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中以人物通讯最为突出。他的人物通讯作品思想内容丰富,写作特色鲜明,值得我们这些新闻后生好好学习和效仿。
一、主题思想深刻,时代特色鲜明。
穆青曾经说过: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用。综观穆青人物通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能在把握社会关注点,把握群众愿望呼声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脉搏,精心选择出具有高度典型性的时代人物。穆青人物通讯中写的虽然都是普普通通、各行各业的人物,但是他笔下的凡人却都闪烁着非凡的光彩,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石油工人王进喜、植树老人潘从正、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阎建章等等。他的人物通讯,打动读者的固然是通讯主人公的感人事迹,但更主要的还是人物身上高尚的品质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如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时代需要树立一个有着硬骨头精神、在困难面前能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前进的好干部形象,他就根据这一时代需要深入基层采访,抓住了县委书记焦裕禄这个典型,为党的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力地鼓舞了人民大众勇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坚强斗志。《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穆青在谈到《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时曾说:“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人民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尖锐斗争,这场斗争决定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迫切需要澄清被林彪、‘四人帮’搞得混乱不堪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团结一致向前进,而吴吉昌和‘老坚决’(《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的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正可以回答这些重大问题,鼓舞人民继续奋勇前进。”
二、材料选取典型,人物形象生动。
一般来说,采访中我们会收集到很多的事实和材料,为了更好地表现通讯的主题,面对这众多的事实和材料,如何选、选哪些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清楚的。穆青同志在写作人物通讯时,非常注意这一点,他选取的那些材料,确实太典型了,典型得甚至可以用“经典”来形容。比如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他这样写道:“在那个特殊年代,迫害吴吉昌的人强令他去瓜园立功赎罪,永远不准他再进棉花地,但他人在瓜园心系棉苗,偷偷在瓜园旁边的棉田里选了两株实验苗。谁想,棉苗正在开花时,又给过路的牲口踩掉了,老汉暗暗叫苦。老伴知道后,埋怨他说:‘你种的是瓜,迷的是花,人家不准你搞,你偏要搞,等将来你的事情水落石出了,再研究不行吗?’满腔悲愤的吴吉昌听了老伴的话,激动地说:‘我相信迟早会有重见青天的那个时候,总理把我找去,问:老吴同志,任务完成得怎样了?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不行,啥也别想挡住俺!’”老两口的这段对话,选取得就非常典型,不仅非常生动地反映了吴吉昌的性格特征,而且深刻体现出吴吉昌在政治动荡的年月里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他那种为了完成周总理的嘱托而表现出的“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如《铁人王进喜》中,为了表现王进喜的“铁人”精神,穆青选取了这样一段材料:“5月1日那天,天刚蒙蒙亮,王进喜在井场上指挥工人放井架‘搬家’,忽然一根几百斤重的钻杆滚下来砸伤了他的腿。王进喜痛得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抢救他,王进喜急了,对人家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放井架,鲜血从他的裤腿和鞋袜里浸了出来。”这段材料只有160多个字,但它却非常典型,当年大庆会战中那个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已经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
三、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人物通讯不是人物简介,更不是人物鉴定,要把英模人物写好、写活,一定要把细节捕捉好,精彩的细节往往能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穆青的人物通讯感人至深,也得力于他对细节的生动描摹。以《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为例,写李月华产后第五天的深夜抢救蒋大娘的外孙一节已经十分感人,然而通讯不以此为满足,还在蒋大娘母女夸李医生之后接上一个细节:“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了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李月华的手说:‘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雪花飘盖新旧脚印的细节,把李月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出来。这一具体而又细致的点睛之笔,让读者感到是那么真实可信;在写除险英雄任羊成的通讯《两张闪光的照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正是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任羊成自告奋勇,下堑除险。当地两位老汉见他们在70多丈高的鹉崖上观察地形,要从那里下堑,大声嚷道:‘这儿上不得啊!那是见阎王的地方,上一个死一个。’任羊成一心扑在工程上,哪里顾得上什么危险,他让同伴们在崖顶砸实钢桩,看好大绳,自己便身系绳索下了悬崖。崖深风大,任羊成在悬崖峭壁间来回飞荡,多少次险些撞在石壁上,他都机智地荡开了。……没想正当他抬头往上望时,一块石头突然落下,正好砸在他的嘴上。一阵钻心的疼痛,几乎使他昏迷过去。他想向崖顶喊号,但觉得满嘴麻木,怎么也张不开,舌头也动弹不得了。用手一摸,原来一排上牙全被砸倒,紧紧压在舌头上。他从腰里抽出钢钎,插进嘴里把牙别了起来,谁知用手一扶,四颗门牙都断在嘴里了。”这段生动感人的细节材料把任羊成这个典型人物的英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读者读到此处,仿佛感到这个人就在身边一样。
四、语言朴实,引用恰当。
言为心声,先进人物的肺腑之言,是其世界观的展现和思想感情的结晶。穆青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穆青是一位从豫东农村走出来的记者,他对人民群众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十分熟悉,很擅长搜集选取和写好他们的个性化语言,很善于拿来为我所用。他的人物通讯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选取和锤炼的,使人读来感到真切、自然、生动、朴实。《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有一段描写造反战士闯进老坚决的苗圃的情景:“老坚决在怒吼:‘树苗犯啥错误了?你们要造反?’”这句话是典型的老坚决式的语言,充满了刚直劲和泥土气。在这一段中,作者吸收了老坚决的语言特色。因而只短短几句,就画出了这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磨难、在改革中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老党员的形象。又如《两张闪光的照片》中有这么一段:“在(新华大厦的)楼上,我指着楼下大街上来往如织的车辆,问他:‘你看这楼有没有你们林县的山高?’他说:‘有。’我说:‘羊成,现在再让你捆着绳子从这里荡下去,你还敢吗?’他看着我,毫不犹豫地说:‘那咋不敢,敢!’那神情,那语气,简直和年轻时一样。”短短几句对话,把红旗渠畔开山放炮不畏生死的农民英雄任羊成的精神状态刻画得真实可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除了精心选取和锤炼语言外,穆青人物通讯作品中还较多地使用了引语,这些引语有的是形象的民谚和顺口溜,有的是群众的原话。不论哪一种,他都把握得刚好够分寸,恰到好处。如《两张闪光的照片》中的“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这句顺口溜,把修建红旗渠的劳动模范任羊成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展示无遗。又如《赶着黄牛奔小康》中的“养上两头牛,吃喝不用愁;养上5头牛,一年一层楼:养上10头牛,票子顺手流。”通俗而生动地反映了周口地区养牛业的蓬勃发展。而在《中原“金三角”纪行》中,为了表现被称为“小康村”的沁阳水南关村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幸福的景象,穆青使用了该村农民编的歌词:“小康村,浑砖(即全砖)墙,明三(间)暗五又朝阳。西式门,玻璃房,马赛克贴在墙面上。卫生间,小澡堂,孩子老婆把福享,‘大哥大’挂在腰带上。”这些顺口溜和民歌词的使用,使文章亲切活泼,趣味无穷。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编校:杨彩霞
一、主题思想深刻,时代特色鲜明。
穆青曾经说过: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用。综观穆青人物通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能在把握社会关注点,把握群众愿望呼声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脉搏,精心选择出具有高度典型性的时代人物。穆青人物通讯中写的虽然都是普普通通、各行各业的人物,但是他笔下的凡人却都闪烁着非凡的光彩,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石油工人王进喜、植树老人潘从正、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阎建章等等。他的人物通讯,打动读者的固然是通讯主人公的感人事迹,但更主要的还是人物身上高尚的品质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如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时代需要树立一个有着硬骨头精神、在困难面前能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前进的好干部形象,他就根据这一时代需要深入基层采访,抓住了县委书记焦裕禄这个典型,为党的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力地鼓舞了人民大众勇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坚强斗志。《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穆青在谈到《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时曾说:“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人民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尖锐斗争,这场斗争决定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迫切需要澄清被林彪、‘四人帮’搞得混乱不堪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团结一致向前进,而吴吉昌和‘老坚决’(《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的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正可以回答这些重大问题,鼓舞人民继续奋勇前进。”
二、材料选取典型,人物形象生动。
一般来说,采访中我们会收集到很多的事实和材料,为了更好地表现通讯的主题,面对这众多的事实和材料,如何选、选哪些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清楚的。穆青同志在写作人物通讯时,非常注意这一点,他选取的那些材料,确实太典型了,典型得甚至可以用“经典”来形容。比如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他这样写道:“在那个特殊年代,迫害吴吉昌的人强令他去瓜园立功赎罪,永远不准他再进棉花地,但他人在瓜园心系棉苗,偷偷在瓜园旁边的棉田里选了两株实验苗。谁想,棉苗正在开花时,又给过路的牲口踩掉了,老汉暗暗叫苦。老伴知道后,埋怨他说:‘你种的是瓜,迷的是花,人家不准你搞,你偏要搞,等将来你的事情水落石出了,再研究不行吗?’满腔悲愤的吴吉昌听了老伴的话,激动地说:‘我相信迟早会有重见青天的那个时候,总理把我找去,问:老吴同志,任务完成得怎样了?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不行,啥也别想挡住俺!’”老两口的这段对话,选取得就非常典型,不仅非常生动地反映了吴吉昌的性格特征,而且深刻体现出吴吉昌在政治动荡的年月里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他那种为了完成周总理的嘱托而表现出的“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如《铁人王进喜》中,为了表现王进喜的“铁人”精神,穆青选取了这样一段材料:“5月1日那天,天刚蒙蒙亮,王进喜在井场上指挥工人放井架‘搬家’,忽然一根几百斤重的钻杆滚下来砸伤了他的腿。王进喜痛得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抢救他,王进喜急了,对人家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放井架,鲜血从他的裤腿和鞋袜里浸了出来。”这段材料只有160多个字,但它却非常典型,当年大庆会战中那个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已经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
三、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人物通讯不是人物简介,更不是人物鉴定,要把英模人物写好、写活,一定要把细节捕捉好,精彩的细节往往能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穆青的人物通讯感人至深,也得力于他对细节的生动描摹。以《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为例,写李月华产后第五天的深夜抢救蒋大娘的外孙一节已经十分感人,然而通讯不以此为满足,还在蒋大娘母女夸李医生之后接上一个细节:“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了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李月华的手说:‘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雪花飘盖新旧脚印的细节,把李月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出来。这一具体而又细致的点睛之笔,让读者感到是那么真实可信;在写除险英雄任羊成的通讯《两张闪光的照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正是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任羊成自告奋勇,下堑除险。当地两位老汉见他们在70多丈高的鹉崖上观察地形,要从那里下堑,大声嚷道:‘这儿上不得啊!那是见阎王的地方,上一个死一个。’任羊成一心扑在工程上,哪里顾得上什么危险,他让同伴们在崖顶砸实钢桩,看好大绳,自己便身系绳索下了悬崖。崖深风大,任羊成在悬崖峭壁间来回飞荡,多少次险些撞在石壁上,他都机智地荡开了。……没想正当他抬头往上望时,一块石头突然落下,正好砸在他的嘴上。一阵钻心的疼痛,几乎使他昏迷过去。他想向崖顶喊号,但觉得满嘴麻木,怎么也张不开,舌头也动弹不得了。用手一摸,原来一排上牙全被砸倒,紧紧压在舌头上。他从腰里抽出钢钎,插进嘴里把牙别了起来,谁知用手一扶,四颗门牙都断在嘴里了。”这段生动感人的细节材料把任羊成这个典型人物的英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读者读到此处,仿佛感到这个人就在身边一样。
四、语言朴实,引用恰当。
言为心声,先进人物的肺腑之言,是其世界观的展现和思想感情的结晶。穆青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穆青是一位从豫东农村走出来的记者,他对人民群众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十分熟悉,很擅长搜集选取和写好他们的个性化语言,很善于拿来为我所用。他的人物通讯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选取和锤炼的,使人读来感到真切、自然、生动、朴实。《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有一段描写造反战士闯进老坚决的苗圃的情景:“老坚决在怒吼:‘树苗犯啥错误了?你们要造反?’”这句话是典型的老坚决式的语言,充满了刚直劲和泥土气。在这一段中,作者吸收了老坚决的语言特色。因而只短短几句,就画出了这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磨难、在改革中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老党员的形象。又如《两张闪光的照片》中有这么一段:“在(新华大厦的)楼上,我指着楼下大街上来往如织的车辆,问他:‘你看这楼有没有你们林县的山高?’他说:‘有。’我说:‘羊成,现在再让你捆着绳子从这里荡下去,你还敢吗?’他看着我,毫不犹豫地说:‘那咋不敢,敢!’那神情,那语气,简直和年轻时一样。”短短几句对话,把红旗渠畔开山放炮不畏生死的农民英雄任羊成的精神状态刻画得真实可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除了精心选取和锤炼语言外,穆青人物通讯作品中还较多地使用了引语,这些引语有的是形象的民谚和顺口溜,有的是群众的原话。不论哪一种,他都把握得刚好够分寸,恰到好处。如《两张闪光的照片》中的“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这句顺口溜,把修建红旗渠的劳动模范任羊成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展示无遗。又如《赶着黄牛奔小康》中的“养上两头牛,吃喝不用愁;养上5头牛,一年一层楼:养上10头牛,票子顺手流。”通俗而生动地反映了周口地区养牛业的蓬勃发展。而在《中原“金三角”纪行》中,为了表现被称为“小康村”的沁阳水南关村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幸福的景象,穆青使用了该村农民编的歌词:“小康村,浑砖(即全砖)墙,明三(间)暗五又朝阳。西式门,玻璃房,马赛克贴在墙面上。卫生间,小澡堂,孩子老婆把福享,‘大哥大’挂在腰带上。”这些顺口溜和民歌词的使用,使文章亲切活泼,趣味无穷。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