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累计的局部污染事件。到如今大规模的阴霾围城,从人们开始的忍耐,再到当下的集体呐喊。我们是否该从一次次的环境灾害中苏醒。对处在十字路口上的中国来说,既有的负能量并不可怕,怕的是依然的麻木。
有些伤痛是不可以随风飘散的,也不可被短暂的喜悦所忘却。对于刚刚经历过大范围雾殇的人们来说,尤其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许多人的儿时记忆里,总能在浩瀚和明镜的夜空中,掰着指头数星星,但现在,这多少成为一种奢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往的蔚蓝却变得越加模糊,越加浑浊。
或许是积累的爆发,2013的新年伊始,忍无可忍的老天似乎铁了心地挑战我们憧憬的“美丽”。几乎是一个整月,裹挟着各种污染物的阴霾,断断续续笼罩在我们的心脏地带,笼罩于华北、华东和华中大片区域。
仅在北京,前后的31天里,雾霾天气数量多达25天。用北京市民的话说,“雾霾似乎就没有离开过”。而此种状况也同样发生在一向以自然环境优美著称的青岛、大连、烟台等沿海城市。那个漫长时段,不仅是飞机上不了天,轮船通不了航,高速被封闭,而是围城的阴霾,给无数人群所带来的各种疾病和对生活及工作秩序的破坏,着实令人不安。
事实上,这场一度波及140万平方公里、涉及8亿人口的大范围雾霾天气,不仅历史罕见,明摆着就是一场具有相当破坏力的环境灾害。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曾经的英国,人们甚至要问,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真要重演“雾都”一幕吗?因为接下来的雾霾是否会成为惯性,成为常态,谁也无法预料。至少从眼下调整和转型态度与力度来看,“雾都”再现或成为“雾都”,都非危言耸听。
综合近一个时期各媒体的观察与分析,指证造成这场空气环境灾害的“元凶”似乎不难,并也形成了共识,用北京环保部门的话说,污染源就是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而油品质量,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这些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是否更该深度追问,为什么这些“元凶”久治不绝,并一再兴风作浪,甚至酿成今天之大祸?
追根溯源,上述被指证的系列“元凶”或许只是替罪羊而已,根于其实还在于片面的发展观,,和一而再再而三忽视、藐视法律法规的行径。说白了,更深的根子在于GDP挂帅和无休止的权力和利益冲动。正因如此,才会形成无视自然、环境、规律,不计资源、成本、代价,不讲质量、效益,不顾及子孙后代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正因如此,才会形成生生不息的投资欲望和产能过剩。
这样的情结与驱动下,任何灾害都会发生。
以水为例,多年检测的资料已经表明,我国四大海区中的东海、渤海近海,以及七大河流中的松花江、淮河、黄河、辽河的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还相当严重,而且90%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像近十年的水污染事件,至今仍让人历历在目,心有余悸。
问题是这些沉痛教训并未抑制冲动,而且在反复的“绝不走发达国家老路”的高调治理中,问题与矛盾越发显得突出,成本与代价日趋加重。
据叶檀的分析,2004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而时隔近十年,此种状况并未改变。就在今年初,权威报告再次表明,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当然,最大和最重要的成本,无疑是人的健康与生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坦言,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要是灰霾从25个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的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从累计的局部污染事件,到如今大规模的阴霾围城,从人们开始的忍耐,再到当下的集体呐喊,我们是否该从一次次的环境灾害中苏醒。对处在十字路口上的中国来说,既有的负能量并不可怕,怕的是依然的麻木。
随想一月的中国天空,重在反思与启迪,这不仅需要催促全社会的转型,“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同时还在于在以史为鉴和以灾为鉴的深思中,唤起人们对规律、对自然的敬畏。
林海对《灾难改变历史》的评述说得好:真正的大灾难来临时,任何蚁巢都经不起洪水的冲刷。“假如重来一次”只不过是幸存者的反思。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与反思中,人类在不断选择更适合生存下去的方式。生命总是会找到出路,适者以改造自身的方式,总会寻得生存之道。
有些伤痛是不可以随风飘散的,也不可被短暂的喜悦所忘却。对于刚刚经历过大范围雾殇的人们来说,尤其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许多人的儿时记忆里,总能在浩瀚和明镜的夜空中,掰着指头数星星,但现在,这多少成为一种奢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往的蔚蓝却变得越加模糊,越加浑浊。
或许是积累的爆发,2013的新年伊始,忍无可忍的老天似乎铁了心地挑战我们憧憬的“美丽”。几乎是一个整月,裹挟着各种污染物的阴霾,断断续续笼罩在我们的心脏地带,笼罩于华北、华东和华中大片区域。
仅在北京,前后的31天里,雾霾天气数量多达25天。用北京市民的话说,“雾霾似乎就没有离开过”。而此种状况也同样发生在一向以自然环境优美著称的青岛、大连、烟台等沿海城市。那个漫长时段,不仅是飞机上不了天,轮船通不了航,高速被封闭,而是围城的阴霾,给无数人群所带来的各种疾病和对生活及工作秩序的破坏,着实令人不安。
事实上,这场一度波及140万平方公里、涉及8亿人口的大范围雾霾天气,不仅历史罕见,明摆着就是一场具有相当破坏力的环境灾害。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曾经的英国,人们甚至要问,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真要重演“雾都”一幕吗?因为接下来的雾霾是否会成为惯性,成为常态,谁也无法预料。至少从眼下调整和转型态度与力度来看,“雾都”再现或成为“雾都”,都非危言耸听。
综合近一个时期各媒体的观察与分析,指证造成这场空气环境灾害的“元凶”似乎不难,并也形成了共识,用北京环保部门的话说,污染源就是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而油品质量,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这些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是否更该深度追问,为什么这些“元凶”久治不绝,并一再兴风作浪,甚至酿成今天之大祸?
追根溯源,上述被指证的系列“元凶”或许只是替罪羊而已,根于其实还在于片面的发展观,,和一而再再而三忽视、藐视法律法规的行径。说白了,更深的根子在于GDP挂帅和无休止的权力和利益冲动。正因如此,才会形成无视自然、环境、规律,不计资源、成本、代价,不讲质量、效益,不顾及子孙后代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正因如此,才会形成生生不息的投资欲望和产能过剩。
这样的情结与驱动下,任何灾害都会发生。
以水为例,多年检测的资料已经表明,我国四大海区中的东海、渤海近海,以及七大河流中的松花江、淮河、黄河、辽河的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还相当严重,而且90%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像近十年的水污染事件,至今仍让人历历在目,心有余悸。
问题是这些沉痛教训并未抑制冲动,而且在反复的“绝不走发达国家老路”的高调治理中,问题与矛盾越发显得突出,成本与代价日趋加重。
据叶檀的分析,2004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而时隔近十年,此种状况并未改变。就在今年初,权威报告再次表明,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当然,最大和最重要的成本,无疑是人的健康与生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坦言,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要是灰霾从25个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的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从累计的局部污染事件,到如今大规模的阴霾围城,从人们开始的忍耐,再到当下的集体呐喊,我们是否该从一次次的环境灾害中苏醒。对处在十字路口上的中国来说,既有的负能量并不可怕,怕的是依然的麻木。
随想一月的中国天空,重在反思与启迪,这不仅需要催促全社会的转型,“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同时还在于在以史为鉴和以灾为鉴的深思中,唤起人们对规律、对自然的敬畏。
林海对《灾难改变历史》的评述说得好:真正的大灾难来临时,任何蚁巢都经不起洪水的冲刷。“假如重来一次”只不过是幸存者的反思。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与反思中,人类在不断选择更适合生存下去的方式。生命总是会找到出路,适者以改造自身的方式,总会寻得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