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的要求,有效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效地保证了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从教中发现,通过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设计,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教师地理思维方法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学习,体现了较强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地加以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解读
案例教学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选修课程的高中《 地理 》而言,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着非常显著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很好地实现将地理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通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更侧重运用相关经典案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身特性,有利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新修订的鲁教版高中《 地理 》教材看,教材创新之处在于对人文地理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必修三册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强,人文地理的原理思想和方法能够很好地渗透到三册的具体地理内容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分析以及讨论总结等综合学习活动的掌控,突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很好地体现了《 课程标准 》的要求。
二、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高中地理教师运用好案例教学,离不开《 课程标准 》的“定盘星”,还需要充分、全面地分析地理教材作为“导航仪”,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传感器”,才能更好地做好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1. 准确把握《 课程标准 》
《 课程标准 》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指导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将《 课程标准 》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加以实践运用,对于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影响至关重要。要想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法,很好地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对《 课程标准 》中体现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会受到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感受和把控的影响,这种选择最终体现在影响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端正课程学习态度,乃至影响到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因此,正确解读《 课程标准 》,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向,才能在课堂实施案例教学中准确地传输给学生有关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才能有效地体现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准确地理解教材
教材是实施课堂案例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也就是要具体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施案例教学法,要依据教材蓝本,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扩展实现具体教学内容的传授。高中《 地理 》必修三册内容本身具有层次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好教学案例,需要综合考核各个知识点,做好各方面的有机衔接,从大的方面讲要实现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小的方面讲要有案例体现的知识点和教学因子的显性关联。
案例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在教材再开发和再利用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案例展示学生应该掌握和学习的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是源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是在具体落实《 课程标准 》基础上对教材的驾驭和拓展。
3. 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导者,从这点上讲,学情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学情是高中地理实施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的依据,必须正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等客观的差异性。如果超过了教师的预料,那么所有的精心设计都会成为无的放矢。所以,教师必须以全面了解真实的学情为起点,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来设计课堂的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在《 常见天气系统 》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梯级的案例,以台风、寒潮为简单案例介入,形成直观感;结合教学时节的天气预报,引入冷暖气团的概念并加以剖析,为教学锋面天气作铺垫,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掌握学情还体现在教师要学会分析哪些知识学生易学易懂,哪些需要点拨和引导,哪些又需要通过鲜活的案例强化学生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情境案例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鲁教版高中《 地理 》教材案例教学策略的思考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纯理论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明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实施案例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 网络建构式
建构主义要求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地理案例开发的相关活动,让学生成为具体教学内容案例的指导者和主动建构者。高中地理知识往往某个知识点是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的,因此网络构建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同一知识内容形成贯通的体系。例如鲁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中关于流域综合开发的章节,主要是针对长江流域的。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有效地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构建长江流域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要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网络构建来设计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不断改进授课的技巧。例如讲黄河水系时,通过自然、人文、区域三个层面的分析,各自通过图片和视频将所举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内容具有冲击力和精炼性,而且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的结构图,在主动意识的驱动下,在知识的迁移中不断加以补充和优化,最终得以构建起高中地理某个知识体系的网络知识结构图。
2. 主动发现式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类别化的过程。[1] 案例教学模式正好切合了认知主义的理论,即教学就是发现,就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学习,最终趋向类别化的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案例、材料,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展示给学生,学生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分组研讨等形式加以自主归纳出相应的问题、原理和规律。
以关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为例,根据古代书籍的记载,通过展示黄土高坡郁郁葱葱的电脑还原图,与今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黄沙飞扬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形成分析该类问题的思维模式,即能够从人为角度和自然角度去分析。对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又可以展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统治者的连年征战、民众的过度采伐等让学生从几个大的角度加以分析。学生在掌握知识、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还可比照教材发现其中表达不够精确、不够到位的内容。
3. 固化情境式
最好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获取真实的感受和体现。但是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还原或者迁移某一个真实事件,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自主地思考形成问题。问题思考是对所学知识的刚性需求,问题解决思路的形成则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具体考量。很多学生通过固化情境式的案例教学,有效地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固化情境模式还可介入小组的讨论、师生的互动、问题解决的评价等操作方式,可以更好地优化这种教学设计的效果。
固化情境式的案例教学还可以有机地结合乡土文化和地理。《 课程标准 》将乡土地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周边的环境,引导他们学以致用,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运用得当,可以进行很好的固化情境设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加深体验。
(作者单位: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江苏 赣榆,222110)
参考文献:
[1]肖川.“建构知识”之意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解读
案例教学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选修课程的高中《 地理 》而言,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着非常显著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很好地实现将地理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通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更侧重运用相关经典案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身特性,有利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新修订的鲁教版高中《 地理 》教材看,教材创新之处在于对人文地理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必修三册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强,人文地理的原理思想和方法能够很好地渗透到三册的具体地理内容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分析以及讨论总结等综合学习活动的掌控,突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很好地体现了《 课程标准 》的要求。
二、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高中地理教师运用好案例教学,离不开《 课程标准 》的“定盘星”,还需要充分、全面地分析地理教材作为“导航仪”,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传感器”,才能更好地做好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1. 准确把握《 课程标准 》
《 课程标准 》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指导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将《 课程标准 》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加以实践运用,对于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影响至关重要。要想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法,很好地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对《 课程标准 》中体现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会受到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感受和把控的影响,这种选择最终体现在影响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端正课程学习态度,乃至影响到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因此,正确解读《 课程标准 》,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向,才能在课堂实施案例教学中准确地传输给学生有关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才能有效地体现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准确地理解教材
教材是实施课堂案例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也就是要具体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施案例教学法,要依据教材蓝本,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扩展实现具体教学内容的传授。高中《 地理 》必修三册内容本身具有层次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好教学案例,需要综合考核各个知识点,做好各方面的有机衔接,从大的方面讲要实现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小的方面讲要有案例体现的知识点和教学因子的显性关联。
案例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在教材再开发和再利用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案例展示学生应该掌握和学习的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是源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是在具体落实《 课程标准 》基础上对教材的驾驭和拓展。
3. 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导者,从这点上讲,学情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学情是高中地理实施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的依据,必须正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等客观的差异性。如果超过了教师的预料,那么所有的精心设计都会成为无的放矢。所以,教师必须以全面了解真实的学情为起点,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来设计课堂的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在《 常见天气系统 》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梯级的案例,以台风、寒潮为简单案例介入,形成直观感;结合教学时节的天气预报,引入冷暖气团的概念并加以剖析,为教学锋面天气作铺垫,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掌握学情还体现在教师要学会分析哪些知识学生易学易懂,哪些需要点拨和引导,哪些又需要通过鲜活的案例强化学生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情境案例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鲁教版高中《 地理 》教材案例教学策略的思考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纯理论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明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实施案例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 网络建构式
建构主义要求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地理案例开发的相关活动,让学生成为具体教学内容案例的指导者和主动建构者。高中地理知识往往某个知识点是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的,因此网络构建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同一知识内容形成贯通的体系。例如鲁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中关于流域综合开发的章节,主要是针对长江流域的。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有效地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构建长江流域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要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网络构建来设计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不断改进授课的技巧。例如讲黄河水系时,通过自然、人文、区域三个层面的分析,各自通过图片和视频将所举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内容具有冲击力和精炼性,而且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的结构图,在主动意识的驱动下,在知识的迁移中不断加以补充和优化,最终得以构建起高中地理某个知识体系的网络知识结构图。
2. 主动发现式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类别化的过程。[1] 案例教学模式正好切合了认知主义的理论,即教学就是发现,就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学习,最终趋向类别化的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案例、材料,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展示给学生,学生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分组研讨等形式加以自主归纳出相应的问题、原理和规律。
以关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为例,根据古代书籍的记载,通过展示黄土高坡郁郁葱葱的电脑还原图,与今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黄沙飞扬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形成分析该类问题的思维模式,即能够从人为角度和自然角度去分析。对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又可以展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统治者的连年征战、民众的过度采伐等让学生从几个大的角度加以分析。学生在掌握知识、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还可比照教材发现其中表达不够精确、不够到位的内容。
3. 固化情境式
最好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获取真实的感受和体现。但是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还原或者迁移某一个真实事件,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自主地思考形成问题。问题思考是对所学知识的刚性需求,问题解决思路的形成则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具体考量。很多学生通过固化情境式的案例教学,有效地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固化情境模式还可介入小组的讨论、师生的互动、问题解决的评价等操作方式,可以更好地优化这种教学设计的效果。
固化情境式的案例教学还可以有机地结合乡土文化和地理。《 课程标准 》将乡土地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周边的环境,引导他们学以致用,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运用得当,可以进行很好的固化情境设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加深体验。
(作者单位: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江苏 赣榆,222110)
参考文献:
[1]肖川.“建构知识”之意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