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自赏的高一女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说我孤芳自赏
  小雅是上海松江区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女生,因有强烈的孤独感,在其母亲潘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通过潘女士的介绍我了解到,小雅是家里的独生女,今年16岁,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突出,还学得一身才艺,舞蹈、声乐、器乐都学得有模有样,上小学时曾被选拔到上海卫视参加六一儿童节汇演。“我和小雅的爸爸都在大学里任教,算是知识分子,家教挺严的。”潘女士不无得意地说,“虽然小雅在才艺方面挺突出,但我们只当是玩耍,没想让她抛头露面,出这样的风头没有价值,所以从上初中开始,我们就要求她专心学习,一定要考上复旦大学。”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一定要上复旦大学?”
  潘女士扬了扬头,用举重若轻的口气说:“因为我和小雅的爸爸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的。”
  我留意观察,发现小雅的表情与妈妈如出一辙。
  谈及小雅的精神状况,潘女士皱起了眉头,说:“自从上初中以后,小雅好像总是不开心,也没见她带同学回家玩。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告诉我,小雅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就是人际关系不好,不能和同学打成一片,显得有点高傲。比如,她不愿跟别的女生一起走路,不愿跟别的女生一起去食堂吃饭,甚至不愿意跟同学讨论问题。我没有予以重视,心想,学生嘛,把学习搞好就很好了,人际关系不重要,就没有在意。没想到,上了高中以后,小雅越来越烦躁,经常在家哭泣,说自己没有朋友,太寂寞了,还说这样活着没意思。我吓坏了。请问,小雅是不是得了自闭症?”
  我告诉潘女士,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显著局限,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小雅不可能患有自闭症,只是有人际交往障碍,属于认知障碍,所以不必紧张。
  我问小雅:“愿意跟阿姨谈一谈吗?为什么不愿跟同学一起走路、吃饭、讨论问题?他们排斥你吗?”
  小雅说:“他们不排斥我,而且据我观察,他们都乐意跟我交往,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我想,只要我略微主动一些,人际关系一定是班里最好的,我也能找到说知心话的闺蜜。我不愿意跟女生一起走路,是嫌她们走路的姿态不好。阿姨您知道,我学过芭蕾舞,跳过小天鹅,走路姿态受过专业训练,和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一起走路,我不自在,她们也不自在。另外,我发现同学们吃东西声音都很大,不雅,所以尽量一个人去食堂吃饭。至于不愿意跟同学讨论问题,是因为我不觉得有什么可讨论的,都是很简单的问题嘛!”
  我笑道:“感觉你有点孤芳自赏啊。”
  小雅马上反驳:“不,我现在没有孤芳自赏的优越感,我只有孤独感,难以忍受的孤独感!我想跟同学们交朋友,说知心话,但我不敢,我感觉他们都很虚伪,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不值得信任。”
  潘女士轻抚女儿的肩头,以示安慰,却转头对我说:“其实,成人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充满功利和虚伪,这孩子现在就不能忍耐,以后可怎么办?”不难想象,小雅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与家庭影响有密切联系。
  小雅抽泣着说:“所以,我觉得不如一死了之!”
  潘女士推搡女儿一下,心疼地说:“妈妈不许你这样说!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妈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转而向我央求道,“求您帮帮孩子吧,她才16岁啊,还有大好前程……”
  孤独者未必杰出
  通过与小雅长达4个小时的沟通,辅以两份心理量表的测试佐证,我诊断她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不良带来的孤独感。造成她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和自我意識发展带来的心理偏差。在生理和心理上,小雅都处于从半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与人交往、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并被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非常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同时,小雅还面临同一性的问题,她一方面觉得自己心里有许多不愿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能心灵相通,在找不到这种知音的情况下,便会陷入强烈的孤独感中,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隔膜,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
  第二,高傲心理。从小到大,小雅都感觉自己家庭条件优越,自己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好,才艺出众,对事情的思考深入,有一种优越感,所以自命不凡,瞧不起同龄人,感觉这个人庸俗,那个人幼稚,于是索性拒绝与别人交往,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搞自己的学习。然而,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一个人默默承受的时候,就会体会到无人倾诉的痛苦,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第三,创伤经历,让她对人产生不信任感。上小学时,小雅有一个同桌6年的好友,毕业前说好要考同一所中学,继续做同学,可是对方的父母移居美国,小雅和好友不得不分离。小雅因此非常痛苦,幼稚的她感觉人情薄如纸,再珍贵的友谊也经不起离别的打击,于是上初中后就不再注重交往,只顾埋头苦读。上高中后,小雅曾想发展友谊,但初中三年的离群索居已经让她习惯独来独往,加上学习和交友不能兼顾,她被动地选择了与同学日渐疏远。有时候,听到室友在背后议论别人的不是,小雅既伤心又庆幸,伤心是因为感觉高中阶段没有真正的友谊,庆幸是因为没有轻抛一片心,成为她们议论的对象。从那以后,小雅笃信世间人情都是冷漠和虚伪的,更加不敢信任别人。
  第四,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由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小雅从小就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将来一定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有这样的信念,是父母从小灌输的结果,本身并没有错,甚至成为小雅一再取得好成绩的内在动力,但是,小雅把这个观念绝对化了,于是自信过了头,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曲高和寡是自然而然的事,自己应该主动远离平庸和幼稚,只关心学习。换言之,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就像一堵墙,把小雅与同龄人隔离开来。
  “阿姨,心理学究竟是怎么定义孤独的?”小雅态度严谨地问我,手里拿着笔和本随时准备做记录。看来,她已经做好准备对付孤独了。   我说:“心理学认为,孤独是在我与他人之间,或我与环境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时出现的一种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人类是群居动物,会对一个群体产生很强的热爱感情,进而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当一个人被群体排除在外的时候,他就会因心理上的依赖感得不到满足而出现某种情绪波动,这种情绪就是孤独感。”
  小雅歪着脖子继续问:“那么,孤独究竟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我的钢琴老师说,孤独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情感最深刻的诠释,如果人不能忍受孤独,就不能达到艺术的巅峰。语文老师也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孤独的。我爸爸曾经不止一次告诉我,做事能专心方能深入,耐住寂寞、忍受孤独,才会有奇迹诞生。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理论学说,比如地圆学说、物种起源学说、相对论等,往往都是在提出学说的人长久忍受煎熬甚至死去很多年后,方被别人体悟和理解。照这样说,孤独岂不是一种美德吗?”
  我说:“没错,杰出者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忍受孤独,但并非所有的孤独者都是杰出者。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大多数人无法忍受孤独,半途而废,最终陷入更痛苦的孤独。所以,对孤独要辩证地看:首先,孤独并非负面情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所描述的那样:‘我爱群居,也爱独处。’其次,孤独是成功的代价,我们要付得起,正如受伤是上场打球可能要付出的代价,但上场之前故意把自己弄伤就是愚蠢的,所以,不必用孤独标榜自己是未来的成功者。”
  对于我的解释,小雅表示接受,并愿意在我的指导下学会克服孤独情绪和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技巧。
  认知偏差要纠正
  对小雅的心理辅导是从倾听开始的。首先,我给予小雅无条件的关注和理解,迅速赢得了她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我运用心理学技术,悄悄打开她的心扉,然后一步步引导她倾诉。这样做,我取得了两个成果:第一,获得了不少线索,对解开她的心结有很大的细节方面的帮助;第二,倾诉之后,小雅的心理趋向平衡,为以后的辅导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步,是帮助小雅认识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告诉她,在学校这个群体中生活,总是要与同学、老师有所交往的,尤其是同学之间,交往更为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于她现在的学习、今后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学生,如果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达不到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也就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以后走上社会,可能也无法与别人合作得好。
  小雅问:“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与人合作?”
  我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未来社会需要竞争,更需要团队合作。即使是搞科学研究,大到航天飞机,小到集成电路板,哪一个是靠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
  由于此前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小雅对我的话较能听得进去,也慢慢开始思考与人交往的利与弊。
  第三步,对小雅进行认知调整,帮助她重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小雅之所以有人际交往障碍,说到底是对人际交往的错误认知造成的,所以,帮她重建合理的认知模式,摆脱非理性观念对她的困扰是心理辅导的重点。
  比如,小雅认为同学之间的关系都是虚伪的,她能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我说:“你所说的虚伪,我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经常碰到,但多数情况下,类似的口是心非都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原谅的。反过来说,你认为自己能做到完全诚实,完全心口如一吗?”
  小雅想了想,说:“或许我对别人要求太高了吧。”
  “我觉得问题出在双重标准上。”我语重心长地说,“你看不惯别人虚伪,可自己也不能总是诚实;你希望别人能理解你,你却不能容忍别人身上一些你看不惯的东西。带着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与人交往,你怎么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呢?”
  小雅怔住了,反复思索我说的话,默默点头,似有所悟。
  再比如,小雅对别人不理解她感到很苦恼。她说:“朋友嘛,首先要能相互理解,如果做不到相互理解,那交朋友就等于交了一个冤家。”
  我给她的建议是:“那就先理解别人的不理解。不要把理解当成缘分的试金石,所有的理解都是充分沟通的结果。具体而言,可以遵循如下次序来解决问题:第一,承认别人不理解自己的现实,因为它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二,尽可能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自己;第三,采取让别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其理解。”
  最后,小雅愿意尝试改变自己,主动在班里结交朋友,但她又对友谊影响学习有顾虑。
  我问:“你说你不想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学习是什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难道不是一种学习吗?”
  小雅为难地说:“您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不想改,我觉得自己很难改变。”
  我说:“你不去改,怎么知道你改不了?你不是要成为不平凡的人吗?现在你的自信心哪里去了?”
  在我的激励下,小雅逐渐愿意改变自己,在友爱的集体中驱散孤独的阴霾。
  7次心理辅导,小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她的改变刚刚开始。她的心理障碍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几次辅导有可能突破,但一定会有反复,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约定,以后每周电话联系一次,根据情况决定要不要见面辅导。
  其实,对小雅这个案例,我最感棘手的是她的家庭环境。小雅的父母都是不善于人际交往的人,甚至对人际交往有种种提防,小雅对人际交往的偏差认知也大多来自父母的影响。正所谓每一個问题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位问题家长。但愿小雅的父母能从女儿的变化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自我改变,给女儿以积极的影响。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问:我和妻子正在协议离婚。我们都想抚养儿子,但由于我们的工作流动性较大,谁也不能保证给孩子稳定的生活。請问,我们可以协议轮流抚养儿子吗?  包先生(河北邢台)  律师意见:可以。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  《民法典》第1084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
现在,环境污染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雾霾。我们已经知道,汽车尾气和燃烧煤炭、秸秆会污染空气,也明确地知道空气被污染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所以,出门时都会戴上口罩。但是,做到這些还不够,我们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杜绝污染。如果掉以轻心,那么更大的灾难降临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指导老师:苏东平)
原来我是井底蛙  16岁的小桐是珠海市金湾区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男生,因近期出现烦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情绪反应,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强烈要求休学,最后在其妈妈张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张女士告诉我,小桐小学、初中都在珠海市香洲区就读,始终是学校的学习尖子,初中时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市英语演讲比赛和奧数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中考,小桐如愿被現在就读的重点中学录取。在录取成绩排行榜上,小
问:我家所在的小区经常发生偷盗案,前段时间我家还被偷了,虽然损失不大,但是这反映出小区物业管理不善。请问,我是否可以据此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  刘先生(山西运城)  律师意见:我国《民法典》第942条规定:“物业服务人应当维护物业服务区域内的基本秩序,采取合理措施保护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对物业服务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消防等法律法规的行为,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制止、向有关行政主管部
从上幼儿园开始,不少孩子自然地就会听老师的话。这不是坏事,融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就是“去自我中心化”,让孩子学会遵从某种规则行事。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刻开始,我们可能会遇到的一个挑战就是孩子太听老师的话。举个小例子,之前在家是让孩子决定每餐吃多少,吃不下就不吃了。但到了学校后,老师的要求是,不能浪费,一定要吃完。这时,孩子回家后也许会告诉父母,即使吃不下也要吃,因为要听老师的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
多数情况不用管  宝宝的吸吮欲望是天生的,吃手是正常现象,大部分宝宝到1岁左右会渐渐停止吃手。家长可根据宝宝的年龄,有针对性地处理宝宝爱吃手问题。  2~3个月,宝宝吃手是在学习手眼协调;4~6个月,宝宝吃手是在发展感知力。  6个月前的宝宝吸吮需求高,饿了会吸吮手指,不餓也会吸吮手指,因为他的吸吮需求没有得到满足。6个月后的宝宝吃手,多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吃手的宝宝不一定在出牙,但出牙期的宝宝会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家长与老师配合良好,这已成为共识。但还是有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言语行为实际上影响了孩子的认知。一位资深班主任曾说:“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会越成功。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作为家长,请检查自己,下面几种不良行为,你有吗?  1.不清楚事情原委就和老师吵闹甚至动手  每一
乐于助人的代价  小梅今年13岁,是一所寄宿学校的初一女生。她学习成绩优异,举止文雅,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班里人缘极好,开学不久就被选为班长。老师们也都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女孩,人前人后地夸她。被老师和同学的赞扬所鼓励,小梅更热衷于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但是不到半个学期,小梅就吃不消了:因为有乐于助人的口碑,同学有困难都会向她求助,而她又不忍拒绝,明明帮不了同学,却碍于面子答应下来,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同伴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的作用。”  的确如此。孩子只有父母的陪伴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跟同龄的小伙伴一起交流、玩耍和学习。  那个带着零食和玩具帮孩子寻找新朋友的妈妈  近来带孩子下楼玩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位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在小区里玩。这位妈妈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
很多父母有一种执念,希望给孩子创造非常好的环境,家中所有养育者的理念必须达成一致,才能教育好孩子。最典型的現象是,年轻的父母们会因为和祖辈的养育理念不一致而产生各种矛盾冲突。  我们经常会谈到“科学理念”,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获得的科学理念基本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固然这些理念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不要迷信。因为科学不断发展,之前我们觉得可行的,现在会渐渐产生怀疑。所以,我们可以尽量以一种科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