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湾畔生机勃勃,黑脸琵鹭结伴涉水觅食,红嘴鸥在低空画出优美弧线。“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这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正在深圳中心城区成为现实。
美好环境得益于产业创新、制度创新。高标准的绿色经济体系、闭环推进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使深圳“生态红利”释放,生态文明之花绽放。
作为全国一线超大城市,深圳却是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小市,在北上广深中土地面积是最小的。“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一直是深圳发展的主要矛盾。”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面对诸多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深圳反弹琵琶、独辟蹊径,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创新发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台奖励技术开发人员办法等5个文件,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自2009年起,深圳前瞻性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抢占新的经济制高点。
高附加值、绿色、低能耗,已然是产业筛选和行业拓展的关键词。生命健康、机器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蓬勃成长,新兴产业对深圳GDP增长贡献率已超过一半。
乘势而上,引领式创新产生扎堆效应,在一系列产业探索和政策导向下深圳正蜕变为活力四射的“中国硅谷”。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3.1%,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6.3%,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低碳交通成为人们的出行共识。目前全市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2万辆,实现专营公交车100%纯电动化,预计2020年将实现出租车纯电动化。
绿色经济体系的大树已结出果实。2017年深圳预计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2%和9%,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深圳蓝”“深圳绿”已成为特区的亮丽品牌。
从一张卫星地图上,本刊记者看到一片区域被一条“线”圈起来,这条“线”就是生态控制“红线”。从天空到地面,生态源头治理被落实落细:龙岗区布吉街道一块面积达19公顷的采矿用地,两年前列入清退复绿计划,如今黄泥变绿林。
自2005年实施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把全市接近一半的陆域面积列入生态空间加以保护。除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外,严禁在“红线”内进行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成为干部任免奖惩的“绿色指挥棒”。深圳2009年对各考核部门和单位实行分类排名,有3家单位分别排名靠后,这些单位负责人被集体诫勉谈话。这次谈话效果立竿见影,在次年考核中,这些单位均取得较大进步。
除了在任期内要进行考核,领导干部离任还要接受“生态审计”。“损害生态环境将终身追责,即使调离了也能找到明确的责任人。”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生态处副处长张志宇说,生态审计制度起到主动保护环境的作用,促使各区淘汰和拒绝了一大批高消耗、重污染的项目。
而在重点保护区域,深圳以生态补偿弥补发展的不平衡。自2007年3月开始,位于东南部海岸的大鹏半岛获得了用于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并列出受补助人员责任义务的明细。大鹏新区已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7亿元,直接受惠村民1.6万人,当地群众看到了政府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的决心。
为打造“最干净城市”,深圳对74个街道实行环境卫生指数测评,每月公布测评排名。深圳市城管局副巡视员杨雷说:“一场建设美好环境的比赛在各区展开。通过媒体曝光,一些环境死角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一边是原生态景观,一边则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特区,城市建设主动“留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景处处可见。
目光近处,红树林树影婆娑;放眼远眺,跨海高速长龙卧波。这是人们乘坐深圳地铁11号线,在碧海湾站看到的海上风景线。
与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湾公园,已成为节假日观鸟赏景的好去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约10万只候鸟来这里停歇。香港观鸟会的普查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录得濒危鸟类黑脸琵鹭3941只,其中竟有375只在深圳湾一带过冬。
“随着对滨海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工作,近年在深圳湾越冬的候鸟逐渐增多。”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执行园长李燊介绍,自2016年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4号鱼塘改造后,当年的鸟类种类数增加了近20种。而随着深圳河湾流域水质量的改善,蛇口海域还吸引了白海豚、水母回归栖息。
呵护生态、敬畏自然,在深圳已深入人心。
今年1月,一位香港爱鸟人士拍到照片,有多只珍稀候鸟被铁夹夹住喙和脚,许多志愿者“按圖索骥”在全城展开搜救行动。
环保爱心还延伸到海里,大鹏新区的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在人工礁种植5600株珊瑚苗,成活率高达72%。深圳有环保组织140多个,环保志愿者达2.2万人。
美好环境得益于产业创新、制度创新。高标准的绿色经济体系、闭环推进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使深圳“生态红利”释放,生态文明之花绽放。
资源“硬约束”:全面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作为全国一线超大城市,深圳却是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小市,在北上广深中土地面积是最小的。“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一直是深圳发展的主要矛盾。”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面对诸多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深圳反弹琵琶、独辟蹊径,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创新发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台奖励技术开发人员办法等5个文件,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自2009年起,深圳前瞻性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抢占新的经济制高点。
高附加值、绿色、低能耗,已然是产业筛选和行业拓展的关键词。生命健康、机器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蓬勃成长,新兴产业对深圳GDP增长贡献率已超过一半。
乘势而上,引领式创新产生扎堆效应,在一系列产业探索和政策导向下深圳正蜕变为活力四射的“中国硅谷”。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3.1%,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6.3%,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低碳交通成为人们的出行共识。目前全市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2万辆,实现专营公交车100%纯电动化,预计2020年将实现出租车纯电动化。
绿色经济体系的大树已结出果实。2017年深圳预计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2%和9%,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深圳蓝”“深圳绿”已成为特区的亮丽品牌。
制度创新:建立生态改革闭环体系
从一张卫星地图上,本刊记者看到一片区域被一条“线”圈起来,这条“线”就是生态控制“红线”。从天空到地面,生态源头治理被落实落细:龙岗区布吉街道一块面积达19公顷的采矿用地,两年前列入清退复绿计划,如今黄泥变绿林。
自2005年实施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把全市接近一半的陆域面积列入生态空间加以保护。除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外,严禁在“红线”内进行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成为干部任免奖惩的“绿色指挥棒”。深圳2009年对各考核部门和单位实行分类排名,有3家单位分别排名靠后,这些单位负责人被集体诫勉谈话。这次谈话效果立竿见影,在次年考核中,这些单位均取得较大进步。
除了在任期内要进行考核,领导干部离任还要接受“生态审计”。“损害生态环境将终身追责,即使调离了也能找到明确的责任人。”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生态处副处长张志宇说,生态审计制度起到主动保护环境的作用,促使各区淘汰和拒绝了一大批高消耗、重污染的项目。
而在重点保护区域,深圳以生态补偿弥补发展的不平衡。自2007年3月开始,位于东南部海岸的大鹏半岛获得了用于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并列出受补助人员责任义务的明细。大鹏新区已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7亿元,直接受惠村民1.6万人,当地群众看到了政府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的决心。
为打造“最干净城市”,深圳对74个街道实行环境卫生指数测评,每月公布测评排名。深圳市城管局副巡视员杨雷说:“一场建设美好环境的比赛在各区展开。通过媒体曝光,一些环境死角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建设“留白”:闹市也有原生态
一边是原生态景观,一边则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特区,城市建设主动“留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景处处可见。
目光近处,红树林树影婆娑;放眼远眺,跨海高速长龙卧波。这是人们乘坐深圳地铁11号线,在碧海湾站看到的海上风景线。
与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湾公园,已成为节假日观鸟赏景的好去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约10万只候鸟来这里停歇。香港观鸟会的普查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录得濒危鸟类黑脸琵鹭3941只,其中竟有375只在深圳湾一带过冬。
“随着对滨海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工作,近年在深圳湾越冬的候鸟逐渐增多。”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执行园长李燊介绍,自2016年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4号鱼塘改造后,当年的鸟类种类数增加了近20种。而随着深圳河湾流域水质量的改善,蛇口海域还吸引了白海豚、水母回归栖息。
呵护生态、敬畏自然,在深圳已深入人心。
今年1月,一位香港爱鸟人士拍到照片,有多只珍稀候鸟被铁夹夹住喙和脚,许多志愿者“按圖索骥”在全城展开搜救行动。
环保爱心还延伸到海里,大鹏新区的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在人工礁种植5600株珊瑚苗,成活率高达72%。深圳有环保组织140多个,环保志愿者达2.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