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围个圈儿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e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到我发现微信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很好玩时,微信这桌席已开得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并已被三亿用户享用着,不过好饭不怕晚,我迅速落座,端碗举著,并幸运地发现还剩一道自己喜欢的菜:朋友圈。
  多好的名字:看到这仨字耳畔就想起那首儿歌:“地球上的小朋友/大家都是好朋友/你好 哈罗 欧哈有/我们一起手拉手”, 天南海北的朋友,相识不想熟的朋友,拉起那些看不见的轻触键盘的指尖来围个圈儿,不打麻将纯聊天,我们一起混“朋友圈”。
  其实“朋友圈”这道菜是这么吃的:为新的社交世代打造的两性平台,各种“爆照”、拜男神跪女神,求勾搭求拖走……“打的是‘私密社交’的旗号,其实满足的是人们的八卦欲”,但这样的“朋友圈”对我来说口味太重,所以我只挑这道菜清淡爽口的那部分下筷子。
  每天清晨,上班落座,点开朋友圈,嗯,各位朋友的各种信息鱼贯而入:有人喊冷,有人说困,有人种的花开了,有人正在路上塞车,更多的人早早将好文章送上。聚在“朋友圈”里的人曾被高人划分成多种类型,自恋型、图控型、拍饭型……对号入座一下,我应该属于隐身型,不现形不出声,而关注的朋友都是文摘本型的。
  我喜欢看圈里朋友分享的那些文章,就像很多年前喜欢看《读者文摘》一样。想当年华莱士先生创办这本杂志,不就是想在日常生活中给读者以娱乐、鼓励和指导吗?今天,壮志未酬的“微”文青们兴致高昂地实践着华莱士先生的编辑梦,找、录、转、贴、发:各种心灵鸡汤、寓言故事、笑话提醒、养生药方……凑在一块儿,就是线上版的集《圣经》与《天方夜谭》于一身的《人间指南》杂志。
  进到朋友的空间里看文章,有种到别人家的果园摘桃子的现成感,也有种浏览别人衣柜和书柜的好奇感:藏着什么?翻翻看。边看边生出这样的感慨:
  十多年前,要是有了“朋友圈”,我和我的同学就不会借助剪刀、胶水和原子笔来秘密谈心了:那时一人有一个剪贴本,上面抄写剪贴各种心仪的文章,你有名人名言录,我有域外采风集,(早早印证后来那句戏仿扎克伯格的话“任何时候,心灵鸡汤式的格言都能够获得海量转发”的确有道理)然后两个本子被放到对方的手中,两个人被密实遮起的内心世界,也随着这样的交换行为被掀露出一角:这里还抄着情诗,哦,原来她已初开情窦!。
  一百多年前,要是有了“朋友圈”,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成员们,也不用只在每个星期四晚上才来到戈登广场46号聚会一次,散居在各地的他们随时可以群聊,正如瓦奈萨·贝尔在她的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那样:“可以说任何你喜欢的艺术、性或者宗教之类的话题,也可能是非常无聊地谈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自由地探询生活之后,也许能碰撞出更多利于创作的灵感火花,——当然也就少了威士忌、小圆面包以及无数个眉来眼去的小时刻。
  一千多年前,要是有了“朋友圈”,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们,不用走进河内山阳的那片竹林子,不用再餐风饮露,也能“肆意酣畅”地相聚在一起:嵇康可以秀一秀书画作品,阮籍可以贴一贴优质文章,善弹琵琶的阮咸可以上传他的现场演奏,博众人一赞……总之虽然少了酒和竹林的风,沟通和交流却更加亲密无界限。
  一万多年前,要是有了——还是先有人类再说吧。
  潜水时间长了,终需要浮出水面透透气,有一天我决定:也发几篇文章玩玩。就选了自己珍爱多年的一篇散文鲍尔吉·原野的《墓碑后面的字》,可点了发送之后就后悔,愁肠百转地寻思:“墓碑什么的,会不会太过沉重?这么好的文章如果没人关注,对作者不尊重,自己也好糗啊!唉!”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硬着头皮等,每隔几分钟就偷看一眼手机——很快,我的上司发来一个“赞”,远在上海的朋友又发来一个,远在四川的老同学也发来一个,平日不怎么交谈的同事也送一个……小红花一样的“赞”很快一字排开。
  弥漫在朋友圈里的情谊,怎一个“赞”字了得?虽然简洁,它也是给害羞的发言者送去的一次鼓掌;虽然简单,它也是给不自信的创作者送去的一声鼓励;虽然简短,它也是给登上舞台初试啼声的表演者送去的一个叫好声,声声入耳入心,化作心形的“赞”。收到最多的鼓励,来自老姐,每发一篇文章她都要送上她的“赞”——唯恐我受冷落,她先站起来领掌。有时忍不住想:“差不多行了,发几行笑话不用‘赞’了!”可她依然固我,面对这样的老姐,心里不是不感动。
  E·B怀特说他的人生主题是“面对复杂,保持欣喜”,可我们不是他,只是他笔下小老鼠、小蜘蛛那样卑微的生命,面对自己的复杂,只能去看一看别人的欣喜:无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怎样的不愉快,只要进到朋友圈,就会笑得没心没肺,叹得泪水涟涟,有人说:在今天大多数人见面聊的都是生意和赚钱,而朋友圈里却在更多地传播着纯真和善良,所以朋友圈,是虚拟的忘忧谷和桃花源,是带给我们更多清新好空气的精神绿化带!值得好好珍惜!
  蒋勋说:“前世我们一起读过一段经,这一生就有了肉身的缘分。”那下一世的我们,若总结那一生的缘分,是不是要说:只因为,前世我们一起混过朋友圈?
其他文献
身边的人给他的外号是“建筑侦探”,因为他对高层建筑痴迷热爱。他总是喜欢到楼顶俯视从那特定的高度和角度看到的世界。虽然他有着略带神经质的外壳,他的内心其实如天使般纯真。他的每幅画里,都会有一个傻傻笨笨的光头娃娃;他会因为一首歌买一张唱片,也会因为一本书去学一门语言。他的目的永远那么单纯,全都仅仅只因为热爱二字。这让他具备一种隐匿在繁华里的光芒,让你一眼就能辨认他,他有着那种不张扬却非常明显的自信,看
看看这造型可爱的绵羊小面包,热爱美食的你忍不住流口水了吧,那就快点动起手来!  一、主料  高筋面粉260g,牛奶40g。  二、辅料  蜜豆适量,发酵粉4g,水30ml,黄油20g,盐3g,鸡蛋1/2个,糖20g。  三、步骤  1、发酵粉加入水中静置5分钟后与除黄油外的其他材料一起加入到面包机中,揉面20分钟,加入黄油后继续揉20分钟;取出手工摔打5-10分钟,至可以拉出大片均匀的薄膜。  2
前几天读史,读到一个小故事,颇感耐人寻味。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在狱中遇到了狱卒甲。狱卒甲本来是个地位卑微的小人物,他的心理很是阴暗。一想到那些平时威仪赫赫的官老爷有朝一日也能虎落平川,身陷囹圄,他的内心就窃笑不已。因此当他见到大人物苏轼沦为阶下囚,落入自己手中,心里就更加得意洋洋。  在狱中,他对苏轼丝毫没有敬畏之意,恭敬之态,相反终日冷言冷语,颐指气使,百般刁难。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苏轼
一到四月,蕙兰开花了,我就想喝兰花香菌汤。说不出什么缘由,就是感觉兰花香菌汤特香,适合春天的情绪,滋润干燥的思念。养兰花,用兰花泡酒,用兰花做汤,这大概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习惯。  一大早起来,闻着兰花的清香,我就预感,中午可以喝到兰花香菌汤了。  兰花香菌汤,菜谱上没有这道菜。没有这道菜的缘故,是没有兰花。兰花开在山谷幽林,城市的菜市场,没有卖兰花花朵的。卖菜的人知道,兰花不是菜。花卉市场有盛开
景子挂掉电话,她的单人独照里,赫然多出了莉娜的身影。  【一】  大厅内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突然,她的背后冒出一阵凉风,景子回头,是个穿着白色制服的水手。他面无表情的看着景子,做出请的手势。景子跟在他后面,他的衣服明明是干的,裤脚里却淌着水,满地的水印。  主人还没来,景子决定去化妆间洗个脸。灯吱吱的响着,光线像被大风吹散了般,忽明忽亮,眼前的镜子里赫然多出一个穿着白色睡衣,浑身是水的女人。“啊
【一】  某建筑公司在城乡结合部要建造一个娱乐中心,经公司研究决定,由公司副经理、兼质检科科长李奇主抓这个工程。  建造娱乐中心的地方是一块荒芜的开阔地,里面布满了无主的坟头,早年这里是该市开公审大会的地方,简称法场。在法场内荒坟较少的地方有一处平坦草滩,每逢公审大会结束时,那些死刑犯在宣判完毕便就被拉到此处进行枪毙。  法场周围的土地早已被各单位占用了,就因早年在这里枪毙过人,所以唯独法场这里还
2011年9月,他现身《中国达人秀》,成为脑瘫音乐达人,轰动一时;2012年8月,在大家的帮助下,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成为中国首位脑瘫患者的音乐会;与农民歌唱家朱之文拍摄《电视的力量——我的梦想我的舞台》,成为中国首部草根微电影。  他叫李传杰,生于安徽六安大别山区。今年20岁,瘦弱异常,体重只有76斤,患先天性脑瘫。一生下来,脖子就完全不受大脑控制,只能后仰,要想立起脖子,得浑身使劲。不能自理生
如果可以失去记忆,那么下一秒,你能否对我一见钟情?  嘈杂的酒吧里弥漫着烟味、酒味,绮风不喜欢这种味道,诱惑你的同时又在伤害你。酒吧的舞台上一个身姿妖娆的女孩在跳舞,舞姿艳丽,朦胧的烟雾,多色的灯光让人看不清她的面容,只能依稀看到她那纤细的腰在不断随着强劲的舞曲扭动,扭得让绮风认为她是不是一条蛇,一条有着剧毒的美女蛇。  “嗨,绮风,快上场啦,发什么愣啊?”明棋已在架子鼓前坐好,冲着发愣的绮风吼道
2013年6月12至14日,“北美精算学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隆重的授证仪式,为2012年通过考试的140位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精英颁发“北美精算师资格证书”,140人中有16位中国大陆籍专业人士,其中一位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不仅是16人中唯一一位在美国工作的,而且就职于美国一家跨国公司。  精算师是金融投资、保险等商业金融领域中的核心精英,由于这一
在路上,遇见最初的自己——搭车去云南之七  来到云南后,我和在路上认识的驴友多多与黑娃结伴旅行,从景洪搭了一辆顺风车,很顺利地抵达南糯山脚下,看见一个巨大的牌匾,上面写着“古茶第一村,南糯山”。  南糯山距勐海县城2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