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都不能少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y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他从外面回来,看到妻子正坐在床沿哭,正想问她为什么,突然觉得不对劲儿,原来是三儿不见了,刚满月的孩子,能去哪呢?
  妮儿呢?
  送人了。妻子的哭声陡然提高了分贝。
  什么?我不在家,你咋做主送人?
  我一个人哪能做得了主,问你妈去——
  我就问你,到底送给谁了?
  老家的麦叔,呜呜呜——
  “傻女人!”他甩门而出。自己的孩子不能养,得送人,跟谁说?不沾酒,咋能随心所欲地说说心中的苦。
  他直奔小卖部,要了二两酒喝,然后直接回到家,对着妻子一阵怒吼。
  他知道这事儿并不怪她,自打生下三儿之后,他对妻子都没什么好脸色,妻子当然知道他一心想要个儿子,可是她连着生下三个女儿。三个女儿,让他实在吃不消啊,计划生育那么紧,从第二胎是女儿起,他便开始天天担惊受怕,只想着要个儿子,就好了,可是生下三儿,又是个女儿,能怎么办呢?于是,伴随着三儿的出生,他对着妻子发了很多火,生了很多气,好长时间他都在喝闷酒,一醉解千愁的样子,可是醒过来,也没有任何解脱。
  其实,他跟妻子提到過,如果三儿还是女儿,就送人。现在,今天,三儿真的送了人,他却有说不出的怒火,借着那二两酒劲,便毫不犹豫地发到妻子身上,其实,他知道是自己对不住三儿,更对不住妻子。
  第二天,他和妻子就准备着去看看三儿,毕竟把三儿送人时他没在场。
  总得给三儿准备点什么吧,妻子东拼西凑了二百块钱,对他的家来说,在当时也算一笔大钱了,妻子还把娘家的一头刚下了羔的奶羊也准备了,妻子还给三儿准备了一些衣服。
  一个星期后,他和妻子带着钱、带着奶羊、带着衣服总算要去看三儿了。
  那天天气不错,秋风几乎要扫光落叶。虽然有些冷,想着很快就能见上三儿一面,能把给三儿准备的东西给他们,他心里却暖融融的。见了面,大家一阵寒暄。看三儿被女主人抱在怀里,脸色也红润,健健康康的,虽心有不忍,也放心了很多。妻子一见三儿就抱着三儿哭了,生下了,养不了,却只能送人,还能怎样呢?看人家待三儿不错,他和妻子合计着,毕竟是一家人,沾着亲,不会亏待三儿,人家没孩子,自然也会待得好,既然送了人,也只能硬着心把三儿留给他们了。
  回家时,天色已晚,寒风刺骨。在路上,肿胀着双眼的妻子抽泣着说,孩子那么小,停几天咱们再过来看看……他没说什么,心里却早答应了她。
  自此,妻子便见不得和三儿同龄的孩子在她面前晃。她会想到三儿,她受不了,便对他说又梦见三儿不吃了,哭闹呢,没人管,想去看看三儿。而邻居家的孩子和三儿差不多大的孩子多的是,妻子天天见,天天就要跟他说几次要去看看三儿。
  他想要个儿子,不代表他不稀罕女儿。
  距离上次看三儿俩星期后,他带着妻子准备再看看三儿。天已经很冷了,他和妻子骑着自行车,到了老家,已经冻木了。当妻子拿着给三儿新做的棉衣,兴奋地敲门时,却吃了闭门羹,他们不让见。
  妻子心慌了,难受得中午饭也没吃,只坐在那里抹眼泪。他跟老家的那几个长辈只是喝酒,末了,希望他们帮忙说说话,让见见三儿。可好说歹说,无论谁出面,他们就是不让见,说是经常见,孩子长大了跟他们不亲。他们有他们的理,可是他跟妻子哪能受得了呢?大早上去的,到了傍晚,也没见上三儿一眼。实在受不了这个打击。
  妻子哭着对他说,如果不让见,就把妞要回来吧,自己身上掉的肉,不让见,咋能受得了呢?妻子一句话,提醒了他该怎么办。对,把三儿要回来,跟着自己受苦也心安。家里还有两个女儿需要妻子照顾,他把妻子打发回家,妻子临走前,他跟她保证,“不把妞儿要回来,我不回家。”
  妻子一走,他便开始行动。他找齐族里的有威望的长辈,痛苦地说:“拜托乡亲们了,我是真的后悔了。我的孩子我自己养,让他们提条件,这孩子我必须要回。”他本是个脸皮儿挺薄的人,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一类。为了要回自己的孩子,竟然一把鼻涕一把泪,他抛却了一个男人最后的颜面。
  大家都能理解,跟他走得近的村支书李叔很是同情他、支持他,答应帮他说情。结果是,被那家的人骂得不轻,最终还因为这件事断了交往,这是后话。
  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对不住李叔,让他在乡亲面前不好做人。
  那家人铁了心不让见,不给孩子,还放话,“小引从到我家第一天起,就是我家的了,吐到地上的唾沫再舔起来,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名字都起好了,“小引”,不必说,就像母鸡抱窝需要一枚“引蛋”,那家需要一个娃引出他们自己的亲生孩子。事已至此,几个长辈都劝他,回家吧,都是一个族里的,这样固执下去都不好看,再说人家也好,不会亏待闺女的。
  他们不知道,他承诺妻子要回三儿时,他已铁了心;他听到那家喊三儿为“小引”时,更是铁了心。他什么也听不进去,他现在只有一个目的,把三儿带回家,自家人一起生活。眼看着谁都不能帮自己,他就只能靠自己了,也不让长辈们为难了。
  由此,他开始了一个多星期的“无赖”生活。
  他天天都会买一瓶白酒,然后坐在那家门口,以酒壮胆,借酒装疯,堵在人家门口要孩子,醉酒的人,人家怎么计较?吃过饭,乡亲们都各忙各的去了,他就趁着酒劲大声祈求起来:
  麦叔,把孩子给我吧,让我自己养吧——
  没这个孩子,我跟他妈都活不下去——
  麦叔,从你们带走的第一天,我的心口就霍霍地疼啊——
  就算我死在这里,不把孩子给我,我也闭不上眼啊——
  你们养谁家的孩子不是养?这一个多月的损失你提个条件,我都答应你啊。
  你们现在没孩子,保不齐明年就有了,那时你就能体会我的心情了……
  为了三儿,他放下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抹去了一个男人的底线,无赖、或低三下四的话说了一箩筐,那家人仍然无动于衷,理都不理。   他知道乡亲笃信一个说法,如果结婚几年不生孩子,收养个女儿就能有自己的孩子了。他能理解,但他也不能独自回家。
  早上、上午他还能客气地请求,酒喝多了,下午就开始说难听话了。
  不把孩子给我,我就不走了,天天坐你家门口,你们不嫌闹心,我就天天闹下去。
  收养孩子也是两厢情愿的事儿,我不给了,你们不还,俺闺女就一定能让你们有后啦。
  孩子给我,咱还是亲戚,不给我,死你家我都不会走……
  有些话一定说到了那家人的痛处,他这样闹,他们心里一定不是滋味,而且他还天天把空酒瓶摔在他家门口,那家门口堆了太多的碎酒瓶。老百姓过日子就图个平平安安、踏踏实实,可这实在不像是过日子啊。即便如此,状况并没有扭转。毕竟,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坚守。他竟然耍起了蛮劲,那家门口有一垛燒好了的砖头,准备盖房子用,他顺手搬到那家门口,五六个砖,他一掌劈下去,齐刷刷、从上到下分成了两半,要不就碎了。农村人,都求个安分日子,谁想惹是非?再一再二不再三,劈到第四天,他们坐不住了,怕他更过分,找来族里人以及村支书李叔,让他醒酒,然后提条件。
  那天夜里,他滴酒未沾,第二天很清醒,李叔告诉他,这孩子他们不养了,还给他,但是他们养了近一个月,花费了不少钱和精力,精力就算了,但是要补偿一些钱,200元。但,以后不做亲戚了。
  没有回旋的余地。
  话说到这份上,他什么也没说,骑上自行车回家了——准备钱。
  他家哪有那么多钱啊,只能借。回家跟妻子一说,妻子推起自行车,跟他说,钱的事儿你别管了,我去我妈家看看,你去远叔家一趟,喊上他跟咱去一趟老家,待会咱们在大路口汇合。
  妻子办事爽快,处处想得周到。当天,他和妻子、远叔拿着礼和钱,回到老家,谢了族里的长辈,和麦叔吃了最后一次饭。
  从麦婶手里接过三儿,妻子的泪直流。
  从此,两家井水不犯河水,再也没来往过。
  三儿回来了,自然是让本来拮据生活雪上加霜,但是他跟妻子都心安理得。他们努力做事,前前后后养活了五个子女,什么苦都吃过,什么难都受过,无论生活如何,他和妻子下定了决心,吃糠咽菜、砸锅卖铁,自己的孩子,哪个都不能少。
  在计划生育甚严的年代,在无儿就相当于无后的环境,他跟妻子躲躲藏藏,百般厚脸面,终于有儿子。跟着他,妻子吃尽委屈,受尽苦,而他们相互搀扶生动了所有的时光。他说,富有富的活法,苦有苦的活法。他想要儿子,虽然妻子连着给他生了四个女儿,才有了儿子。但是他们再也没动过送孩子给别人的念头。
  嗯,三儿是我,我就是那个让父亲舍尽颜面吃尽苦头最终讨回的女孩。
  小时候,父亲对我第一次提起这件事时,看着他“邀功行赏”的样子,我气嘟嘟地说:“谁让你把我讨回来了,也许我有不一样的生活。”长大后,父亲醉酒时再对我提起,我已理解母亲常说的那句话“孩子,都是父母的罪业”。对父亲的“邀功行赏”,心怀深深的感恩。是的,无论有多少假设来换,时至今天经历的每一桩,都是我唯一的选择唯一的珍惜。
  我们兄妹五个,不知让父母吃了多少苦。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我眼见过计划生育的彪悍,我家被砸过门,搬过粮食,罚过钱,而我们兄妹依然都在爸妈身边;也因此,我们七口人只能吃四口人的粮食,青黄不接,家里便断了炊,母亲央父亲想办法,求人的事儿,父亲向来脸皮薄,于是独自喝小酒,母亲最后总会变戏法解决了难题,生活依然风生水起;当全家人出动,大大小小一嘟噜,生活好不到哪里去,自然会被人看不起,我体会过那样的冷眼,但是回到家,我们依然是快乐的孩子,无忧无虑。
  小时候的父亲虽然过得算不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一家十余口人,都是紧着他的、保护他的,他长大了,却要保护大大小小一家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然少不了,除了母亲,没人分担,不善言辞的爸爸,有了苦闷便与酒相伴了,醉酒的时候像个孩子,索要母亲的关爱,要孩子绕于膝下听他讲故事。父亲一世没有什么心机,只要有母亲陪,吃喝不愁,儿女成人,他便做着逍遥者的梦。
  那一年平安夜,父亲走了,而他的爱将伴我一生。
  我很庆幸,父母的不曾放弃。不轻易放弃,这也是他教我的。
其他文献
笨小孩也能追上神童  我小時候似乎就有人说我是笨小孩。看看邻居给我照的照片,不知什么原因,就我一个人没看镜头,脸上一副茫然的表情,傻傻站着。大概是忘了自己,也忘了照照片的人吧,不知什么缘故,我总是一个人呆呆的,不知道在干什么。周围人看来,也许就会觉得我是个奇怪的孩子。  不过,小时候才华横溢的小孩,长大以后,却不一定能同样才华飞扬。那些小时候就被夸聪明的小孩,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成绩好,长大以后
期刊
今人迷醉“成功学”,机场高铁“成功学大师”屏幕上张牙舞爪,多属信口开河。事实上,先秦哲学家老子才称得上中国“成功学”的祖师爷。《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老子简单用一句话,便道出了人生全程的成功密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  知人者智。判斷一个人是否有智慧的唯一标准,看他是否能识人。识人难吗?一般人能做到十分之一,就可以算超
期刊
每天清晨,天还不亮,院子里就会响起刷刷刷的声音,仿佛闹铃般,将我从梦中唤醒。  长大一点后,知道了母亲的辛苦。为了让母亲早上能多睡一会儿,一天,傍晚时分,我抱起门前的那棵苦楝树就摇晃起来。  母亲惊讶着说,干吗呢?我说我想把树上的叶子全都摇晃下来,明天您就不用起早扫院子了。母亲便笑,傻孩子,明天的叶子是不会在今天掉下来的,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就行了。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院子里静悄悄的。我支起耳朵听
期刊
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水声也是那么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
期刊
那晚,先生坐沙发上看手机新闻,我无聊,随便翻到生活频道的晚间情感倾诉节目,于是看见这样一幕,一个年轻女子向主持人哭诉爱了8年的男人离她而去。她说,他當然要给我青春损失费啦……  我扑哧乐了。这句台词,这些年真的听过太多,影视剧里,现实生活中。记得我还是小女孩时,邻居家阿姨和叔叔离婚,那个漂亮的上海女子就细声细气地哭着对男人说,我跟了你那么多年,最好的青春都给了你,你要给我青春损失费!  当时还听不
期刊
潘金莲因《水浒传》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里,她更跃为“女一号”。按书中所写,她是所有女子中生得最美,也最擅风月的一个。《金瓶梅》这个书名,一说是“金色的瓶子里插着梅花”的意思,一说是由该书头三号女角(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组成,显然后一说更为通顺。《水浒》里的潘金莲形象还比较单薄,《金瓶梅》里的潘金莲却是一个极其丰满、极其鲜活的艺术形象了。  在《金瓶梅》中,前面的部
期刊
雇主的目标,应该是给工人提供比同行业中任何一家企业更高的工资;工人的目标,应该是帮助雇主,使这成为可能。  当工人了解到他们的最大努力并没得到任何回报时,他们自然会对工作没有兴趣。如果他们看到劳动的果实就在他们的工资袋里,看到更努力的工作意味着更高水平的报酬,他们就会认识到,他们是公司的一部分,公司的成功要依靠他们,他们的成功同样也要依靠公司。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建立在支出多于收入的基础上。你不可能从
期刊
北宋年间,有一个与苏轼同样出名的“大人物”叫蔡京。蔡京出生于福建仙游,曾任钱塘县尉、舒州推官、成都知府、江宁知府等,在长江流域为官多年。  蔡京的人生有两方面最为“精彩”:一是书法。蔡京有才,其书法在当时乃至北宋颇富盛誉。如果他不从政,或从政简单扼要一些,删除不正之心术,其书法之名与艺术更会登临一个新的高峰。  可问题在于他时刻渴望着登临一座政治高峰。于是,他就有了人生的第二个“精彩”:阿谀奉承。
期刊
一年,颜真卿来到洛阳,打算拜在精通楷书和草书、负有盛名的张旭门下学习。张旭见颜真卿态度诚恳,答应收他为徒,打算把自己一生研习书法的心得传授给他。  拜师之后,颜真卿十分希望老师手把手、将全部技能教给自己。但是,几个月过去了,老师却很少讲授练习书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只是将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及自己写的字交给他,吩咐他仔细揣摩,认真临摹。同时,张旭还要他多多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从中寻求一些启示。  颜
期刊
据顾诚先生考证,历史上的沈万三根本不是明代人,而是元代末期苏州一个大地主,从来就没有和朱元璋打过交道。而且,在他的有生之年,既未出仕,无政绩可言,又算不上文人雅士,不足以跻身儒林,所以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多田翁”。明朝以降,沈家一分为四,财富越积越多,在朱元璋推行的粮长制度下,沈家子孙日渐出头露面,甚至入朝为官,加上同文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名气越来越大,沈万三也就成了沈家财富的代名词,逐渐神化为箭垛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