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耳浸膏对人胃癌MKN-45、SGC-7901细胞凋亡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槐耳浸膏对人胃癌低分化细胞株MKN-45和中分化细胞株SGC-7901细胞凋亡及对细胞侵袭、转移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别用0(阴性对照组)、5、10、20 mg/ml槐耳浸膏作用于MKN-45和SGC-7901细胞24 h,经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双荧光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表现;作用24、48、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作用24 h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2、MMP-9 mRNA表达情况,以凝胶电泳后条带吸光度值为其表达量。

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阴性对照组细胞绿染(正常细胞),大小均一,结构完整;随着槐耳浸膏浓度增加,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比例增加,其中凋亡细胞黄染,形态不规则,细胞膜可见芽状突起,细胞核固缩、碎裂,染色质浓染并沿核膜分布;坏死细胞染成红色,大小、形态较均一。槐耳浸膏作用于MKN-45细胞24 h后,阴性对照组和5、10、20 mg/ml槐耳浸膏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0.8)%、(14.6±1.0)%、(18.0±1.1)%、(23.1±1.2)%(F=333.972,P<0.01),作用48 h后分别为(7.3±1.2)%、(18.3±1.6)%、(24.5±1.3)%、(27.2±1.7)%(F=528.432,P=0.001),作用72 h后分别为(7.5±0.9)%、(50.2±1.6)%、(58.0±1.9)%、(69.0±1.4)%(F= 3 814.238,P<0.01)。槐耳浸膏作用于SGC-7901细胞24 h后,阴性对照组和5、10、20 mg/ml槐耳浸膏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9±1.0)%、(19.4±1.2)%、(22.0±1.7)%、(23.0±1.9)%(F=120.190,P<0.01),作用48 h后分别为(10.2±1.3)%、(40.9±1.4)%、(51.6±1.9)%、(66.2±1.9)%(F=1 281.342,P<0.01),作用72 h后分别为(27.4±1.8)%、(49.7±1.4)%、(65.1±1.4)%、(69.0±2.0)%(F=1 112.767,P<0.01)。槐耳浸膏诱导两种细胞凋亡时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均P<0.01)。相同作用条件,SGC-7901细胞凋亡率较MKN-45细胞有增高趋势。槐耳浸膏作用于胃癌MKN-45细胞后,阴性对照组和5、10、20 mg/ml槐耳浸膏组MMP-2 mRNA表达量(吸光度)分别为0.64±0.02、0.49±0.01、0.36±0.02、0.32±0.01(F=274.321,P<0.01),MMP-9 mRNA表达量分别为0.71±0.01、0.54±0.02、0.47±0.02、0.39±0.02(F=203.948,P<0.01);SGC-7901细胞MMP-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4±0.01、0.42±0.02、0.34±0.20、0.29±0.01(F=305.877,P<0.01),MMP-9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5±0.15、0.47±0.01、0.44±0.01、0.39±0.02(F=265.259,P<0.01);两种细胞MMP-2和MMP-9 mRNA表达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减少(均P<0.05),且随着槐耳浸膏浓度的增加,二者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结论

槐耳浸膏在体外可诱导胃癌MKN-45和SGC-7901细胞凋亡,并可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其作用可能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腔恶性肿瘤术后无腹腔积液状态下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腹腔置管辅助灌注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肿瘤医院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46例腹腔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腹腔置管前超声探查腹腔未见游离性积液,应临床要求行279例次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腔置管辅助灌注化疗。结果277例次完成腹腔置管,置管成功率99.3%(277/279),其中单次穿刺置管成功率83.2%(232/279)
目的探讨采用"G"形手术路径的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及其效果。方法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采用"G"形手术路径的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499±146)min(350~825 min),出血量(119±38)ml(20~500 ml)。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患者术后恢复良
目的探讨外周血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mRNA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CA19-9、CA125单项、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包头市肿瘤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初次诊断为胃癌的48例患者为试验组,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全部受试者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反转录合成hTERT cDNA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
目的探讨山西地区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58例女性TNBC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山西地区TNBC患者发病中位年龄46岁(21~87岁),中位体质量指数(BMI)为24.42 kg/m2(15.0~37.5 kg/m2),农村人口稍多,左乳癌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的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炎性细胞。研究证实,TAN在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病理性血管生成以及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TAN可被活化为抗肿瘤作用的N1型和促肿瘤效应的N2型。文章就TAN的生物学特性以及TAN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15%~25%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伴有侧方淋巴结转移,而淋巴结转移是导致患者术后复发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PLND)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和出血量多等问题,目前学者对于LPLND持有不同态度,因此对于侧方淋巴结肿大的直肠癌患者尚无最佳的治疗策略。文章将围绕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治疗策略、LPLND的选择因素以及腹腔镜LPLND的安全性与可行性进行综述。
随着RNA研究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在胃癌患者中发现了不同表达的环状RNA,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它们可以充当"海绵"吸附微小RNA,可以调节选择性剪接和转录过程,与蛋白质结合,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并影响蛋白质的功能,个别环状RNA还能编码蛋白质,在肿瘤的增殖、凋亡、周期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在胃癌中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文章就环状RNA的研究意义、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胃癌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结合可以对T淋巴细胞功能进行抑制和耗竭,从而诱导免疫耐受,使肿瘤细胞逃脱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同时PD-1/PD-L1的高表达能够增强肿瘤的转移能力,导致患者死亡率上升,而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的治疗在多种肿瘤中有效。对于结直肠转移癌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有限,免疫治疗的出现可能为结直肠转移癌的治疗带来新
B7-H6分子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B7家族成员,可与自然杀伤(NK)细胞活化型受体NKp30特异性结合,介导NK细胞发挥肿瘤免疫杀伤作用。B7-H6在正常细胞表达中缺失,而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上调。B7-H6分子的内在调控机制逐渐被揭示,B7-H6的靶向治疗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用前景广阔。文章对B7-H6分子在恶性肿瘤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iRNA-149-5p(miR-149-5p)对Aurora-B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理组织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以及对应癌旁组织Aurora-B表达,组织切片原位杂交检测miR-149-5p表达,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TargetScan和miR walk软件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