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认识。
一、树立创新的教育观
1.转变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观,树立创新教育的“民主师生”观
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观,教师要求学生要“唯师是从”,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者,过程的控制者和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学生则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这一观念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旧观念,旧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着一切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创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新方法。创新教育则是在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民主的师生观。
2.转变传统教育观,树立创新的教育观
市场经济对充满个性的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急切呼唤着教育的个性化,呼唤着基础教育的个性化,这一切都要求教育者从传统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因此,一堂好课,并不是教师讲得最好、最精彩的一节课,而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师与生、生与生互动交流配合最好的一节课。所以,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成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教育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人才队伍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直接实践者与参与者,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素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为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所必需的前提。
2.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育环境
为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要为创新教育积极地创设适宜的环境。创新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说:“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营造优秀环境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思维的权利,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激发其创新潜能,把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的火种点燃起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1.倡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
具备怀疑精神,不仅可以辨伪去妄,更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的一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无疑之处觅有疑,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验证已知领域和探求未知领域。在怀疑、辩论、批判、修正的过程中砥砺自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激发引导学生自主自学研究,帮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好奇心和探索未知执着的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这是学生终生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能源。
3.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成功的创新发明都离不开想象。回顾人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历史,科学技术史上任何一项发明或发现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所以,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出来。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的,学校没有理由用统一的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完成必修学科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内容、科目和进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不可只是“三好生”“成绩优异者”,而应更多设一些“希望之星”“未来博士”“和平使者”等称号,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很好地为学生发展特长,开展创新提供条件。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将来的世界是开放的,国际一体化的,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综合能力和多元化的人才,所以,教育呼唤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一、树立创新的教育观
1.转变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观,树立创新教育的“民主师生”观
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观,教师要求学生要“唯师是从”,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者,过程的控制者和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学生则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这一观念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旧观念,旧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着一切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创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新方法。创新教育则是在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民主的师生观。
2.转变传统教育观,树立创新的教育观
市场经济对充满个性的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急切呼唤着教育的个性化,呼唤着基础教育的个性化,这一切都要求教育者从传统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因此,一堂好课,并不是教师讲得最好、最精彩的一节课,而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师与生、生与生互动交流配合最好的一节课。所以,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成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教育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人才队伍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直接实践者与参与者,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素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为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所必需的前提。
2.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育环境
为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要为创新教育积极地创设适宜的环境。创新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说:“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营造优秀环境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思维的权利,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激发其创新潜能,把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的火种点燃起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1.倡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
具备怀疑精神,不仅可以辨伪去妄,更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的一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无疑之处觅有疑,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验证已知领域和探求未知领域。在怀疑、辩论、批判、修正的过程中砥砺自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激发引导学生自主自学研究,帮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好奇心和探索未知执着的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这是学生终生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能源。
3.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成功的创新发明都离不开想象。回顾人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历史,科学技术史上任何一项发明或发现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所以,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出来。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的,学校没有理由用统一的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完成必修学科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内容、科目和进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不可只是“三好生”“成绩优异者”,而应更多设一些“希望之星”“未来博士”“和平使者”等称号,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很好地为学生发展特长,开展创新提供条件。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将来的世界是开放的,国际一体化的,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综合能力和多元化的人才,所以,教育呼唤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