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慢性鼻-鼻窦炎手术后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odo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镜鼻窦手术的目的不是根治,而是通过手术纠正鼻-鼻窦解剖学异常、清除不可逆病变、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为药物治疗与黏膜形态和功能的改善创造条件;其疗效也不是在手术后立即完全体现,而是在药物治疗的辅助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达到治愈鼻窦炎的目的。鼻内镜术后能否获得最佳手术效果,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恢复鼻腔黏膜的功能,而术后鼻黏膜病变的消退、

其他文献
患者 女,60岁。于2010年4月发现右侧颈部肿块,伴有咳嗽,无发热、多汗,无多食、消瘦,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等症状,2个月后患者感右侧颈部肿块逐渐增大,并发现左颈肿块,并于2010年10月入住我科,入院前1周出现呼吸困难并活动后加重。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史。体格检查: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Ⅲ度肿大,质软,
目的探索斑马鱼内耳感觉上皮的分离方法,为采用斑马鱼作为内耳发育及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提供技术手段。方法取4个月龄斑马鱼进行内耳组织冰冻切片,HE染色确定内耳感觉囊斑部位,并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毛细胞纤毛。在解剖显微镜下将斑马鱼内耳椭圆囊、球囊及听壶完整分离,取出内耳感觉囊斑平铺于载玻片中,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耳感觉囊斑铺片的形态结构。结果冰冻切片证实斑马鱼内耳感觉上皮位于囊斑内,并与耳石相对应。以
目的利用间歇缺氧条件下饲养的幼龄大鼠研究间歇缺氧与生长发育迟滞的关系。方法设计制造自动控制环境低氧装置,实现可控的间歇低氧。选取24只25日龄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轻、重度缺氧组。对照组正常喂养;其他两组饲养于间歇低氧箱内,每天循环间歇缺氧8h,共35d。根据预实验的结果确定间歇低氧的浓度和频度,使轻度组动物每小时发生低氧事件6次,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降至0.853;重度组动物每小时发生低
蕲春县张体学中学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新路径,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特色活动、建设红色阵地,奏响红色教育主旋律,引领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铭记党的光辉历史。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培养学生把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化为成长和学习的动力,不忘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开发校本课程,传承红色基因  学校自更名初,就着力于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积
期刊
目的观察支撑喉镜下环咽肌形态。方法采用普通支撑喉镜系统,观察因咽喉部疾病需做喉显微外科手术且无吞咽困难主诉的患者10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同时使用肌肉松弛药物,喉镜由环后插入,将喉向前抬起,暴露环咽肌。图像采集系统记录环咽肌图像。结果94例患者环咽肌得到良好暴露,6例因颈椎僵硬或肥胖未能暴露。观察发现支撑喉镜下环咽肌形态分为3型:即下咽后壁无明显隆起,可见整个食管腔的平坦型,下咽后壁黏膜槛突向前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咽喉组、嗓音组和小儿学组拟于2012年5月25-28日在宁夏银川市召开全国咽喉气管疾病暨小儿耳鼻咽喉专题学术会议[项目编号:2012-07-01-139(国)]。
中耳腺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具有外分泌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中耳原发性肿瘤,1976年由Hyams等首先描述,至今国外报道的病例仅百余例,国内偶见“中耳类癌”的报道^[1-2]。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2003年因头痛、头晕、听力下降,在当地医院检查,螺旋CT示右岩骨锥体处骨表面凸凹不平。
近半个世纪以来,变应性鼻炎(AR)和哮喘的流行率显著增加,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且,二者经常发生在同一个患者,被形容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199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个专家工作组开始研讨和制定“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并于2001年正式发表了这一全球性的临床指南[1]。A
患者 男,45岁,因反复鼻出血10余年加重3d于2008年4月9日入院。10年来患者每年鼻出血约10~20次,均无法自止,多次于外院行鼻腔填塞及鼻部激光止血治疗效果欠佳,因重度贫血,既往有30余次输血史。曾于天津市血液研究所进行血液检查,排除了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患者3d前因严重鼻出血在外院行鼻腔填塞治疗无效后转入我科。
目的探讨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 node positive,cN+)的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传统改良性颈清扫术的改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期间收治的71例cN’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1例。T115例,T246例,T310例;均为临床I期病例。其中26例患者触诊发现肿大淋巴结,45例患者触诊未发现而由超声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