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党教制片很多年了,但拍摄微电影对于我们来说还属于“尝鲜”。这个“鲜”还真的很有必要去“尝”——近年来党教片的形式不断创新,作为党教制片者,也的确需要掌握微电影这种新体裁,制作出适合基层党员群众新口味的新教材。基于这一考量,我们组织制作了党教微电影《警花路放》,用新颖的电影语言将孙爱民这名“马路天使”的形象展现给观众,并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的一等奖。回顾该片的创作历程,感悟颇多,愿与各地同仁分享为快。
缘起
2013年,淄博市张店交警大队事故处理科的女民警孙爱民因癌症不幸辞世,年仅40岁。消息传来,很多熟识她的人都很悲痛。作为全市唯一一名从事事故现场勘查的女交警,她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大家放弃小家,用奉献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誉。虽然与她从不相识,但我们听到消息后,内心也感到痛惜,同时也萌生了拍摄她的事迹片的想法。
当时只是想想而已,但一直没有机会着手去做。时隔几年之后,良机到来——上级布置任务,要求我们拍摄一部以孙爱民为主人公的视频课件,宣传她的先进事迹。这让我们十分激动,当时就明确了目标:要通过展现一个基层民警在工作、生活中的鲜活故事,反映战斗在一线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者的辛酸苦辣,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顽强拼搏、任劳任怨、甘于付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生动诠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正确价值观,从而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要能为“无米之炊”
拍摄孙爱民,最大的难题就是她已经逝世,无法进行实拍;而她生前留下的视频资料也是寥寥无几。这使我们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用传统的专题片形式来讲述她的故事,可以说很不现实,只有转变思路——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我们决定用微电影的形式来再现孙爱民的故事。
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微电影以其可视性强、灵活度高、传播性好的优势,发展迅速,产生了一大批深受大众欢迎的好作品,取得了一定的宣教效果。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觉得微电影这种体裁正合适。同时我们还有一个考量:微电影继承了电影艺术故事性强、戏剧性强的优点,可以将发生在其他淄博交警身上的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和提炼,有机地融入片子中,来个“烘云托月”,使孙爱民的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总体思路定下来,细节上我们也没有忽视。我们力求以孙爱民这一普通党员为切入点,用小清新的视听语言,呈现广大基层共产党员的奉献情怀和担当精神。这也是党教制片工作的主旨。另外,孙爱民是一名一线交警,通过对她的故事的讲述,还可以表现出淄博公安干警的良好形象,更能向社会公众普及交通安全知识、遵章守法意识,这也是这部片子的“附加价值”。
艰辛拍摄路
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开始投入了紧张而漫长的制片工作。党教片制作向来讲求环環紧扣,每一环都必须“实打实”“硬碰硬”,来不得半点疏忽松懈。
制片的第一步无疑是剧本创作了。我们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剧本的撰写,最终确定了设两条时间线来讲故事:一条为纵向长时间线,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铺展,在时间轴上尽量延长时间跨度,截取典型案件和关键事件描述,设计了多个情感信息;另一条为横向的短时间线,通过小汤圆(孙爱民的女儿)的娓娓朗读,直接展现女儿对妈妈的情感依恋。用两条时间线的层层推进,围绕着交警的工作场景展开故事描述。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是素材的取舍。一线交警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受片长限制,不可能都用在微电影中,只能结合制片主题和人物设置进行取舍:有的进行了合并再造,有的选取了部分细节糅合,但是更多的只能放弃。最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主人公和女儿之间的一段感情戏:女儿因为妈妈没有赶上给她过生日而生妈妈的气,冒雨出门到街上找妈妈。这段戏拍得很成功,但由于是雨中拍摄,画面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经过反复衡量,最后还是切去了。
既然是微电影,那么演员的选择也是头等大事。女主角是片中戏份最多、要求最高的角色。为了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我们请北京的影视传媒公司从专业演员中进行了初选,对推荐的几位女主角进行了“面试”,寻找到外形、气质、风格等方面最为适合的女主角。为了让演员入戏,我们还提前一周安排女主角体验生活,跟随出现场的交警一同办案,学习工作流程、训练警容仪态。小女孩圆圆的演员则是在本地的小学中进行了海选,先后对两所小学的近五百名7到10岁的小女孩进行了比选和面试,并和入围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细致的“选角”为微电影的顺利拍摄和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
拍摄是制片的重头戏。微电影摄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们本着专业事让专业人来做的理念,在现场调度、拍摄录制、后期剪辑和特效调色等方面和影视公司展开了深度合作。在为时8天的集中拍摄过程中,舞美、灯光、化妆等工作人员每天都加班到午夜12点,第二天早晨4点多又开始新一天的录制。在后期编辑过程中,交警领域的专家领导对微电影中涉及到警务执法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执法规定和办案要求的镜头和情节进行了修改。从确定剧本到最后成片,影片修改多达36次,确保了影片的艺术水准和内容合规。
不得不提的是,拍微电影投入确实比较大。为了节约经费,除片中主要演员外,配角和群众演员我们都动员交警和志愿者友情出演;拍摄也使用了效费比高的Red Pro小型数字电影摄影机,采用数字4K高清格式进行拍摄制作;还联系了两家赞助公司加入公益宣传,争取到部分社会资金……这些措施很得当,“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
杀青并不是终点
微电影《警花路放》杀青了,然而工作并没有终止,如何让作品传播出去,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为了做好《警花路放》的宣传推广,我们来了个多措并举。首先是举办首映式。《警花路放》举办了隆重的首映式,淄博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淄博日报》、市广播电台、淄博电视台、《淄博晚报》、《鲁中晨报》有关领导同志均到场出席,社会反响巨大。其次是多渠道营造氛围。淄博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在“淄博党建”微信平台对该片进行了推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张店大队印制了《警花路放》宣传折页5万余份,借助各类宣传活动广泛发放。同时,利用繁华路段的户外LED大屏播放电影MV、剧照等,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最后是各媒体转载播放。山东电视台《民生直通车》、北京电视台《现场说法》栏目推出端午特别节目播放《警花路放》影片;淄博市委组织部将该片作为党员教育推荐节目,组织33万名党员干部学习收看;淄博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在黄金档循环播放了这部电影;《淄博日报》《淄博晚报》《鲁中晨报》等报刊媒体分别刊登影片简介及电影评析,并推荐到“新华网”“鲁中网”“大众网”“齐鲁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转载……真可谓“千军万马齐上阵”。
经过密集宣传,《警花路放》终于大放光彩,在网上一经推出就受到热迎,点击量不断攀升。仅在爱奇艺,《警花路放》点击量就超过10万。这充分说明了《警花路放》是一部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作者范力单位为山东省淄博市委组织部,作者杨丽单位为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张店大队)
缘起
2013年,淄博市张店交警大队事故处理科的女民警孙爱民因癌症不幸辞世,年仅40岁。消息传来,很多熟识她的人都很悲痛。作为全市唯一一名从事事故现场勘查的女交警,她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大家放弃小家,用奉献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誉。虽然与她从不相识,但我们听到消息后,内心也感到痛惜,同时也萌生了拍摄她的事迹片的想法。
当时只是想想而已,但一直没有机会着手去做。时隔几年之后,良机到来——上级布置任务,要求我们拍摄一部以孙爱民为主人公的视频课件,宣传她的先进事迹。这让我们十分激动,当时就明确了目标:要通过展现一个基层民警在工作、生活中的鲜活故事,反映战斗在一线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者的辛酸苦辣,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顽强拼搏、任劳任怨、甘于付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生动诠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正确价值观,从而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要能为“无米之炊”
拍摄孙爱民,最大的难题就是她已经逝世,无法进行实拍;而她生前留下的视频资料也是寥寥无几。这使我们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用传统的专题片形式来讲述她的故事,可以说很不现实,只有转变思路——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我们决定用微电影的形式来再现孙爱民的故事。
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微电影以其可视性强、灵活度高、传播性好的优势,发展迅速,产生了一大批深受大众欢迎的好作品,取得了一定的宣教效果。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觉得微电影这种体裁正合适。同时我们还有一个考量:微电影继承了电影艺术故事性强、戏剧性强的优点,可以将发生在其他淄博交警身上的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和提炼,有机地融入片子中,来个“烘云托月”,使孙爱民的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总体思路定下来,细节上我们也没有忽视。我们力求以孙爱民这一普通党员为切入点,用小清新的视听语言,呈现广大基层共产党员的奉献情怀和担当精神。这也是党教制片工作的主旨。另外,孙爱民是一名一线交警,通过对她的故事的讲述,还可以表现出淄博公安干警的良好形象,更能向社会公众普及交通安全知识、遵章守法意识,这也是这部片子的“附加价值”。
艰辛拍摄路
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开始投入了紧张而漫长的制片工作。党教片制作向来讲求环環紧扣,每一环都必须“实打实”“硬碰硬”,来不得半点疏忽松懈。
制片的第一步无疑是剧本创作了。我们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剧本的撰写,最终确定了设两条时间线来讲故事:一条为纵向长时间线,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铺展,在时间轴上尽量延长时间跨度,截取典型案件和关键事件描述,设计了多个情感信息;另一条为横向的短时间线,通过小汤圆(孙爱民的女儿)的娓娓朗读,直接展现女儿对妈妈的情感依恋。用两条时间线的层层推进,围绕着交警的工作场景展开故事描述。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是素材的取舍。一线交警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受片长限制,不可能都用在微电影中,只能结合制片主题和人物设置进行取舍:有的进行了合并再造,有的选取了部分细节糅合,但是更多的只能放弃。最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主人公和女儿之间的一段感情戏:女儿因为妈妈没有赶上给她过生日而生妈妈的气,冒雨出门到街上找妈妈。这段戏拍得很成功,但由于是雨中拍摄,画面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经过反复衡量,最后还是切去了。
既然是微电影,那么演员的选择也是头等大事。女主角是片中戏份最多、要求最高的角色。为了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我们请北京的影视传媒公司从专业演员中进行了初选,对推荐的几位女主角进行了“面试”,寻找到外形、气质、风格等方面最为适合的女主角。为了让演员入戏,我们还提前一周安排女主角体验生活,跟随出现场的交警一同办案,学习工作流程、训练警容仪态。小女孩圆圆的演员则是在本地的小学中进行了海选,先后对两所小学的近五百名7到10岁的小女孩进行了比选和面试,并和入围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细致的“选角”为微电影的顺利拍摄和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
拍摄是制片的重头戏。微电影摄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们本着专业事让专业人来做的理念,在现场调度、拍摄录制、后期剪辑和特效调色等方面和影视公司展开了深度合作。在为时8天的集中拍摄过程中,舞美、灯光、化妆等工作人员每天都加班到午夜12点,第二天早晨4点多又开始新一天的录制。在后期编辑过程中,交警领域的专家领导对微电影中涉及到警务执法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执法规定和办案要求的镜头和情节进行了修改。从确定剧本到最后成片,影片修改多达36次,确保了影片的艺术水准和内容合规。
不得不提的是,拍微电影投入确实比较大。为了节约经费,除片中主要演员外,配角和群众演员我们都动员交警和志愿者友情出演;拍摄也使用了效费比高的Red Pro小型数字电影摄影机,采用数字4K高清格式进行拍摄制作;还联系了两家赞助公司加入公益宣传,争取到部分社会资金……这些措施很得当,“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
杀青并不是终点
微电影《警花路放》杀青了,然而工作并没有终止,如何让作品传播出去,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为了做好《警花路放》的宣传推广,我们来了个多措并举。首先是举办首映式。《警花路放》举办了隆重的首映式,淄博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淄博日报》、市广播电台、淄博电视台、《淄博晚报》、《鲁中晨报》有关领导同志均到场出席,社会反响巨大。其次是多渠道营造氛围。淄博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在“淄博党建”微信平台对该片进行了推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张店大队印制了《警花路放》宣传折页5万余份,借助各类宣传活动广泛发放。同时,利用繁华路段的户外LED大屏播放电影MV、剧照等,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最后是各媒体转载播放。山东电视台《民生直通车》、北京电视台《现场说法》栏目推出端午特别节目播放《警花路放》影片;淄博市委组织部将该片作为党员教育推荐节目,组织33万名党员干部学习收看;淄博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在黄金档循环播放了这部电影;《淄博日报》《淄博晚报》《鲁中晨报》等报刊媒体分别刊登影片简介及电影评析,并推荐到“新华网”“鲁中网”“大众网”“齐鲁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转载……真可谓“千军万马齐上阵”。
经过密集宣传,《警花路放》终于大放光彩,在网上一经推出就受到热迎,点击量不断攀升。仅在爱奇艺,《警花路放》点击量就超过10万。这充分说明了《警花路放》是一部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作者范力单位为山东省淄博市委组织部,作者杨丽单位为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张店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