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边塞诗在唐代蔚为大观,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唐朝的强盛塑造了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也使得诗人们有强烈的入世热情和积极的政治关怀,纷纷前往边塞,而边塞的奇异经历又使他们的诗风有所转变。本文以岑参为例,谈谈西出阳关对诗人诗风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
边塞诗 西出阳关 岑参 诗风转变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自初唐开始,边塞诗在唐朝的逐渐强盛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中走向繁荣,至盛唐达到边塞诗的的鼎盛期,涌现出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这一说法,不只强调了作为这类诗歌创作主体的诗人人数之多,形成群体,而且还强调这些诗人在精神上有某些共同的时代内容,那就是盛唐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强烈关注,换言之,边塞诗在盛唐的大盛,反映了士人强烈的入世热情和积极的政治关怀,以及由此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豪迈意气。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中最富盛名、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这位大诗人的诗风在出塞前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朝西出阳关诗人这个群体在出塞后的所见所闻带给他们的人生以及诗歌创作的影响,故以岑参为例,浅谈西出阳关诗人群体的诗风在出塞前后的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岑参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以两次出塞为分界线,第一次出塞前为第一个时期,两次出塞为第二个时期,第二次出塞回归至去世为第三个阶段。岑参诗歌创作最重要也是成就最高的时期显然是他经历两次出塞的第二个时期,从天宝八年至肃宗至德二年。
岑参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岑参幼年丧父,家道衰落,跟着兄长学习。十五岁时,家庭移居嵩山少室。在嵩山少室读书成长的经历,使他的早期诗歌中流露出耽于山水、恬然自适的思想情绪,然而出身于中途没落的仕宦家庭的他,在二十岁后又为重振家声而积极入世,之后的十年,他为仕途奔走于京洛之间,广泛交游,为排遣失意之感,又漫游河朔,因而他的早期作品中既有田园山水之作,又有因自身仕途坎坷而作的怀古排遣之作,因而写景之作与抒怀之作成为岑参早期的代表作。
天宝八年,岑参与当时不少文人一样走上了投笔从戎的道路,希望可以到边庭去博取功名。初次出塞,岑参意气昂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高唱“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西途中呈宇文判官》)然而诗人毕竟是第一次从军西征,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常在诗中流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史》)“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但在适应了军旅生活之后,于天宝十三年第二次出塞的岑参胸襟开阔,心情振奋,生活阅历的更加丰富和视野的更加开阔,让他写下了大量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多彩烂漫的边塞诗,达到了个人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
岑参的边塞诗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歌颂了唐军爱国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记述了军旅生活的种种感受,描写了西北奇异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风貌。他用自己发达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将他人眼中荒凉单调的边塞生活描绘得如此丰富多彩。他又用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对奇异的大漠风光予以生动的艺术表现,更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眼前的事物,从而制造出奇峭的表达效果,往往出人意表,却又极为生动传神,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西域各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对好奇的岑参来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故他的诗作中也有不少关于西部民族生活风情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记载,如对西域民族舞蹈之矫健、明快、活泼、俊俏大为赞赏的《田使君没人如莲花舞北旋歌》,以及反映各民族间互相交往的《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从岑参的诗作中很容易看出诗人在出塞后,诗风从写山水的自然灵动和写怀古的沉郁转向了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边庭战争的俊、逸、奇、壮、悲。正如明代边贡《刻岑诗成题其后》中所说,“夫俊也、逸也、奇也、悲也、壮也五者,李杜弗能兼也,而岑诗近焉。”
除去诗人自身人生经历的原因,盛唐的大气磅礴和积极入世的社会热情亦是造就诗人们诗风变化的原因。边庭不断的战争以及统治者高昂的精神状态以及采取的奖励军功的政策给予诗人们西出阳关的机会和勇气。慷慨赴边,抵御外辱,对诗人们来说,既可以直接效力于国家,建立赫赫战功,满足他们关怀国事的心理需求,同时,投笔从戎,从军边塞,尽情展示自己的人生意气,又可以绕过科场,不必匍匐于王公贵族之前,仰人鼻息,为小利禄而委曲求全。
在大唐这个意气风发的时代,在统治者积极政策的影响下,在诗人们自己积极入世、关怀政治之心的驱使下,诗人们纷纷向往出塞或者亲身出塞,那塞外完全不同于中原的风光和生活经历给予诗人们无限的震撼,之前的落寂与坎坷早已被塞外的漫漫黄沙所淹没,诗风转向或雄浑壮丽,或低沉凝郁,但都反映出一种大气象,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种原因的结合,造就了边塞诗人们出塞前后诗风的变化,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边塞诗这一华丽的篇章。
边塞诗在唐代蔚为大观,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唐朝的强盛塑造了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也使得诗人们有强烈的入世热情和积极的政治关怀,纷纷前往边塞,而边塞的奇异经历又使他们的诗风有所转变。本文以岑参为例,谈谈西出阳关对诗人诗风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
边塞诗 西出阳关 岑参 诗风转变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自初唐开始,边塞诗在唐朝的逐渐强盛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中走向繁荣,至盛唐达到边塞诗的的鼎盛期,涌现出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这一说法,不只强调了作为这类诗歌创作主体的诗人人数之多,形成群体,而且还强调这些诗人在精神上有某些共同的时代内容,那就是盛唐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强烈关注,换言之,边塞诗在盛唐的大盛,反映了士人强烈的入世热情和积极的政治关怀,以及由此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豪迈意气。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中最富盛名、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这位大诗人的诗风在出塞前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朝西出阳关诗人这个群体在出塞后的所见所闻带给他们的人生以及诗歌创作的影响,故以岑参为例,浅谈西出阳关诗人群体的诗风在出塞前后的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岑参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以两次出塞为分界线,第一次出塞前为第一个时期,两次出塞为第二个时期,第二次出塞回归至去世为第三个阶段。岑参诗歌创作最重要也是成就最高的时期显然是他经历两次出塞的第二个时期,从天宝八年至肃宗至德二年。
岑参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岑参幼年丧父,家道衰落,跟着兄长学习。十五岁时,家庭移居嵩山少室。在嵩山少室读书成长的经历,使他的早期诗歌中流露出耽于山水、恬然自适的思想情绪,然而出身于中途没落的仕宦家庭的他,在二十岁后又为重振家声而积极入世,之后的十年,他为仕途奔走于京洛之间,广泛交游,为排遣失意之感,又漫游河朔,因而他的早期作品中既有田园山水之作,又有因自身仕途坎坷而作的怀古排遣之作,因而写景之作与抒怀之作成为岑参早期的代表作。
天宝八年,岑参与当时不少文人一样走上了投笔从戎的道路,希望可以到边庭去博取功名。初次出塞,岑参意气昂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高唱“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西途中呈宇文判官》)然而诗人毕竟是第一次从军西征,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常在诗中流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史》)“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但在适应了军旅生活之后,于天宝十三年第二次出塞的岑参胸襟开阔,心情振奋,生活阅历的更加丰富和视野的更加开阔,让他写下了大量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多彩烂漫的边塞诗,达到了个人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
岑参的边塞诗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歌颂了唐军爱国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记述了军旅生活的种种感受,描写了西北奇异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风貌。他用自己发达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将他人眼中荒凉单调的边塞生活描绘得如此丰富多彩。他又用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对奇异的大漠风光予以生动的艺术表现,更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眼前的事物,从而制造出奇峭的表达效果,往往出人意表,却又极为生动传神,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西域各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对好奇的岑参来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故他的诗作中也有不少关于西部民族生活风情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记载,如对西域民族舞蹈之矫健、明快、活泼、俊俏大为赞赏的《田使君没人如莲花舞北旋歌》,以及反映各民族间互相交往的《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从岑参的诗作中很容易看出诗人在出塞后,诗风从写山水的自然灵动和写怀古的沉郁转向了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边庭战争的俊、逸、奇、壮、悲。正如明代边贡《刻岑诗成题其后》中所说,“夫俊也、逸也、奇也、悲也、壮也五者,李杜弗能兼也,而岑诗近焉。”
除去诗人自身人生经历的原因,盛唐的大气磅礴和积极入世的社会热情亦是造就诗人们诗风变化的原因。边庭不断的战争以及统治者高昂的精神状态以及采取的奖励军功的政策给予诗人们西出阳关的机会和勇气。慷慨赴边,抵御外辱,对诗人们来说,既可以直接效力于国家,建立赫赫战功,满足他们关怀国事的心理需求,同时,投笔从戎,从军边塞,尽情展示自己的人生意气,又可以绕过科场,不必匍匐于王公贵族之前,仰人鼻息,为小利禄而委曲求全。
在大唐这个意气风发的时代,在统治者积极政策的影响下,在诗人们自己积极入世、关怀政治之心的驱使下,诗人们纷纷向往出塞或者亲身出塞,那塞外完全不同于中原的风光和生活经历给予诗人们无限的震撼,之前的落寂与坎坷早已被塞外的漫漫黄沙所淹没,诗风转向或雄浑壮丽,或低沉凝郁,但都反映出一种大气象,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种原因的结合,造就了边塞诗人们出塞前后诗风的变化,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边塞诗这一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