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中遵循“三化”教学理念能有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三化”:一是“将知识条件化”即将地理知识回到具体的问题情境、熟知的生活情境、概念框架情境中,力避知识的干涸化,形成符合学生认知阶段和水平的教学设计。
二是“将知识结构化”即关注人的认知结构与书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强调根据人的知识理解和储存结构的特点来思考知识学习的结构安排。”三是将“知识与习得过程关联化”即将知识与该知识的习得过程建立关联的思考。
关键词:“三化”教学 核心素养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地理品格,外化为崇高的地理行为。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不仅要传授正确的知识还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借助正确的过程,从而实现素养教育落实到课堂。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遵循“三化”教学理念能有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一、将知识条件化
教师运用生活化、情景化等形式的知识探究设计,通过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将结构化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意即将知识条件化。实现将地理知识回到具体的问题情境、熟知的生活情境、概念框架情境中,力避知识的干涸化,形成符合学生认知阶段和水平的教学设计。
(1)将知识回到具体的问题情境。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融入知识体系,主动去探讨知识。有效的问题情景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回归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问题情景之中,就能促进课堂生动、有趣。例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专题导入环节通过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前置问题:“考一考大家,你会用多少种语言向大家问好?”,此问题一出,教室内“炸开了锅”,学生的表现让上课老师吃惊不小,他们是能用多种语言向大家问好,这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教学效果达到达到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带着情感进入新课学习。
(2)知识回到熟知的生活情境。只有教生活化的地理, 才能真正落实素养落地。教师要力争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例如:《聚落与民居》专题导入环节,因为威海的传统民居是“海草房”,首先播放海草房微视频,教师语言导入“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而民居又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聚落是否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呢?带着一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条件化的导入设计带领学生回到熟知的生活情境。
二、将知识结构化
关注人的认知结构与书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强调根据人的知识理解和储存结构的特点来思考知识学习的结构安排。这样,就为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可能。将知识按照某种逻辑组织起来,网状化,避免碎片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以板书设计为例,看一看结构化板书的意义所在。
举例一:《聚落与民居》专题的板书设计
举例二:《我国的南方地区》专题的板书设计
以上两个板书设计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贯彻,人地关系、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融入板书设计中;同时显明体现结构化板书的特征,两个专题都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容,首先从位置要素切入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和作用是对“结构化”的最好诠释,其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也通过板书中箭头指向显著标出。因此,通过结构化板书承载的课堂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书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
三、将知识与习得过程关联化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即将知识与该知识的习得过程建立关联的思考。避免用“不科学的方法教科学”,“不道德的方法教品德”等假学习现象,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例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小专题,通过“农业规划”活动设计呈现知识习得过程。教师设置问题:“我们知道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也是各有特点的:你能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微视频-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找到适合他们种植的地区吗?(电子白板-请同学们把他们拖放到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并解释原因。下图是示意图)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理解不同农作物习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體现知识与习得过程之间的关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巧妙设置习得过程,达到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参考资料:
[1]备课的变革/吴亚萍,王芳编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2015.4重印)
[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王民教授讲座
二是“将知识结构化”即关注人的认知结构与书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强调根据人的知识理解和储存结构的特点来思考知识学习的结构安排。”三是将“知识与习得过程关联化”即将知识与该知识的习得过程建立关联的思考。
关键词:“三化”教学 核心素养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地理品格,外化为崇高的地理行为。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不仅要传授正确的知识还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借助正确的过程,从而实现素养教育落实到课堂。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遵循“三化”教学理念能有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一、将知识条件化
教师运用生活化、情景化等形式的知识探究设计,通过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将结构化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意即将知识条件化。实现将地理知识回到具体的问题情境、熟知的生活情境、概念框架情境中,力避知识的干涸化,形成符合学生认知阶段和水平的教学设计。
(1)将知识回到具体的问题情境。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融入知识体系,主动去探讨知识。有效的问题情景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回归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问题情景之中,就能促进课堂生动、有趣。例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专题导入环节通过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前置问题:“考一考大家,你会用多少种语言向大家问好?”,此问题一出,教室内“炸开了锅”,学生的表现让上课老师吃惊不小,他们是能用多种语言向大家问好,这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教学效果达到达到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带着情感进入新课学习。
(2)知识回到熟知的生活情境。只有教生活化的地理, 才能真正落实素养落地。教师要力争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例如:《聚落与民居》专题导入环节,因为威海的传统民居是“海草房”,首先播放海草房微视频,教师语言导入“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而民居又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聚落是否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呢?带着一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条件化的导入设计带领学生回到熟知的生活情境。
二、将知识结构化
关注人的认知结构与书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强调根据人的知识理解和储存结构的特点来思考知识学习的结构安排。这样,就为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可能。将知识按照某种逻辑组织起来,网状化,避免碎片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以板书设计为例,看一看结构化板书的意义所在。
举例一:《聚落与民居》专题的板书设计
举例二:《我国的南方地区》专题的板书设计
以上两个板书设计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贯彻,人地关系、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融入板书设计中;同时显明体现结构化板书的特征,两个专题都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容,首先从位置要素切入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和作用是对“结构化”的最好诠释,其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也通过板书中箭头指向显著标出。因此,通过结构化板书承载的课堂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书本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
三、将知识与习得过程关联化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即将知识与该知识的习得过程建立关联的思考。避免用“不科学的方法教科学”,“不道德的方法教品德”等假学习现象,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例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小专题,通过“农业规划”活动设计呈现知识习得过程。教师设置问题:“我们知道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也是各有特点的:你能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微视频-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找到适合他们种植的地区吗?(电子白板-请同学们把他们拖放到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并解释原因。下图是示意图)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理解不同农作物习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體现知识与习得过程之间的关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巧妙设置习得过程,达到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参考资料:
[1]备课的变革/吴亚萍,王芳编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2015.4重印)
[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王民教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