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由于教师的错误认识陷入误区。从构建学习小组、设计学习问题和创设合作氛围几方面入手,使之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合作学习;解决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1]目前小组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对于增加学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品质发展都可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又往往使合作学习看似热闹却收效甚微。笔者就合作学习中的两个误区谈一谈解决策略。
1 合作学习走过场
1.1 现象描述。思品课堂上,课桌合并起来,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教师尚未感知课文,就开始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有的老师干脆出示一些教材直接提供答案的问题。出现的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成了点缀课堂的“花瓶”,课改精神的“道具”。
1.2 问题分析:①头脑中形式主义在作怪。有的思品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教学中怎能没有新的东西?无论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研究课一概少不了分组讨论这种模式。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②在观念上过于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在小组讨论,误以为合作学习无所不能。
1.3 解决策略:第一、教师对合作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它有其优势也有局限性。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精心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去尝试合作学习。比如,“学生对于江湖义气与真挚友谊很容易混淆”,而设计这样一组问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哪些行为或现象是江湖义气呢?什么是真挚的友谊呢?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出好的想法,同时,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了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第二、教师要考虑学习任务是否有必要通过合作完成。教师必须为合作学习选准、选精学习内容,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究竟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①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你有过挫折的经历吗?”、“举一个你身边违法犯罪的实例。”、“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和“你怎样看待中学生上网?”等问题。在课堂上一些性格内向、平时不愿回答问题的同学和差生都在积极的发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的舞台,而是学生们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场所。②值得争辩、探讨、质疑的问题。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既敢于坚持真理,也勇于修正错误;在完成任务中,敢于创新。”尤其是在教学中出现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学生意见不统一或有创新意见时实施合作学习,更能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③涉及评判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很多涉及到较多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多种决策途径可供选择或权衡利弊得失的内容,这些内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如 “哪些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说我国还没实现全面小康?”等问题。④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的学生个体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⑤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出问题之后,应让学生去阅读,去潜心思考,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把问题讨论得广阔和深刻,再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2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1 现象描述。教学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要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在学生中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两趟,最多弯下腰做做样子;要么时而看看学生,时而看看手表,无所事事。教师没有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在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有的小组常常开小差,闲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而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
2.2 问题分析。①小组没有合理的搭配,随随便便分组。②学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交流和讨论具有随意性。③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将自己当作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局外人。
2.3 解决策略。第一、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如何在实践中避免走入误区,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创设一种宽容的环境。长期以来,教师“被要求”严格执行教材的结果,学生被要求严格接受教师的结论。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人本精神和平等、民主、尊重的学生观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追求[2]。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一种宽容的教学环境,还学生以真正的思维自由。②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淡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者、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学习合作者的角色,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③要用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法,有其自身的基本理念,如“异质分组”、“角色分配”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和把握的。但合作学习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如“异质分组”,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决定,不能一味地照搬死套。④要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合作学习培养的是创新精神、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交流的合作者。因此,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该讲则讲,该点则点,该评则评,适当点拨更有利于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第二、教师要让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个人的责任。如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角色认知,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技巧的形成。小组角色通常有学习汇报者、学习检查者、信息加工者、对外联络者、小组记录者和发言记时员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角色扮演经常变换。合作学习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组员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因此分配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既要对自己所学的部分全力以赴,又要依靠小组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自己未学部分的学习任务,这种做法保证了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投入,从而保证了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合作学习现在正深刻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一定能在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创造性的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不断推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合作学习;解决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1]目前小组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对于增加学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品质发展都可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又往往使合作学习看似热闹却收效甚微。笔者就合作学习中的两个误区谈一谈解决策略。
1 合作学习走过场
1.1 现象描述。思品课堂上,课桌合并起来,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教师尚未感知课文,就开始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有的老师干脆出示一些教材直接提供答案的问题。出现的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成了点缀课堂的“花瓶”,课改精神的“道具”。
1.2 问题分析:①头脑中形式主义在作怪。有的思品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教学中怎能没有新的东西?无论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研究课一概少不了分组讨论这种模式。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②在观念上过于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在小组讨论,误以为合作学习无所不能。
1.3 解决策略:第一、教师对合作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它有其优势也有局限性。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精心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去尝试合作学习。比如,“学生对于江湖义气与真挚友谊很容易混淆”,而设计这样一组问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哪些行为或现象是江湖义气呢?什么是真挚的友谊呢?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出好的想法,同时,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了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第二、教师要考虑学习任务是否有必要通过合作完成。教师必须为合作学习选准、选精学习内容,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究竟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①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你有过挫折的经历吗?”、“举一个你身边违法犯罪的实例。”、“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和“你怎样看待中学生上网?”等问题。在课堂上一些性格内向、平时不愿回答问题的同学和差生都在积极的发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的舞台,而是学生们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场所。②值得争辩、探讨、质疑的问题。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既敢于坚持真理,也勇于修正错误;在完成任务中,敢于创新。”尤其是在教学中出现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学生意见不统一或有创新意见时实施合作学习,更能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③涉及评判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很多涉及到较多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多种决策途径可供选择或权衡利弊得失的内容,这些内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如 “哪些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说我国还没实现全面小康?”等问题。④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的学生个体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⑤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出问题之后,应让学生去阅读,去潜心思考,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把问题讨论得广阔和深刻,再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2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1 现象描述。教学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要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在学生中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两趟,最多弯下腰做做样子;要么时而看看学生,时而看看手表,无所事事。教师没有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在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有的小组常常开小差,闲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而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
2.2 问题分析。①小组没有合理的搭配,随随便便分组。②学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交流和讨论具有随意性。③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将自己当作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局外人。
2.3 解决策略。第一、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如何在实践中避免走入误区,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创设一种宽容的环境。长期以来,教师“被要求”严格执行教材的结果,学生被要求严格接受教师的结论。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人本精神和平等、民主、尊重的学生观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追求[2]。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一种宽容的教学环境,还学生以真正的思维自由。②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淡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者、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学习合作者的角色,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③要用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法,有其自身的基本理念,如“异质分组”、“角色分配”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和把握的。但合作学习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如“异质分组”,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决定,不能一味地照搬死套。④要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合作学习培养的是创新精神、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交流的合作者。因此,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该讲则讲,该点则点,该评则评,适当点拨更有利于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第二、教师要让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个人的责任。如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角色认知,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技巧的形成。小组角色通常有学习汇报者、学习检查者、信息加工者、对外联络者、小组记录者和发言记时员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角色扮演经常变换。合作学习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组员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因此分配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既要对自己所学的部分全力以赴,又要依靠小组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自己未学部分的学习任务,这种做法保证了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投入,从而保证了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合作学习现在正深刻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一定能在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创造性的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不断推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