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听写,是没有太大效果的,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教师就可清晰地知道每个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在。归类后,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学习,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复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四) 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在语文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让学生清楚语文学习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并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情景的方式告诉语文应用在哪里,如何应用。不但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提升兴趣性,还可以增加他们在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语文。
四、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真正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从教学模式方面入手,不断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和优化新的教学教法,不忘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落实并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舜华.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 高贵中,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
[3] 李晓东.新课程改革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
作者简介:赵春英,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