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士大夫的逆淘汰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it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明王朝三个世纪里,一个出名的亮点,就是士大夫们的气节品质。
   自从明朝建国起,明王朝的历代文官们,就常见各种硬骨头。碰上关乎国计民生的原则问题,哪怕品级低的小官,也常见硬怼皇帝,坐牢挨打全不怕。摊上北京保卫战这样的危难时刻,更是集体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御外辱。治国能臣也是辈出,虽说朝堂争斗不少,大多数阁老尚书,都能分得了轻重负得了责,比如夏言掐张璁,张居正撕高拱,彼此别管多大仇,国家大事也绝不拆台。大明王朝的辉煌中兴,就是这些负责任的政治家扛起来。
   但是,到了晚明凄风苦雨的年月里,一直标榜“气节品质”的明朝士大夫,表现却是断崖式下跌。特别在末代皇帝崇祯帝艰难苦撑的年月里,满朝的士大夫精英们,除了忙着互相算计拆台,就是遇事慌忙躲猫猫,气得亡国前夜的崇祯,喊出“诸臣误我”的遗言自尽。而后,士大夫们却又毫无压力,撒腿就去找李自成农民军卖身投靠。如此集体下作的表现,正如当时大文豪冯梦龙那句怒骂:“尚何面目偷生于天地间”——简直太不要脸。
   等到不久后清军入关,中华大地山河变色,明朝朝堂士大夫的不要脸,却是更突破尺度。南明初建的时候,就拉帮结派继续掐,为了个人手里权力,不惜煽动军队哗变,直接给清军南下打开方便之门。待到清军横扫东南,满脸忠君报国做派的他们,这时争先恐后求投降。诸如钱谦益陈名夏等“士林领袖”们,更是投降了都最终不落好,不是凄然而终,就是获罪身死——做叛徒,都这么不受待见。
   虽说历代王朝覆灭,常见朝堂士大夫们的不要脸,但如明朝士大夫这般堕落速度之快,却简直青史罕见,细看其中过程原因,更是满眼触目惊心。
   明朝士大夫们的加速度堕落,首先就是个价值观问题。
   嘉靖年间文学家何良俊回忆说:明朝前期的官员,深受理学教育熏陶,从来看淡财富田产,最重气节名誉。就算在松江这样的富庶地区,当地周氏曹氏蒋氏这样世代官宦的名门,生活水平也就中等人家等级。谁要敢做官时贪图享受经营产业?必然会被集体鄙视。那时士大夫们的刚正表现,正是这清廉自守的信仰支撑。
   但從嘉靖年间起,明朝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朝堂上的传统信仰,也全冲得七零八落。官员从中进士开始,就忙着买田置地,有的甚至借权势插手各类生意。社会风气也是大变,嘉靖年间还是青年的张居正,就曾一语叹息当时的乱象:商贾在位,财货上流——基本就是金钱开路。
   从嘉靖晚期严嵩倒台起,经过高拱张居正等改革家的铁腕整顿,以考成法等严格律令,将明朝官员们严格监管,也成功一扫嘉靖年间的龌龊风气,有了“隆万中兴”的辉煌。但张居正过世后,亲政的万历皇帝,没几年就不上朝,虽说大权牢牢捏在手里,明王朝的行政效率,却是严重减速,所谓的严格监管,当然也成了浮云。既然国家大事歇了业,当年追求清廉报国的官员们,这下当然瞪圆眼睛捞好处。
   所以不难理解,为何李自成攻取北京时,甚至清军南下时,这些高官厚禄的士大夫们,竟是丑态百出:报国的信仰早就是浮云,一生做官只为权和财,跟谁不是升官发财?该卖就要卖。
   比起价值观的崩塌来,晚明士大夫们堕落的更致命方式,就是残酷的逆淘汰。
   很多后世读史者,常叹息明朝灭亡时,一幕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各级高层官员们,各种秀下限卖身卖国,人设几乎塌了个干净。另一边,却是多少身在民间的士大夫们,慷慨走上救国之路,战至悲情壮烈殉国。在这个王朝生命的最后年代里,大明朝依然不缺忠臣义士,但这些满腹才华理想的英雄们,却无一例外,在明朝灭亡前夕时,被淘汰出权力层之外。最终只能以孤军奋战的方式,悲壮履行最后的职责。
   造成这奇特现象的,就是明王朝越演越烈的逆淘汰。
   逆淘汰的出名方式,正是党争。万历的怠政,叫朝臣间的倾轧,走上了失控状态。大臣们各自拉帮结派,正常的官员任免考核,完全成了过场。晋身的主要途径,就是跟对派别。会争名声秀出位,要比会实干更重要。
   如此一来,万历晚期起,大明朝堂上就“好名”成风,越是国家水深火热,官员们越是精神抖擞骂得欢,比如李自成农民军从陕西进入山西时,如此十万火急的局势,言官们却互相扣锅,朝中山西籍的官员破口大骂,指责陕西官员“纵贼”,陕西籍官员们哪肯吃亏?又大骂山西籍官员“通贼”。正常商议平叛剿贼的会议,就这么给带跑偏,变成了地域掐架。类似雷剧,崇祯在位十七年里,每年都有好多场。耽误正事?哪有官员们站队博名声重要。
   甚至到了江南复社崛起时,复社的领军人物们,也凭着他们在明朝朝堂的强大人脉,把自己的成员们在科举路上捧上去。号称“清流”的他们,更通过在秦淮青楼的各种聚会,拼命收揽成员,创下南京秦淮青楼“家家夫婿是东林”的“壮观”场面,至于成员素质?《复社纪略》里就有无奈叹息:“而嗜名躁进,逐臭慕膻之徒,亦多窜于其中”——就是一帮这种玩意。
   这样一个坑货扎堆的朝堂,最容不下的,自然是实干型的人物。比如崇祯年间时,山阳县武举陈启新悲愤上书言事,奏折直戳明王朝各大弊病。如获至宝的崇祯,欣然将陈启新提拔为给事中,不料这下捅了马蜂窝。接下来的时间里,各路官员们不顾国家危亡,接力似的大骂陈启新,终于罗织各种罪名,害的为官清廉的陈启新撤职走人。至于血战巨鹿的卢象升?经略陕西阻击李自成的孙传庭?哪个不是迎着骂声苦干,然后含恨而亡?
   当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朝堂,已然成了气候,真正的人才,岂有容身之地?崇祯临终都在说着“文臣皆可杀”,可真正造就满朝“可杀文臣”,叫明朝付出亡国代价的,正是这大明朝自己造成,更在历史演进里绝不罕见的逆淘汰。
其他文献
第一次见到这家店,大约是我刚上小学时。作为一个吃货,爸爸在小区的对面搜索到了这家物美价廉的包子店。  小店虽然坐落在一个脏乱的“一条街”市场里,却尽力把自己的店面弄得十分体面。店名是很普通的“杭州小笼包”,简朴的招牌被擦得干净亮堂。  一进门,左手是店里伙计们做小笼包的地方,而右手则摆放着极整洁的餐桌。往里走,跨过门槛,映人眼帘的是几张大桌子和贴在右墙上的大红色菜单,比之前靠窗的位置能坐下更多的人
01   我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因此也很难相信会有一个人能对我保持长达一生的爱意而不变质。   但最近跟不久前刚被求婚的朋友聊天,倒让我对“爱意的保鲜法则”有了新的理解。   我问她:“你为什么对他会永远喜欢你这件事那么确信呢?”   “为什么不确信呢?”她明显有点惊诧,“不过,他平时真的不太说我爱你之类的话,但大概是因为平时他对我太好了吧,我能从那些细节里感觉出他真的很在乎我。”  
我这一生没做过亏心事,不会下地狱。   苏东坡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   当个人命运的悲剧浩大沉重地降临,他就用无数散碎而具体的快乐把它化于无形。   这是苏东坡一生最大的功力所在。      ☆1☆   北宋的官场,比赣江十八滩更凶险。   就在过赣江十八滩时,苏东坡接到朝廷把他贬往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的新旨意。   苏东坡翻山越岭奔赴岭南的时候,他的老
60岁的易卜拉欣·莱希出生于教士家庭,拥有宗教法学博士学位,是伊朗仅次于哈梅内伊的大教士之一,在伊朗宗教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此前作为伊朗司法总监(相当于国家最高大法官),莱希永远都以黑色头巾和黑色大袍示人,代表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   如今,被视为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热门接班人选的莱希又有了新身份。德黑兰当地时间6月19日凌晨两点,保守派人士莱希以约62%的得票率当选新一任总统,成为伊朗继哈梅
前段时间爆出“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舆论一片哗然。基因改造后的我们,还是人类吗?      一   成书于中国春秋时代的《道德经》,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过来就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草扎的小狗形祭品)一样平等。   当今世界,人们追求生而平等,但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自从有阶级产生后,不平等,是人类历史与现实的真相。   在史书
那年,张朝阳是大哥。台上,他高谈阔论,指点中国互联网,受到的礼遇宛如明星。台下,马化腾是小弟。他听得热血沸腾,回去后,OICQ更名为QQ。   那是1999年,深圳,张朝阳的一次演讲。彼时,被奉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的张朝阳刚刚当选美国《时代周刊》“50位全球数字英雄”,在中国四处“布道”。多少年后,已经不是大哥的张朝阳忆及当时一幕,还无比得意:“他(马化腾)听了我的故事超激动,回去做了QQ。”
你是否偶然读到一篇文章,然后从心底涌出暖暖的感动?你是否听过某段旋律,觉得它触碰了你的心弦?你悲伤时是否听到过一声清脆的鸟鸣,或在漆黑的夜空中看到唯一的星星?我们曾在忙碌时感到幸福,而这些幸福时刻藏匿在无数美好的生命缝隙里。  放学后,我总会买八个“奶片儿”,然后,鼓起勇气钻进拥挤的地铁,在狭小的空间里读一会儿书,吃几个“奶片儿”。这种奶香浓郁的小零食,味道好极了,在嘴里慢慢融化,奶香一丝丝抽离,
童年是一枝开在梦里的花,它缤纷、绚烂、柔嫩如孩子的手掌,它超凡脱俗,纯洁无瑕,是世间一切美好与浪漫的源泉。只可惜梦醒了,花儿便也谢了。  英子的童年也是如此。  骆驼队、惠安馆、新帘子胡同、三贝子花园;毛茸茸的小油鸡、甜丝丝的八珍梅,还有街上小贩的吆喝声和宋妈的歌谣……这老北京平民生活的一点一滴都被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敏锐地捕捉到,并小心地珍藏在脑海里。我叹服作者的记忆力,看来这里一定有原因,也许是因
“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他留给我们的太多,有令人惊叹的旷世巨作;有发人深省的故事;更有对这个世界和对生活最热忱的爱。所以,请允许我为你唱支歌。  总想为你唱支歌,为你那超人的洞察力。那个贫困家庭在昏暗的灯光下吃土豆的情景被你发现,于是有了《吃马铃薯的人》。湖蓝色的《星空》里我能看见静谧的城镇,而后一阵微风吹过,穿过城市房子间的罅隙,拂过整个城市,似要吹
住“五七干校”时,每家户型基本一样, 每户三间房, 两间套间,隔壁是一间厨房。每排房住四家,走廊像个大通道,又宽又长。前后排之间相隔三十米, 可以种花种菜,走廊上家家都建有鸡窝、鸽笼。集体活干完,下班后都在侍弄瓜果蔬菜,过上正宗田园生活。  我的隔壁张家有两个小小孩, 从农村请个无儿无女的大娘照料家务。大娘多面手,做饭、打扫卫生、针线活干得周到精致,五口之家和和睦睦,亲如一家。  每年春天, 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