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令人自豪,但是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发展需要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目前的经济形势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因此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等。
【关键词】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结构 外部环境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果令世人瞩目,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从八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较快增长。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但同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市场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不良的影响。目前,显露在外的问题有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失衡;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滞后以及市场化进程参差不齐。所以,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整体状况仍然不错,国内发展速度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速的状态,但是国际环境逐渐恶化,国内有又有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想要保持高增长、高就业、低膨胀的良好态势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遏制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面,笔者将详细解析我国市场上存在的不良因素,以及遏制这些因素的方法。
一、深层问题探析
(一)经济增长模式
据专家分析,我国目前还能维持“稳增长”的手段主要是依靠国家政府增加投资。这种任务性的投资虽然也能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但是所能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任务性的投资大多是劣质投资,在房地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劣质投资的后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增加,居民无法“安居”,建造出来的民居又大量闲置。
此外,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但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制造业依旧局限在低层次的循环圈内,难以打破体制经济的束缚,实现产业升级。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消耗的基础上。但是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今天,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算不上是高科技产品,滞销的后果将使企业入不敷出。
但是在2009年那次经济危机中,我国就是采取这种“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事实上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因此,经验使得我们再次习惯性地选择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那么,经济短期下滑、长期低质量增长的结局不可避免。而且一旦锁定成型,最终的结果将是经济急剧衰退。所以,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除了转型,无路可走。
(二)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个产业的比重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以及增长动力结构畸形。我国的第二产业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十到二十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74%的水平,也低于同期的俄罗斯63.3%。同时,产业内部失衡亦较为突出。三农经济仍未发展完善,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企业极度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创新产品;服务业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40%左右,而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还不足30%。区域经济对比中,城乡收入差距为3.3∶1,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此外,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也相差甚远,城镇的社会保障机制已经基本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刚刚起步,只有少数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部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城镇的科教文卫事业远比农村先进,这也导致农村在近期内难以追上城镇经济的发展水平。
据统计,我国的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二十个百分点,但是消费水平则低二十个百分点。本轮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仍然是采取大幅增加政府投资,这又将进一步扩大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势必会产生更大的历史性影响。
(三)外部环境滞后
政府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的一大特色,但是随之产生的弊端是,政府精英们颁布的调控措施远不如市场变化来得快、来的有效率。同时,少数精英人士做出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因素的决定。现实是地方政府这几年来急于出让土地以获得政府收入,同时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作土地的前期开发。这一举措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不仅依赖土地的出让,而且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大,这对于需要稳定运转的政府来说可不是什么有利的事。因为一旦银行方面出现危机,政府就是立刻受到波及。为了避免被牵连,政府不得不进一步颁布有利于银行的政策,主动救助陷入危机的商业银行。即使商业银行方存在过错,政府也不方面采取强硬的改革措施,例如上调准备金率(上调准备金率会影响银行的营业利润,但是如果不上调的话,通货膨胀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法制环境的滞后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法制不仅能很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法制环境的现状是重点打击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但是在非犯罪层面给予的保障不够完善,甚至在许多领域依然是原则性保障或者完全是空白。
一言以蔽之,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等滞后,使经济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延伸的渠道不畅,多元化的增长方式未能形成,有形成低层次自循环圈的可能性。
二、应对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两方面——产业机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前者是指三种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产生的效益实现最优化、最大化;后者是指产业机构升级,即生产结构系统由低级形式变为高级形式。调整产业结构首先需要增加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这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具体说来就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对自然、社会温和的产业。其次,需要调整需求结构。政府、企业、家庭或者个人对所需要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比例各不相同,但是根据市场供给规律,需求决定生产及产品价格。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需求结构优化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最后,引导资金的流向(包括国内资金以及外资的流向)。银行的资金流主要是从农村吸收储蓄存款,将可流动资金应用于城镇的建设,如贷款给房地产公司。由此可见,国内资金流过于单一,导致房地产等几个利润高的部门出现资金饱和、生产过热的现象,最后的结果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泡沫。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资金流也进行引导和调控。而外资的流向对于产业调整和地区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资的政策是积极引导,以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的增长。该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个,但是其负面效用是外商无限制的进入,使得地方对外商毫无选择,有些甚至引进档次较低的技术,或者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因此,有必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二)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萧条的时代,扩大内需可以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加快程式化进程。在经济发展节奏放缓的同时,可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而且还能解决就业问题,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序。但是单纯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不行的。因此,还需要同步实行提高工资待遇。目前的工资水平难以保障正常生活的需要,也进一步影响了消费市场。高积累、低消费反而会对经济发展的正常发展不利——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高收入者消费高档进口商品,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的萎靡。
通常的做法是维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引导投资作用,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教科文卫设施的建设等。同时鼓励民间经营组织的发展,实现多渠道融资的畅通,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三)改善外部环境
法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如投资法、信贷法、预算法等亟需完善。改善法制环境不仅依赖立法上的完善,而且需更加注重法的实施效果。今后的重点应该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执法过程中,加强执法力度,凸显出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权威。
参考文献
[1] 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8-13.
[2] 刑杰.浅析当前的主要经济形势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2010:150-151.
[3] 王一鸣.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J].13-17.
作者简介:白冰洁(1986-),女,汉族,北京人,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数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12冬季班金融学(投资方向)在职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岑)
【关键词】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结构 外部环境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果令世人瞩目,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从八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较快增长。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但同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市场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不良的影响。目前,显露在外的问题有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失衡;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滞后以及市场化进程参差不齐。所以,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整体状况仍然不错,国内发展速度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速的状态,但是国际环境逐渐恶化,国内有又有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想要保持高增长、高就业、低膨胀的良好态势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遏制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面,笔者将详细解析我国市场上存在的不良因素,以及遏制这些因素的方法。
一、深层问题探析
(一)经济增长模式
据专家分析,我国目前还能维持“稳增长”的手段主要是依靠国家政府增加投资。这种任务性的投资虽然也能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但是所能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任务性的投资大多是劣质投资,在房地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劣质投资的后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增加,居民无法“安居”,建造出来的民居又大量闲置。
此外,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但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制造业依旧局限在低层次的循环圈内,难以打破体制经济的束缚,实现产业升级。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消耗的基础上。但是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今天,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算不上是高科技产品,滞销的后果将使企业入不敷出。
但是在2009年那次经济危机中,我国就是采取这种“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事实上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因此,经验使得我们再次习惯性地选择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那么,经济短期下滑、长期低质量增长的结局不可避免。而且一旦锁定成型,最终的结果将是经济急剧衰退。所以,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除了转型,无路可走。
(二)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个产业的比重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以及增长动力结构畸形。我国的第二产业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十到二十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74%的水平,也低于同期的俄罗斯63.3%。同时,产业内部失衡亦较为突出。三农经济仍未发展完善,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企业极度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创新产品;服务业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40%左右,而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还不足30%。区域经济对比中,城乡收入差距为3.3∶1,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此外,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也相差甚远,城镇的社会保障机制已经基本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刚刚起步,只有少数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部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城镇的科教文卫事业远比农村先进,这也导致农村在近期内难以追上城镇经济的发展水平。
据统计,我国的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二十个百分点,但是消费水平则低二十个百分点。本轮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仍然是采取大幅增加政府投资,这又将进一步扩大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势必会产生更大的历史性影响。
(三)外部环境滞后
政府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的一大特色,但是随之产生的弊端是,政府精英们颁布的调控措施远不如市场变化来得快、来的有效率。同时,少数精英人士做出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因素的决定。现实是地方政府这几年来急于出让土地以获得政府收入,同时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作土地的前期开发。这一举措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不仅依赖土地的出让,而且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大,这对于需要稳定运转的政府来说可不是什么有利的事。因为一旦银行方面出现危机,政府就是立刻受到波及。为了避免被牵连,政府不得不进一步颁布有利于银行的政策,主动救助陷入危机的商业银行。即使商业银行方存在过错,政府也不方面采取强硬的改革措施,例如上调准备金率(上调准备金率会影响银行的营业利润,但是如果不上调的话,通货膨胀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法制环境的滞后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法制不仅能很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法制环境的现状是重点打击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但是在非犯罪层面给予的保障不够完善,甚至在许多领域依然是原则性保障或者完全是空白。
一言以蔽之,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等滞后,使经济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延伸的渠道不畅,多元化的增长方式未能形成,有形成低层次自循环圈的可能性。
二、应对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两方面——产业机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前者是指三种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产生的效益实现最优化、最大化;后者是指产业机构升级,即生产结构系统由低级形式变为高级形式。调整产业结构首先需要增加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这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具体说来就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对自然、社会温和的产业。其次,需要调整需求结构。政府、企业、家庭或者个人对所需要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比例各不相同,但是根据市场供给规律,需求决定生产及产品价格。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需求结构优化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最后,引导资金的流向(包括国内资金以及外资的流向)。银行的资金流主要是从农村吸收储蓄存款,将可流动资金应用于城镇的建设,如贷款给房地产公司。由此可见,国内资金流过于单一,导致房地产等几个利润高的部门出现资金饱和、生产过热的现象,最后的结果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泡沫。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资金流也进行引导和调控。而外资的流向对于产业调整和地区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资的政策是积极引导,以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的增长。该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个,但是其负面效用是外商无限制的进入,使得地方对外商毫无选择,有些甚至引进档次较低的技术,或者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因此,有必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二)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萧条的时代,扩大内需可以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加快程式化进程。在经济发展节奏放缓的同时,可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而且还能解决就业问题,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序。但是单纯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不行的。因此,还需要同步实行提高工资待遇。目前的工资水平难以保障正常生活的需要,也进一步影响了消费市场。高积累、低消费反而会对经济发展的正常发展不利——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高收入者消费高档进口商品,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的萎靡。
通常的做法是维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引导投资作用,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教科文卫设施的建设等。同时鼓励民间经营组织的发展,实现多渠道融资的畅通,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三)改善外部环境
法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如投资法、信贷法、预算法等亟需完善。改善法制环境不仅依赖立法上的完善,而且需更加注重法的实施效果。今后的重点应该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执法过程中,加强执法力度,凸显出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权威。
参考文献
[1] 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8-13.
[2] 刑杰.浅析当前的主要经济形势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2010:150-151.
[3] 王一鸣.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J].13-17.
作者简介:白冰洁(1986-),女,汉族,北京人,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数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12冬季班金融学(投资方向)在职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