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及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龄患者 工股骨头置换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237-01
人工股骨头置换及下肢骨折手术是骨科常见手术,相对于青年患者而言,高龄患者机体耐受能力较差,恢复较慢,又加之手术刺激,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如何减低该种不良事件发生率成为临床备受关注话题。本研究从护理角度出发,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患者68例、女患者52例,年龄在63-79岁,平均年龄为(69.13±3.78)岁,其中11例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8例为股骨头置换术、21为髋部内固定术、27例为股骨颈骨折、23例为股骨干骨折、20例为胫腓骨骨折。将以上全部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68.36±3.25)岁;对照组男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67.82±3.52)岁。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1.2.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
(1)加强术前评估。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既往深静脉血栓病史患者。因此,术前应详细评估患者有无此类高危因素,并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相关检查,对高危人群应尤其注重。
(2)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向患者耐心讲解手术相关知识,配合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疑问,减轻因缺乏治疗知识造成的恐惧感。向其强调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引起患者重视,提高患者依从性[2]。
(3)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尤其限制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多饮水,防止便秘造成腹压升高影响下肢血液循环。术前一周,协助吸烟患者戒烟。
(4)术后安置合适体位。术后下肢抬高30°,15°屈膝,不可在膝下或小腿部位垫软枕,以防影响血运,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皮肤温度、色泽,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测量患者下肢周径,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做好术后功能锻炼。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和实际情况制定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运动方案。手术当天可进行肢体被动按摩以及挤压腓肠肌锻炼,术后第2天则进行腓肠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每天4-5次,中间配合被动挤压,随着时间延长,练习时间和练习强度可逐渐增加,术后3-5天可逐协助患者进行主动活动。另外,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并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促进血液循环。
(6)药物预防。术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术前评估结果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进行药物预防。预防用药主要为抗凝剂,主要包括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应严格遵医嘱使用,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反应,有无出现伤口渗血和消化道出血,并定期进行凝血常规、大便隐血检查。
1.3 疗效评价指标
1.3.1 根据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患者满意度调查工具为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共包含25个题目,每个题目对应1-4分,患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实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详见表一:
3 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关节老化,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又加之行动不便,一旦发生跌滑,极易出现股骨颈骨折。有研究称,该类骨折的发生率可占到老年患者全部骨折的46.38%,临床上通常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但手术会对组织血管造成刺激性压迫,又加之老年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差,如不进行妥善处理,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引发相关器官功能障碍,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尤为必要[3]。
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在详细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制定的护理方案,是整体护理和预见性护理的综合体现。该种护理方案不但关注生理护理,还注重心理干预,另外该项护理干预贯穿于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保证了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充分体现了该项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实用性,另外,通过加强护患沟通,患者满意度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对于缓解当前紧张医患关系有重要意义。
综上:对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及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雪莲,陈晓青,郭静.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3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110-111.\
[2] 韩兴兵.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227-228.
[3]赵子春.高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51-3152.
【关键词】 高龄患者 工股骨头置换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237-01
人工股骨头置换及下肢骨折手术是骨科常见手术,相对于青年患者而言,高龄患者机体耐受能力较差,恢复较慢,又加之手术刺激,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如何减低该种不良事件发生率成为临床备受关注话题。本研究从护理角度出发,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患者68例、女患者52例,年龄在63-79岁,平均年龄为(69.13±3.78)岁,其中11例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8例为股骨头置换术、21为髋部内固定术、27例为股骨颈骨折、23例为股骨干骨折、20例为胫腓骨骨折。将以上全部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68.36±3.25)岁;对照组男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67.82±3.52)岁。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1.2.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
(1)加强术前评估。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既往深静脉血栓病史患者。因此,术前应详细评估患者有无此类高危因素,并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相关检查,对高危人群应尤其注重。
(2)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向患者耐心讲解手术相关知识,配合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疑问,减轻因缺乏治疗知识造成的恐惧感。向其强调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引起患者重视,提高患者依从性[2]。
(3)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尤其限制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多饮水,防止便秘造成腹压升高影响下肢血液循环。术前一周,协助吸烟患者戒烟。
(4)术后安置合适体位。术后下肢抬高30°,15°屈膝,不可在膝下或小腿部位垫软枕,以防影响血运,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皮肤温度、色泽,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测量患者下肢周径,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做好术后功能锻炼。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和实际情况制定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运动方案。手术当天可进行肢体被动按摩以及挤压腓肠肌锻炼,术后第2天则进行腓肠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每天4-5次,中间配合被动挤压,随着时间延长,练习时间和练习强度可逐渐增加,术后3-5天可逐协助患者进行主动活动。另外,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并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促进血液循环。
(6)药物预防。术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术前评估结果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进行药物预防。预防用药主要为抗凝剂,主要包括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应严格遵医嘱使用,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反应,有无出现伤口渗血和消化道出血,并定期进行凝血常规、大便隐血检查。
1.3 疗效评价指标
1.3.1 根据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患者满意度调查工具为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共包含25个题目,每个题目对应1-4分,患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实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详见表一:
3 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关节老化,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又加之行动不便,一旦发生跌滑,极易出现股骨颈骨折。有研究称,该类骨折的发生率可占到老年患者全部骨折的46.38%,临床上通常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但手术会对组织血管造成刺激性压迫,又加之老年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差,如不进行妥善处理,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引发相关器官功能障碍,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尤为必要[3]。
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在详细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制定的护理方案,是整体护理和预见性护理的综合体现。该种护理方案不但关注生理护理,还注重心理干预,另外该项护理干预贯穿于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保证了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充分体现了该项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实用性,另外,通过加强护患沟通,患者满意度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对于缓解当前紧张医患关系有重要意义。
综上:对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及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雪莲,陈晓青,郭静.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3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110-111.\
[2] 韩兴兵.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227-228.
[3]赵子春.高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5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