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案体史书体裁的先河。其作者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黄氏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创始人。他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名重天下,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所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共62卷,师说1卷,约100万字。“明儒”是指明朝的读书人,“学案”的“学”指学术、流派,而“案”则谓考察、按据。全书设立“崇仁、白沙、河东、三原、姚江、粤闽、泰州、甘泉、诸儒、东林、蕺山”等17个学案,每个学案下又罗列其代表者诸人,共录明代学者200多人。每案之前先用一段文字评述案主的学术宗旨,然后是案主传略,最后则是选自案主文集的语录。
《明儒学案》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明代思想史发展的全貌。黄氏本着“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的思想宗旨,全面清理和考察了有明一代之儒学,构成一部系统完整的学术思想史巨著。他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的条理和秩序。“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盈天地皆心也”。(《明儒学案》卷十)。由于该书所荟资料极为丰富,其中又许多已不见他书,遂使本书成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史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
《明儒学案》版本流传甚广。笔者收藏的莫晋刻本,全书62卷,师说1卷,分10册装订,规格为高24.3厘米,宽15.5厘米,刊行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莫晋(1761-1826年),字锡三,号宝斋,浙江会稽人,乾隆进士,官至仓场侍郎,左迁内阁学士。在莫晋刻本之前,该书由于内容宏富卷册浩瀚,最初以抄本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流传。最早将该书付梓的是康熙十五年安阳许酉山,但只刻了数卷。继许氏之后的是甬上万贞一,但也只刻了全书的约三分之一,此刻剩余部分后来由慈溪郑性于乾隆四年续刻完。就在万刻终止的当年,故城贾润、贾朴父子也开始刊刻此书,并于康熙三十二年完成,是为贾本或紫筠斋本。而郑、贾二本在次序、案题、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别,从而形成了《明儒学案》的两个不同版本系统。会稽莫晋认为贾本有失作者原意,于是根据万贞一原刻本并参以家藏抄本,恢复郑本的次序和案题,重加校订,于道光元年竣工,是为莫本。
莫晋刻本是《明儒学案》所有版本中最好的刻本。国学大师胡适于1923年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拟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把《明儒学案》列为必读书,并称“莫晋刻本最佳。”然而这部最佳刻本,自道光元年起至今184年里,或失之于天灾,或失之于战火,现今十分罕见了,几乎成为孤品。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按严格的善本书“三性九条”收录标准,将此书列为善本。《书目》史部载:国家图书馆仅存残本7卷(即1—6卷,师说1卷)。其他公馆私藏未见著录。笔者收藏的这套书除头尾少许虫蛀外,其余相当完整。该书是笔者2000年冬在厦门白鹭洲古玩市场偶然发现购进的。
(责编:王兰芳)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共62卷,师说1卷,约100万字。“明儒”是指明朝的读书人,“学案”的“学”指学术、流派,而“案”则谓考察、按据。全书设立“崇仁、白沙、河东、三原、姚江、粤闽、泰州、甘泉、诸儒、东林、蕺山”等17个学案,每个学案下又罗列其代表者诸人,共录明代学者200多人。每案之前先用一段文字评述案主的学术宗旨,然后是案主传略,最后则是选自案主文集的语录。
《明儒学案》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明代思想史发展的全貌。黄氏本着“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的思想宗旨,全面清理和考察了有明一代之儒学,构成一部系统完整的学术思想史巨著。他反对宋儒“理在气先”之说,认为“理”不是实体,只是“气”的条理和秩序。“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盈天地皆心也”。(《明儒学案》卷十)。由于该书所荟资料极为丰富,其中又许多已不见他书,遂使本书成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史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
《明儒学案》版本流传甚广。笔者收藏的莫晋刻本,全书62卷,师说1卷,分10册装订,规格为高24.3厘米,宽15.5厘米,刊行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莫晋(1761-1826年),字锡三,号宝斋,浙江会稽人,乾隆进士,官至仓场侍郎,左迁内阁学士。在莫晋刻本之前,该书由于内容宏富卷册浩瀚,最初以抄本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流传。最早将该书付梓的是康熙十五年安阳许酉山,但只刻了数卷。继许氏之后的是甬上万贞一,但也只刻了全书的约三分之一,此刻剩余部分后来由慈溪郑性于乾隆四年续刻完。就在万刻终止的当年,故城贾润、贾朴父子也开始刊刻此书,并于康熙三十二年完成,是为贾本或紫筠斋本。而郑、贾二本在次序、案题、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别,从而形成了《明儒学案》的两个不同版本系统。会稽莫晋认为贾本有失作者原意,于是根据万贞一原刻本并参以家藏抄本,恢复郑本的次序和案题,重加校订,于道光元年竣工,是为莫本。
莫晋刻本是《明儒学案》所有版本中最好的刻本。国学大师胡适于1923年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拟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把《明儒学案》列为必读书,并称“莫晋刻本最佳。”然而这部最佳刻本,自道光元年起至今184年里,或失之于天灾,或失之于战火,现今十分罕见了,几乎成为孤品。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按严格的善本书“三性九条”收录标准,将此书列为善本。《书目》史部载:国家图书馆仅存残本7卷(即1—6卷,师说1卷)。其他公馆私藏未见著录。笔者收藏的这套书除头尾少许虫蛀外,其余相当完整。该书是笔者2000年冬在厦门白鹭洲古玩市场偶然发现购进的。
(责编:王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