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谁,在深夜里默默守候着我们的生命?
屋外夜深人静,屋内铃声起伏。2013年8月23日凌晨,当记者走进位于前门西大街的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总值班室时,墙壁上“时间就是生命、铃声就是命令”12个字迎面映入眼帘。在值班主任李坚韧的组织下,5名调度员和4名接线员正忙而有序地工作着。“您是要车吗?”“您身体怎么了?”“您怎么称呼?”“您住哪里?”“郭师傅,病人的位置是在……”,急切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正上演着一首生命之曲。
李坚韧主任指着电脑显示屏告诉记者:整个北京市,当晚共有125辆120急救车值班,此时53辆正在执行任务,72辆在站里待命。这125辆车,分布在北京市的各个角落。一辆车配有1名司机、1名医生、1名护士,有的车辆还配有1名担架工,全部算起来,有400多名员工正在深夜里默默守候着这条生命通道。整个晚上,会有1400多个电话打进这里,又有400条派车指令从这里传送到北京市的各个120站点。
在电话线的另一端,更是一个忙碌而感人的场景。
时针指向凌晨1时20分,在海淀区学院路某小区一栋6层楼的顶楼里,37岁的主治大夫陶金喆和27岁的护士周月娇正在紧张地抢救一位老人。旁边,担架工李海民正在待命。楼下,41岁的李永宝师傅在驾驶室里,准备着随时踏下油门。
楼里没有电梯,10分钟前,大家把一大堆急救设备抬上6楼时,就已气喘吁吁,不容片刻休息,便迅速投入抢救。血压、血糖、呼吸、心跳、心电图、输氧、输液……紧张而麻利地检查和急救之后,大家把病人扶上了担架,准备送往医院。在这紧张时刻,记者充当了走在前头的担架工。楼道狭窄,抬着挂着氧输着液病人的担架只能缓慢地行进,每到拐角处,只得一丁点一丁点地移动,从六楼抬到一楼,花了将近20分钟。终于,把病人抬上了车,此时,记者才感觉到双手一阵酸痛,深切地体会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辛劳和奉献。
这次抢救,是记者跟随陶金喆大夫所在京MH5977急救车组当晚的第5次任务,学清路、人民大学、新街口、青年湖北里……对记者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验。陶大夫却说:“对我们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样的,不分地点,不分对象,第一时间抢救生命!”
凌晨2点20分,把第5位病人送进医院后,记者向京MH5977急救车组道别。陶大夫说,下半夜,估计还有3到5次任务。正说着,“嘟嘟嘟……”手机短信响了,有新任务!眨眼间,京MH5977疾速消失在宁静的夜色里……
屋外夜深人静,屋内铃声起伏。2013年8月23日凌晨,当记者走进位于前门西大街的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总值班室时,墙壁上“时间就是生命、铃声就是命令”12个字迎面映入眼帘。在值班主任李坚韧的组织下,5名调度员和4名接线员正忙而有序地工作着。“您是要车吗?”“您身体怎么了?”“您怎么称呼?”“您住哪里?”“郭师傅,病人的位置是在……”,急切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正上演着一首生命之曲。
李坚韧主任指着电脑显示屏告诉记者:整个北京市,当晚共有125辆120急救车值班,此时53辆正在执行任务,72辆在站里待命。这125辆车,分布在北京市的各个角落。一辆车配有1名司机、1名医生、1名护士,有的车辆还配有1名担架工,全部算起来,有400多名员工正在深夜里默默守候着这条生命通道。整个晚上,会有1400多个电话打进这里,又有400条派车指令从这里传送到北京市的各个120站点。
在电话线的另一端,更是一个忙碌而感人的场景。
时针指向凌晨1时20分,在海淀区学院路某小区一栋6层楼的顶楼里,37岁的主治大夫陶金喆和27岁的护士周月娇正在紧张地抢救一位老人。旁边,担架工李海民正在待命。楼下,41岁的李永宝师傅在驾驶室里,准备着随时踏下油门。
楼里没有电梯,10分钟前,大家把一大堆急救设备抬上6楼时,就已气喘吁吁,不容片刻休息,便迅速投入抢救。血压、血糖、呼吸、心跳、心电图、输氧、输液……紧张而麻利地检查和急救之后,大家把病人扶上了担架,准备送往医院。在这紧张时刻,记者充当了走在前头的担架工。楼道狭窄,抬着挂着氧输着液病人的担架只能缓慢地行进,每到拐角处,只得一丁点一丁点地移动,从六楼抬到一楼,花了将近20分钟。终于,把病人抬上了车,此时,记者才感觉到双手一阵酸痛,深切地体会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辛劳和奉献。
这次抢救,是记者跟随陶金喆大夫所在京MH5977急救车组当晚的第5次任务,学清路、人民大学、新街口、青年湖北里……对记者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体验。陶大夫却说:“对我们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样的,不分地点,不分对象,第一时间抢救生命!”
凌晨2点20分,把第5位病人送进医院后,记者向京MH5977急救车组道别。陶大夫说,下半夜,估计还有3到5次任务。正说着,“嘟嘟嘟……”手机短信响了,有新任务!眨眼间,京MH5977疾速消失在宁静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