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学理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对学生的“导”和学生向老师的“学”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教学活动,是教学主体活动。导学理念的建构有利于科学认识导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践行参与意识、控制现在行为、关注有效生成、激励持续进步等方面探讨了建构导学理念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导学理念 参与意识 现在行为 有效生成 持续进步
  
  教学理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其缺失是科学认识教学活动的障碍,从思想根源上牵制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导”与学生向老师的“学”是教学中的主体活动,是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教师之“导”需要正确的理念来支撑,学生之“学”同样需要正确的理念来支撑。基于对师“导”与生“学”行为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建构导学理念体系,是创新与完善教学理念的途径之一。
  一、导学理念的涵义与作用
  导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活动,是“导”与“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统一。导学理念是兼顾“导”与“学”的理念,是在分析导学现象并把握导学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从教师角度来讲,导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时,获得一种高屋建瓴的远见和从容”,使教师的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而从学生角度看,它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对学习认知与学习行为的全局性把握。导学理念的作用在于它既利“导”又利“学”。
  首先,导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促进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认同。导学理念,不仅是师“导”的理念,而且是生“学”的理念。基于共同的理念认同,可以创造良好的心理认知氛围,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供最佳时机。
  其次,导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同时促进学生对老师的积极配合。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表现在外面的活动,“落后”往往是“观念落后”。理念的觉悟与提升会让师生认识一致,认识一致会让师生态度接近,态度接近会让师生行为配合,行为配合会促进师生有效对话,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双赢”。
  最后,导学理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向老师学习。理念,它不仅仅是经过思考与推理等明显的智力活动而获得的结论,还是一种既能科学体现时代特征又能反映未来需要的公式化想法。导学理念的确立,让师生基于“导”与“学”这个实际存在事实,看清了未来与发展方向,在师生的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了桥梁,促成师生想方设法互动,达成共同的目标。而这个过程,既是“导”对“学”实施方法指导的过程,又是“学”对“导”不断靠近与深入探索的过程。
  目前,关于导学理念的研究,尚无专门系统的论述。不过,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人为本”、“有效教学”、“以评价促发展”等理念,以及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认知建构论的观点,都为我们建构导学理念体系提供了研究基础。在对导学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构导学理念体系,是尝试,也是责任。
  二、践行参与意识的理念
  在导学活动中,没有教师片面的“导”,也没有学生片面的“学”。教师的“导”离开学生的“学”,只是闭门造车式的理论研究,无法构成真实的教育行为;同理,学生的“学”离开教师的“导”,就是纯粹意义的自学,不能构成教育学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没有交流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讲导学,必须提倡一种参与意识。这种参与即“导”与“学”的交流与对话,强调的就是教师的“教”必须参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必须参与教师“教”。从精神准备与心理需要上讲,只有师生愿意共同关心导学现象,共同参与导学过程,共同完成导学目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有效对话才能成为可能,教师的“导”才有可能跟学生的“学”在实践层面互动起来。
  参与意识的缺位,直接导致导学行为散漫。教师带学生不带学生一个样,上课不上课一个样,教好不教好一个样;学生课堂课外一个样,有没有学习任务一个样,完成没完成学习任务一个样。导学无效直接导致无效教学。确立参与意识,让师生同时认识到,一旦参与导学活动就必须遵守导学行为规则,具体地说,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必须以“导”的形式支持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必须以“学”的形式支持教师完成工作任务。导学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共建的,是师生在参与意识支配下的一种共建行为。
  践行参与意识,意味着师生是合作伙伴,师生关系是为达成导学目标形成的合作关系,师生行为则是共建规则之上的合作行为。在这种特殊的合作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心理疏导、行为引导、方法指导等,不仅体现专业水准,而且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必须跟教师充分互动,在互动中生成新的东西,获得新的发展。师之“导”与生之“学”相互衍生,与生之“学”相伴而行,与生之“学”共同发展,导学活动必须践行参与意识。
  三、控制现在行为的理念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的“导”不是教师生活的全部,学生的“学”也不代表全部学生生活。当教师的“导”对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产生积极影响时,或者说当学生的“学”是在教师提供的实时支持下完成时,导学活动就真正发生了。在这里,导学的真实存在与师生同时参与密不可分,导学是“现在进行式”。否则,教师就有可能离开“学”的现实场景,对学生作一些空泛的安排与偏离需要的讨论,譬如有的教师喜欢对学生课外布置很多作业,却又没时间检查,只把希望寄托在学生的自觉性上。事实上教师这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实质上的“导”的作用。教师之“导”,在于现在,在于“实时”。在一个特定时段,教师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影响,支持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就是“导”;没有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无所谓“导”。
  从“学”的角度来看,就意味着学生在教师之“导”的现实场景中,能够抑制情绪冲动,抵制外来诱惑,为完成既定的导学目标采取适应于当时情景的学习行为。譬如在课堂上,有的同学听课三心二意,下课又赶去请教老师,有的同学上数学课在默英语单词,上英语课又在补数学作业等,这些“学”都跟课堂上教师的“导”脱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学”跟“导”在“现在时行为”上融为一体,导学才会落到实处,才会产生实效。
  人的行为是在人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但人的行为并不是天然地适应于一定系统的功能要求。当我们把导学看成一个系统的时候,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转及其自身稳定的“调节装置”就是师生现在行为。离开了对现在行为的调整和控制,导学混乱,导学目标无法完成,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空谈。控制现在行为,既包括来自导学目标的诱导性控制、导学过程的程序性控制、导学话语的指令性控制,又包括来自师生本身的自我意志控制。通过对导学目标的精心设计,导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导学话语的细节锤炼,以及对师生意志力的训练,促进师生对现在行为的自觉控制,发挥导学活动的最大效能,提升教学质量。
  四、关注有效生成的理念
  导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是过程生成的东西不会完全跟预设的一样。可能跟预设的一致,也可能跟预设的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意义”。在这种“加工并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之“学”不会获得唯一标准的答案,教师之导不会获得唯一的效果。这样,导学的生成就有了有效生成和非有效生成之分。非有效生成是导学活动的“副产品”,对参与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可能会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非有效生成是导学活动无法预设的,也不是导学目标追求的。
  关注有效生成,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教师之“导”的情景下,是否进入了导学状态,是否参与了导学过程,是否获得了导学预设的发展。在这里,导学预设应该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种判断结果的答案标准。学生在学习导学过程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会生成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只要跟预设标准相符的,就是有效的,就值得关注。在师“导”生“学”的积极情景下,这种有效生成就是判断导学有效的依据。导学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察有效教学,就是关注导学是否有效。如果导学是无效的,教师的“导”不曾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总是脱离教师的“导”,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
  在导学视域下,关注有效生成就是要关注教师之“导”的每一个细节,使教师之“导”步步行之有效。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之“学”正面,关注学生之“学”的亮点,只要学生取得的成绩是有效的,即使微不足道,就应该给予关注,予以肯定,而不是要所有学生达到同一个标准。
  五、激励持续进步的理念
  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它是连续的、渐进的,是在一小步一小步的进步中提高的。学生之“学”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而与学生之“学”相伴,教师之“导”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掌握适用于一切学生的万能方法,教师之“导”总是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情况作一些改进与完善,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导学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激励持续进步,从“学”的角度看,需要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意味着三层意思。首先,学生已经取得的进步就是进步,不能因为进步本身之外的原因加以否认。譬如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可是后来因为某种原因退步了,我们就不能判断这个学生没有进步过。其次,是一个方面的进步也是进步,不要因为学生一个方面的缺失而否认学生另一个方面的进步。最后,就是要为学生的继续进步提供条件,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取得足够的发展。
  从“导”的角度来讲,激励持续进步也包括三方面的涵义:其一,不要以为教师已经掌握一切。教师某些知识或能力可能比学生懂得还少,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二,不要以为教师可以做到一切。教师之“导”只能对学生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次活动产生作用,能“导”好一点就是一点,“导”不可能使学生一下子脱胎换骨、出类拔萃,需要教师长期地坚持下去;其三,不要以为教师应该管到一切。教师之“导”需要对学生正面的、积极的东西进行肯定,需要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得到外界的认可,需要为每个学生都可以进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即使是仅仅有益于一个学生,在对其他学生没有危害的情况下,教师也有责任去改进、去提升、去完善。
  六、结论
  导学理念体系的建构,需要来自多个层面多种因素的支持。参与意识、现在行为、有效生成与持续进步等四个因素作为构建导学理念的四个核心因素,被统筹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相互促进的发展体系。如果用“→”表示促进之意,则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确立并践行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参与意识,将促进师生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中现在行为的控制力;对现在行为的控制,促使师生自觉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生成;对有效生成的热切关注,为激励师生追求持续进步创造了条件。而对持续进步的激励与支持,则反过来促进师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导学活动通过践行参与意识、控制现在行为、关注有效生成和激励持续进步等理念的建构,为认识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王晓云.有效教学与教师教学理念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0,(1).
  [2]王淑琴.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J].中国商界,2009,(10).
  [3]陈珏.教学理念思索.中国教师[J].2009,(S2).
  [4]陈浩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理念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9,(3).
  [5]任顺元.导学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高校学生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运行和管理普遍存在着学生选课冷热不均、盲目选课、逃课严重和考核不严等诸多问题,从而削弱了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的意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增进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程的了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杜绝学生逃课,严格考试制度和严把教学质量关,以切实解决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运行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高校学生 存在问题 解决对
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建设。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人格是德、才、识、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要增强人格魅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做到有
本文系统分析了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劣势,结合自身的就业指导经验,为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的优势,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对策与建议。
摘 要: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注重自身专业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构建起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师 素质教育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根据教育局和联合校的具体要求,振兴办事处各小学着眼孩子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积极落实办学规范,努力践行“三个还给”。但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
本文从制度建设、流程管理、IT工具应用三个要素对收入保障体系进行阐述,形成了完整的电信运营商收入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
据"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简称"义乌指数")信息系统监测,6月份景气指数为1067.55点,环比下跌19.62点,同比上涨36.89点(如图表1所示);月价格指数为102.18点,环比继续小幅上涨0.92
高校"双肩挑"人员不仅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是学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肩挑"模式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既有独特的优势又表现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间的
农民收入的缓慢增长是农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此外,农民收入是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悬崖上的碉楼遥望着山与天空相拥的轮廓峭壁上的古寨每一片房顶的青瓦都遮盖着岁月的沧桑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