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应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以便通过情感的体验和情境的发挥,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根据教学实践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一、介绍作者 巧设情境
选入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词优美、情感真挚的美文佳作,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的写作特色、思想感情、人格魅力及其独有的人生感悟都会灌注在作品里面。因此,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和一位思想丰富的伟大人物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课文作者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奋斗进取的精神、人格的魅力等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找一些和课文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我们可以考虑用课文中作者及与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与理解,同时会水到渠成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利用课文作者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不能只是局限在讲解课文之前,而且应该贯串课文讲解的整个过程。一般的教学过程是在讲课文之前对课文作者进行一些介绍,然后进行课文学习。但是如果把作者的一些情况用多媒体呈现,教学效果会更好。比如,在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都比较熟悉,不用过多介绍。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可以设计一些与鲁迅有关的教学情境,或介绍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帮助的事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出示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这种教学情境的设计,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品德,又激发了学生情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运用实物 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正常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比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花了许多口舌去介绍“景泰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不如拿一个景泰蓝的茶杯、花瓶或手镯给学生展示一下,学生一看就知道什么是“景泰蓝”的颜色了。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是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又能增进学生的实际感觉体验,有利于语言的表达和交流。
三、借助图画 再现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句名言同样揭示了文和画之间的关系,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在常规教育手段下,我们可以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例如,讲授《爱莲说》,教师可展示几张莲花的图片,在学生仔细观赏中,教师深情解说,在学生头脑中能深深留下莲花的美好形象,同时,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及解说内容,想象作者通过通感的意识来启迪自己的联想思维,去体验作者闻到莲花的清香感受,很快就能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情怀。在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展示作者登山路线示意图,以便学生把握作者的游踪,理清文章的线索,才能正确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炽热的爱。
四、扮演角色 体会情境
课文中选编的小说、戏剧,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联系生活实际及自我生活体验),并按照文章的内容去再现真实情境,深入理解课文,复述自己的所想所感。文中的“事”好像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就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并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五、遇情设境 体验文意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课前难以预料的情况。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问,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意,使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
有一次,在讲《致橡树》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有关意象。学生基本上都找对了。当我要转向其他教学内容时,一个学生站起来突然问:“老师,什么是意象?”我就趁机引导学生对《炉中煤》、《礁石》中的意象进行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十分热烈。我见火候已到便进行总结:“客观物象是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可以理解为客观之物与主观情感的结合体。”及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意象的概念,而且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更能帮助并提高学生对文意的把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境的创设是重要的,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者,不但要努力挖掘教材内涵,而且要努力探索适合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才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效果才会更佳。■
一、介绍作者 巧设情境
选入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词优美、情感真挚的美文佳作,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的写作特色、思想感情、人格魅力及其独有的人生感悟都会灌注在作品里面。因此,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和一位思想丰富的伟大人物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课文作者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奋斗进取的精神、人格的魅力等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找一些和课文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我们可以考虑用课文中作者及与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与理解,同时会水到渠成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利用课文作者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不能只是局限在讲解课文之前,而且应该贯串课文讲解的整个过程。一般的教学过程是在讲课文之前对课文作者进行一些介绍,然后进行课文学习。但是如果把作者的一些情况用多媒体呈现,教学效果会更好。比如,在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都比较熟悉,不用过多介绍。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可以设计一些与鲁迅有关的教学情境,或介绍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帮助的事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出示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这种教学情境的设计,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品德,又激发了学生情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运用实物 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正常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比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花了许多口舌去介绍“景泰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不如拿一个景泰蓝的茶杯、花瓶或手镯给学生展示一下,学生一看就知道什么是“景泰蓝”的颜色了。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是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又能增进学生的实际感觉体验,有利于语言的表达和交流。
三、借助图画 再现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句名言同样揭示了文和画之间的关系,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在常规教育手段下,我们可以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例如,讲授《爱莲说》,教师可展示几张莲花的图片,在学生仔细观赏中,教师深情解说,在学生头脑中能深深留下莲花的美好形象,同时,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及解说内容,想象作者通过通感的意识来启迪自己的联想思维,去体验作者闻到莲花的清香感受,很快就能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情怀。在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展示作者登山路线示意图,以便学生把握作者的游踪,理清文章的线索,才能正确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炽热的爱。
四、扮演角色 体会情境
课文中选编的小说、戏剧,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联系生活实际及自我生活体验),并按照文章的内容去再现真实情境,深入理解课文,复述自己的所想所感。文中的“事”好像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就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并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五、遇情设境 体验文意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课前难以预料的情况。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问,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意,使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
有一次,在讲《致橡树》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有关意象。学生基本上都找对了。当我要转向其他教学内容时,一个学生站起来突然问:“老师,什么是意象?”我就趁机引导学生对《炉中煤》、《礁石》中的意象进行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十分热烈。我见火候已到便进行总结:“客观物象是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可以理解为客观之物与主观情感的结合体。”及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意象的概念,而且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更能帮助并提高学生对文意的把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境的创设是重要的,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者,不但要努力挖掘教材内涵,而且要努力探索适合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才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效果才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