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年期刊遭遇“熊市”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传统青年期刊在改革开放之后30年的改革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当今市场主流的青年期刊进行了比对。青年期刊的未来发展潜力如何?有准确的定位、创新的团队和市场化的营销模式才是其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青年期刊 改革 新市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以及阅读方式的改变,曾经各省一本综合性青年杂志成为“遗迹”。它们有的在改革中停刊,有的在摸索中迷失方向,有的虽然能迎合机遇创造未来,但目前青年期刊整体下滑的情况不容忽视。
  其中下滑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特殊环境不复存在。青年期刊曾经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时代造就。《中国青年》总编辑胡守文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阅读面很窄,没多少期刊可以看,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借着这个时机,青年期刊作为开路先锋,一下子给青年拓展了一个很大的知识空间。”当特定的环境不复存在,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打着理想主义旗号的传统青年期刊成为被首先抛弃的媒体。
  第二,失去思想的话语权。青年是对新生事物最敏感、最积极的群体,当青年期刊的内容不能保持先进的理念、掌控青年的话语权,落后于潮流之外,曾经标榜青年人生启蒙者、导师、挚友的传统青年期刊势必被排除在青年人的视野之外,越来越边缘化。
  第三,同质化倾向严重、读者定位宽泛。由于历史原因,传统青年期刊大多由各省共青团组织主管主办,几乎都叫《××青年》,定位都是综合类青年期刊,办刊宗旨大同小异,读者对象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教育程度的青年群体,内容、封面、版式、发行渠道大致相同,被称作“千刊一面”。宣扬个性、强调自我的今天,在期刊市场分众化、小众化、多层次的大背景下,它们显然远远落后于时代。
  第四,阅读多元化的冲击。21世纪初,互联网及其应用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十分猛烈,电子书、手机、平板电脑……众多容量大且方便携带的新阅读方式,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纸质媒体衰落的大趋势不容回避,传统青年期刊同样如此。
  青年期刊三十年漫漫改革之路
  2000年,时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新闻报刊处处长郝向宏主持了一份名为《优化青年期刊环境,促进青年期刊发展》青年期刊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选取全国18个省(区、市)以《北京青年周刊》《大学生》《生活资讯》等26种代表性的青年期刊。《报告》中统计的26种青年期刊,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只有少数期刊异军突起,获得生存空间。对于传统青年期刊来说,市场环境严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众多青年期刊生存方式,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刊名。除了《中国青年》等极少数期刊,大多数20世纪80年代之前创刊的青年期刊都有改刊名的经历。它们在改刊名的同时,也对读者定位进行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明显的效果。例如,1949年创刊的《河南青年》,1985年刊物更名为《时代青年》;1976年创刊的《陕西青年》,1985年更名为《当代青年》等等。在改革开放之初,青年杂志通过对杂志封面、设计、纸张、开本大小、印制等外在形态方面的改进,曾一度风靡青年群体,深受读者青睐。
  第二,刊期。1999年,中国期刊市场掀起一股改刊期的热潮,期刊为寻求发展,保持增长,增加刊期不失为扩张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于是,双月刊改月刊,月刊改半月刊或旬刊,成为一种行业潮流。1999年,《读者》把月刊改成半月刊,改版后当年月发行量达到平均505万册(改版前为329万册)。2000年9月,《青年文摘》将月刊改为半月刊后,同年12月发行量首次突破200万册,2005年改为旬刊,除了红绿版,还创办《青年文摘》彩版,第一期发行40万册。显然,改版对增加发行量有相当大的推动,许多青年期刊纷纷跟进,由月刊改为半月刊。然而,除了少数大刊收效良好,大部分青年期刊都出现倒退的现象。由于定位不够准确,市场开拓不力,下半月刊发行量始终上不去的居多,而下半月刊没做好,上半月刊也受到影响的期刊也有不少。
  第三,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期刊发展日益呈现分众化、小众化、多层次。在特殊历史时期,青年期刊以综合性取胜的定位反而成为市场毒药,成为较早被市场抛弃的期刊群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很多综合性青年期刊对定位和结构作出调整、细化,选择以内容为王的发展路线,改版后获得新生。《中国青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从1923年10月创刊起就作为共青团的机关刊,一直以高扬理想旗帜、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1978年复刊以后,发行量最高达到400万册,但1993年初期,这本杂志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发行量只有40万册。随即《中国青年》大刀阔斧地改版。从小16开、64页、黑白印刷,改为大16开、加彩色插页的现代杂志。这样与时俱进的改革,期刊以努力和青年做朋友为宗旨,为青年提供精神方面的服务,重新赢得青年的喜爱。
  第四,经营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年期刊“断奶”走向市场,其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首先是发行渠道。过去的发行由国家邮局这个唯一的渠道进行,走向市场后,很多期刊采取自办发行或民营渠道发行。例如,《青年文摘》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分红绿版,红版(上半月刊)仍交邮局发行,绿版(下半月刊)委托四家有实力的民营发行商。由于当时邮政发行体制还不够开放,为了实现低成本高速扩张,绿版每期只收取民营发行商一笔固定编辑费,这项举措大大激励了发行商的热情,短短三个月,绿版就发行到90万册,不到半年就变身为百万大刊。在期刊零售渠道方面,除了传统的书报亭,期刊开始走进便利店、咖啡店和商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行渠道日趋多元化。其次是广告经营。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期刊基本没有广告。随着期刊市场化的推进,期刊经营者们逐渐发现自身期刊的广告价值,广告经营成为期刊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山西青年》就是较早整合广告资源、集团式发行广告的典型案例。最后是多媒体经营。数字时代的到来,与传统出版社一样,大多青年期刊也开通杂志网站,但网站制作简单粗糙,几乎就是期刊版面的移植。这些青年期刊网站连最基本的功能都不具备,多数停留在电子版阶段,甚至没有专人维护更新,读者点击率普遍不高,盈利更加无从谈起。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青年文摘》就是国内较早运用互联网并取得效益的期刊之一。   迎合机遇,发展新青年期刊
  经历了30年改革的青年期刊,有的因机遇赢得市场,有的因改革不力沉浮市场,有的因缺乏创新机制退出市场。其中,《希望》《生活资讯》《追求》《青年之友》《青年月刊》《涉世之初》等青年期刊就在改革中迷失方向,最终退出市场。随着以《萌芽》《最小说》为代表的新锐青年期刊的突围成功,无疑为传统青年期刊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一,《萌芽》的华丽转身。1956年创刊的《萌芽》是新中国最老的青年文学刊物之一。1981年复刊后,很快便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发行量直线上升。20世纪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袭来,《萌芽》发行量直线下跌,发行量一度仅有一万多册。1996年,《萌芽》提出系列改版方案:内容栏目化,并明确读者定位——以大学生为主,向下辐射高中生,向上辐射工作一两年的青年读者;明确办刊口号——用一本杂志来体验青春,用一本杂志来感受文学。1998年,《萌芽》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著名高校,向中学教育的“唯理模式”叫板,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应运而生。1999年3月,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成功,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作文革命。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培养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畅销书作家和文学新锐,《萌芽》的影响力再度攀升,销量达到每月50万册。
  第二,《最小说》等新锐青年期刊风起云涌。《最小说》是一本青春文学杂志,长江文艺出版社聘请郭敬明担任主编,2007年1月上市就备受年轻人喜爱。自创刊以来,《最小说》在发行量上远远盖过了传统文学期刊、传统青年期刊的锋芒,在年轻一代的阅读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2008年,《最小说》全年总印数突破600万份,总码洋达6000万元,创下近年同类杂志销售新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青春文学第一刊”。《最小说》在商业上获得极大成功,随即市场顿时涌现多本新锐青年期刊,如张悦然主编的Mook杂志《鲤》、安妮宝贝主编的Mook杂志《大方》、韩寒主编的《独唱团》、饶雪漫主编的杂志书《最女生》等。这些新锐青年期刊在短期内均获得巨大的市场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明确的市场定位、知名度很高的青春文学作家做主编、强大的资金支持、以杂志书的形式出版、精致的商业包装等多方面,这些有利因素形成多元互动的产业链。在销售上,杂志书也占尽天时地利。众所周知,作为图书发行的主渠道,新华书店是不卖期刊的,很多民营书店也不卖期刊。而杂志书说到底就是书,你可以在任何一家书店买到,你也可以在街头巷尾的报刊亭购得,因为杂志书打着期刊的旗号,当然也会铺货各种期刊发行渠道。多渠道发行是杂志书销量较大的原因之一。
  如何打造新市场的新青年期刊
  传统青年期刊正经历漫漫“熊”途,虽然新锐青年期刊正迅速崛起、占领市场,然而后劲不足。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无论是传统青年期刊,还是新锐青年期刊,都必须适应读者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准确的市场定位。定位问题一直是青年期刊的“短板”,随着期刊市场竞争的日渐庞大,青年期刊要定位自己的读者群体。《中国青年》将读者群锁定为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和精英青年;《萌芽》的读者定位以大学生为主,向下辐射高中生,向上辐射工作一两年的青年读者;《最小说》则力求打造成年轻读者和学生最喜欢的课外阅读杂志,其读者几乎都是90后的学生。这些青年期刊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也就保证其在市场的漩涡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先锋的思想。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传统青年期刊的“话题”,还是《萌芽》挑战传统作文的“新概念作文”,亦或是走明星路线的80后畅销书作家做主编,领先时代的先锋思想是青年期刊的灵魂。传统的青年期刊曾经以“话题”缔造了辉煌,如潘晓在《中国青年》引起的那场有关“人生道路”的大讨论,不仅让《中国青年》发行量达到400万,而且拉动整个青年期刊群的崛起。《萌芽》杂志举办的“全国新概念作者大赛”挑战的是传统作文,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有人还形象地称之为“语文教改中的一场革命”“中国语文教学制度改革的第一道曙光”。随着“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声名远播,《萌芽》发行量节节攀升,而且培育一批青春文学作家。从“新概念”走出的80后青春文学杂志的主编及其团队,本身就个性张扬,较少受社会主流意识影响,主张自由表达青年人的思想、生活、价值取向,因为他们走在社会思潮的前面,所以很容易赢得年轻人的信任。
  第三,有活力的策划团队。传统青年期刊始终被人诟病的是“老化”,不仅内容老化,连编辑、作者都在老化。新锐青年期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年轻,年轻的团队、年轻的作者和年轻的读者。新锐青年期刊主编的个人魅力本身就是杂志最大的卖点,深受众多青少年读者追捧。新锐青年期刊对打造创作团队、发掘文学新人也非常重视,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饶雪漫等畅销书作家,其本身就是巨大的金字招牌,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第四,精美的商业包装。新锐青春读物更注重图文创意和艺术美感,精美的封面、美伦美奂的图片、前卫的版式、全彩的内页、考究的纸张……迎合了追求变化、喜欢新鲜好玩事物的年轻人的心理,比起传统期刊多年不变的面孔,更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在市场定位中,以写作成名的郭敬明显示的却是一个商人的敏锐气质,从《最小说》的封面包装到内容阐述,他都以极为精致的方式展现:华美夺目的画面,明媚忧伤的辞藻,惆怅多感的情怀——这些无一不戳中青少年这一年龄段所喜爱的点。即便主攻年轻读者群,郭敬明公司旗下的写手风格并不统一,“要让不同口味的人都找到他喜欢的东西”。
  第五,多元化的密集强势宣传。新锐青年期刊,不论是《最小说》,还是《独唱团》《大方》,在它们还没有创刊的时候就令我们耳熟能详,归根结底在于其密集的媒体报道和压倒性的宣传攻势。新锐青年期刊的宣传策略大致如下:第一阶段是“预热”阶段,以密集刊发新闻为主;第二阶段为“热销”阶段,继续进行媒体推广,此阶段的宣传为多元化、立体,如在各大门户网站、相关网站、手机报、论坛、博客、微博等刊登新书介绍、专题、采访、连载等;第三阶段则是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下,同时在全国大型实体书店举办活动,如签售促销活动等。多元化密集强势宣传的结果往往令这些新锐青年期刊一炮走红。
  (作者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1]晋雅芬.整体滑坡,青年类期刊迷茫前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4-08.
  [2]吴新宇.青年期刊:低徊中的奋起[J].传媒,2005(4).
其他文献
《陈独秀江津晚歌:一个人和一家人》  钟法权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定价:32.00元  当前,我国的报告文学呈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一批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但总体上说,能传世的精品还不多,与国外相比,与日新月异的其他文体相比,与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特质,也是经过了许多年的争论,不断地明晰起来的。记实性是它的生命——绝不允许虚构与编造
期刊
“走出去”并不是最终目标,中国出版业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真正使中国图书、中国文化进入国外主流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每个有志于对外出版的人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短期内培育“速成林”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诱惑更充满艰辛的过程。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已由世界舞台的边缘逐渐走到舞台中心。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期刊
在数字出版时代,依然会有纸质超级畅销书的存在,而这正是以内容为核心优势所主导的。只要占据了内容优势,我们可以任意选择电子阅读器作为载体。因此,传统出版机构向现代出版传媒业转型,要抢占先机仍然是要掌握核心的内容资源。  最近发布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68.6亿元,比2010年增长17.7%。其中印刷复制营业收入依旧位居第一;增
期刊
《我的眼睛一睁开》  陈洁 著  金城出版社2012年8月版  定价:38.00元  本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一到单位,收到这样一本书,书名是《我的眼睛一睁开》,这是一本成年人写的书,是成年人写给孩子的书,换句话说,是成年人写给童年回忆的书。  晚间给四岁的孩子念这本书:“公共汽车吃的太多了,肠胃里的人挤着人,所以他怎么都走不动,开始迈步的时候都摇摇晃晃的,一边走还一边放屁。有时候,公共汽车会打个
期刊
编者按:经过一年的耕耘、沉淀,各家出版机构摩拳擦掌,将再度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试身手,展示各自的丰硕成果。为了让大家能提前感受到这场书香盛宴的新鲜热辣,本刊赶在订货会召开前,搜罗了四十多家出版机构即将亮相书展的部分重点图书和活动安排予以介绍。    图书:精彩纷呈亮点多多    人民出版社新推多部巨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全十册),由最新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国际MEGA版重新修订。《列宁专题文
期刊
《我的唐山》  林那北 著  海峡书局2012年3月版  定价:35.00元  说到乡愁,我们可能马上就会想起余光中先生这首名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啊,余先生的这曲《乡愁》早已烙在两岸人民的心灵深处。每当
期刊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言,应该多将一些精力放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因为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彼此认知要容易得多。  文学与语言因受众的广泛性,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文化的两个标志。本文以中国文学以及汉语教育两个线索梳理了中国文化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传播的历程,就此考量中国文化在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实际地位。我们发现,对于中国文化“走
期刊
“十二五”开局之年——  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68.6亿元,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377.9亿元,各产业基地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89亿元。  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7783种。  全国出版、报刊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4.6亿元。  全国百万人均拥有当年出版图书274种。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15家,发行上市公司6家,印刷上市公司11
期刊
《空山——静寂中的巴蜀石窟》  萧易 撰文 袁蓉荪 摄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定价:68.00元  《空山——静寂中的巴蜀石窟》,异形16开页,微微泛黄的纸张,朴实雅致,既古典的低调,又极富设计感。这是一部图文书,是有关中国石刻继北方中原之后,在巴蜀发展轨迹的探索发现性纪录。文字由萧易撰写,行文生动又通俗,是极富诗意的文献。图片由袁蓉荪拍摄,神秘、唯美、现实,风格多变,恰是那些
期刊
众所周知,现在图书零售市场比较低迷,但我们必须冷静下来,不要有浮躁的心态,要做实市场,抓住摸得着的终端市场,而不是无限扩大出版规模。  自1983年建社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共有240余种出版物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09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一级出版社,并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此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绩,现已同培生教育集团、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