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鲁克”意为:“使用皮子制作的靴子”。叶城县维吾尔族乔鲁克靴,距今已有3200年历史。2006年,乔鲁克靴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11月16日一早,在叶城县喀格勒克镇一间小院里,53岁的阿木冬·阿不都热合曼和妻子古丽·吐尔地将做好的几双乔鲁克靴拿出来,整齐地摆放在院子里的土炕上,进行鞋面清理。
阿木冬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城乔鲁克靴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细碎的掌纹,粗糙的皮肤,厚硬的老茧,阿木冬的双手布满了多年手工劳动的痕迹。
阿木冬的“工作室”只有5平米大,充满漆皮味。里面除了一台破旧的缝纫机,就是一副简易矮小、有些年头的木桌木凳。
阿木冬套上皮围裙,坐在小凳上,将一根打了结的皮绳一头踩在脚下,一头套在腿上。
随后,他拿起两扇牛皮靴帮,压在皮绳下,手持钩针,飞针走线缝合起来。
缝好后,取出靴帮,翻过来正面是美丽的花纹。
乔鲁克靴不采用任何橡胶或其他原料,全皮手工制造。
“别看它硬实,一上脚穿几天就软了,冬天也不打滑。放羊人喜欢在里面穿毛毡袜子,一穿好几年。由于是全皮质,延展性好,不管脚型肥瘦,穿几天就能贴脚了。”阿木冬将记者领进“工作室”对面的一间狭小的库房里,房间上空一根麻绳上挂了几双成品。
阿木冬取下一双给记者看,“它最大特点是鞋子不分左右,穿惯了再穿其他鞋子准会搞错呢。”
曾经流行,如今没落
在和阿木冬闲聊中,记者了解到,乔鲁克靴制作流程精密,从上到下都留皮彩条,彩条用毛线、驼毛线、彩带、皮条等编制而成。
制做一双乔鲁克靴,需要浸泡皮子、刮皮子、晾干、分层、染色、裁剪、缝制成品、装饰,还有诸如定型、抛光等后期步骤。
在漫长的岁月中,叶城乔鲁克靴形成了它独有的特征:圆头,无鞋跟,靴筒与靴帮之间是红、黄、黑三色毛线钩成的几何图案,靴头有三角形图案,后跟有靴袢,便于提鞋和系带子。
阿木冬的父亲是叶城颇有名气的“乔鲁克齐(制作乔鲁克靴的匠人)”,那时仅靠这一项手艺,就养活了阿木冬一大家子人。父亲去世以后,阿木冬继承了家族手艺。乔鲁克靴在他手上又红火了一些年头。
上世纪80年代末起,喀什地区开始流行穿时髦的皮鞋,当地年轻人嫌弃乔鲁克靴是老气的“古董”。
只有山区牧羊人订他家的乔鲁克靴,因为山里冷,只有乔鲁克靴可以四季穿,保护小腿不受寒。
除了牧羊人,还有少数的维吾尔族老人习惯性地穿着乔鲁克靴,更多的维吾尔族人把乔鲁克靴当作一种艺术品摆放在家中。
目前,阿木冬28岁的儿子阿不来提·阿木冬已成为叶城县维吾尔族乔鲁克靴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景区受宠,执着坚守
阿木冬说,乔鲁克靴制作手艺还是要靠悟性,聪明的人半年可以学会,迟钝点的人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为了保留和传承乔鲁克靴制作工艺,阿木冬12年前收了两个徒弟,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不干了,主要还是嫌这门手艺挣钱慢。
阿木冬告诉记者,以前做靴子所用的皮子都是靠自己四处寻找和收购,费时费力,有时自己也会看走眼,买上假皮子。
现在,他用的材料都采购于喀什一家皮革生产加工厂,质量问题不需要再担心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常有顾客寻上家门购买乔鲁克靴,到了秋天他也会将靴子带去集市上卖。
9月是叶城旅游的好时节,石榴采摘节、宗朗灵泉、锡提亚迷城等都是好去处。阿木冬与妻子也不甘落后,带着自制的乔鲁克靴参与其中。
在锡提亚迷城旅游区,因为制作优美,款式极具民族特色,阿木冬的靴子受到了各方游客的争相追捧。
阿木冬和妻子一天能做两双乔鲁克靴。一双全牛皮制作的成人乔鲁克靴能卖到200元~300元,儿童靴能卖到130元~150元。
“过去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五万多,现在大多时候只给游客做,一年也能收入两万元。”阿木冬如今已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都能得到政府资助的3600元津贴。
阿木冬说,不管日子多难,自己都会把乔鲁克靴制作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3年11月16日一早,在叶城县喀格勒克镇一间小院里,53岁的阿木冬·阿不都热合曼和妻子古丽·吐尔地将做好的几双乔鲁克靴拿出来,整齐地摆放在院子里的土炕上,进行鞋面清理。
阿木冬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城乔鲁克靴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细碎的掌纹,粗糙的皮肤,厚硬的老茧,阿木冬的双手布满了多年手工劳动的痕迹。
阿木冬的“工作室”只有5平米大,充满漆皮味。里面除了一台破旧的缝纫机,就是一副简易矮小、有些年头的木桌木凳。
阿木冬套上皮围裙,坐在小凳上,将一根打了结的皮绳一头踩在脚下,一头套在腿上。
随后,他拿起两扇牛皮靴帮,压在皮绳下,手持钩针,飞针走线缝合起来。
缝好后,取出靴帮,翻过来正面是美丽的花纹。
乔鲁克靴不采用任何橡胶或其他原料,全皮手工制造。
“别看它硬实,一上脚穿几天就软了,冬天也不打滑。放羊人喜欢在里面穿毛毡袜子,一穿好几年。由于是全皮质,延展性好,不管脚型肥瘦,穿几天就能贴脚了。”阿木冬将记者领进“工作室”对面的一间狭小的库房里,房间上空一根麻绳上挂了几双成品。
阿木冬取下一双给记者看,“它最大特点是鞋子不分左右,穿惯了再穿其他鞋子准会搞错呢。”
曾经流行,如今没落
在和阿木冬闲聊中,记者了解到,乔鲁克靴制作流程精密,从上到下都留皮彩条,彩条用毛线、驼毛线、彩带、皮条等编制而成。
制做一双乔鲁克靴,需要浸泡皮子、刮皮子、晾干、分层、染色、裁剪、缝制成品、装饰,还有诸如定型、抛光等后期步骤。
在漫长的岁月中,叶城乔鲁克靴形成了它独有的特征:圆头,无鞋跟,靴筒与靴帮之间是红、黄、黑三色毛线钩成的几何图案,靴头有三角形图案,后跟有靴袢,便于提鞋和系带子。
阿木冬的父亲是叶城颇有名气的“乔鲁克齐(制作乔鲁克靴的匠人)”,那时仅靠这一项手艺,就养活了阿木冬一大家子人。父亲去世以后,阿木冬继承了家族手艺。乔鲁克靴在他手上又红火了一些年头。
上世纪80年代末起,喀什地区开始流行穿时髦的皮鞋,当地年轻人嫌弃乔鲁克靴是老气的“古董”。
只有山区牧羊人订他家的乔鲁克靴,因为山里冷,只有乔鲁克靴可以四季穿,保护小腿不受寒。
除了牧羊人,还有少数的维吾尔族老人习惯性地穿着乔鲁克靴,更多的维吾尔族人把乔鲁克靴当作一种艺术品摆放在家中。
目前,阿木冬28岁的儿子阿不来提·阿木冬已成为叶城县维吾尔族乔鲁克靴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景区受宠,执着坚守
阿木冬说,乔鲁克靴制作手艺还是要靠悟性,聪明的人半年可以学会,迟钝点的人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为了保留和传承乔鲁克靴制作工艺,阿木冬12年前收了两个徒弟,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不干了,主要还是嫌这门手艺挣钱慢。
阿木冬告诉记者,以前做靴子所用的皮子都是靠自己四处寻找和收购,费时费力,有时自己也会看走眼,买上假皮子。
现在,他用的材料都采购于喀什一家皮革生产加工厂,质量问题不需要再担心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常有顾客寻上家门购买乔鲁克靴,到了秋天他也会将靴子带去集市上卖。
9月是叶城旅游的好时节,石榴采摘节、宗朗灵泉、锡提亚迷城等都是好去处。阿木冬与妻子也不甘落后,带着自制的乔鲁克靴参与其中。
在锡提亚迷城旅游区,因为制作优美,款式极具民族特色,阿木冬的靴子受到了各方游客的争相追捧。
阿木冬和妻子一天能做两双乔鲁克靴。一双全牛皮制作的成人乔鲁克靴能卖到200元~300元,儿童靴能卖到130元~150元。
“过去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五万多,现在大多时候只给游客做,一年也能收入两万元。”阿木冬如今已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都能得到政府资助的3600元津贴。
阿木冬说,不管日子多难,自己都会把乔鲁克靴制作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