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治通鉴》讲座
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六)
张国刚
曹操(155—220)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就比较正面了。至少在唐玄宗时代,李隆基少年时“以阿瞒自许”。不是正面形象,谁会以他自许呢?
一、曹操的心结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最大的心结是家庭出身问题。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父亲究竟本姓什么?最权威的史料《三国志》只是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吴人作的《曹瞒传》说“嵩,夏侯氏之子”a。在重视名士和家世的东汉末年,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曹操无疑会有些包袱。
在东汉末年的宦官贵戚中,曹腾为人总体上是比较收敛的,曹嵩为人也很谦卑低调,虽说花钱买了一个太尉,但在官场的人缘一直不错。曹操青少年的生存环境就是这样:一方面衣食无忧,家境物质条件优渥,另一方面曹操精神上有些自卑。桓灵时代,士人名士与宦官简直势同水火,两次党锢之祸,加剧了二者的矛盾。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曹操,不能不产生影响。作为宦官养子之后,曹操心中不会没有阴影。官渡之战中,陈琳替袁绍写的讨伐檄文,是这么骂他的:“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孽民;乞匄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a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臭名彰著的中常侍之一,与左悺、徐璜这些妖孽,贪得无厌,兴风作浪,伤害百姓。父亲曹嵩,不过是一个要饭的孩子,被曹腾收养,贪渎财货,买得官位。曹操本人盗窃权位,擅作威福。这样的话,从曹操曾经的亲密朋友袁绍嘴里说出来,至少说明了正牌名士心里的看法。只是在翻脸之前,袁绍他们心里不说而已。
曹操是个很要强的人,诗文一流,文韬武略,这源自其天赋,更依靠他的努力,因为他的父祖都不是文化人。从曹操的交游圈看,他始终注意结交名士。最亲密的朋友中,袁绍就是大名士,张邈也是顶级名士圈里的“八厨”之一,何颙与名士郭泰、贾彪交好,为李膺、陈蕃器重。显然,他最在乎的就是要与这些名士套近乎。桥玄是大名士,很欣赏曹操的睿智,对他说:“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许子将,名许劭(150—195),以善于品评人物知名,曹操于是去拜访许劭,“子将纳焉,由是知名”b。其实,许劭只是比曹操年长5岁而已。
曹操对名士一直很仰慕。大学者、大名士蔡邕(133—192)绝对是他的长辈,曹操常向他请教书法和文学。公元207年,曹操将其女蔡琰(蔡文姬)从匈奴赎回。这时候,蔡文姬在匈奴已经生活了12年,还留下了两个儿子。曹操的这份情怀,显然是来自与名士蔡邕交往的记忆。175年,蔡邕为“熹平石经”书丹之时,曹操只是二十出头的青年,对名动京城的蔡邕,一定是十分神往的。
可是,曹操是做不了名士的。晚年的曹操曾谈到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世人之所凡愚,欲好作政教以立名誉。”c真正的名士行为,是拒绝入仕,千呼万唤始出山的。比如袁绍,为父母守孝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与诸黄门(宦官)议论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a叔父袁隗敦促,袁绍才应召入何进大将军府任职。
曹操第一次出来做官,为洛阳北部尉。在任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棒杀违犯宵禁令的宦官蹇硕的叔父。他还曾跑到大宦官张让家里,有过暗杀张让的举动,被对方发觉,幸而脱险。曹操还曾上书朝廷,指斥宦官,为被宦官杀害的陈蕃、窦武鸣冤叫屈,说他们正直而被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言辞剀切。所有这些行为,完全是名士做派,意在表示他与宦官划清界限。
黄巾起义的时候,曹操年届而立,因讨伐有功,任为济南相。这是一个相当于二千石的位置。曹操对于治下的十几个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弊政,废罢淫祀,绳治贪渎。朝廷征调他出任东郡太守,从级别上说,是相当的职位,但是,曹操感觉到了背后的凶险。其时“权臣专朝,贵戚横恣”,他发现,靠模仿名士的做派,靠治理政绩的辉煌,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恐怕连命都会丢掉:“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实质是辞职不干了。“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既然按常理出牌不行,曹操于是辞去地方实职,以虚名的“议郎”,托病归乡里,边读书习武(弋猎于古人为习武),边思考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曹操年轻的时候就以睿智知名,“少机警,有权数”,他不仅取得了历史公认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钻研武学,身手了得,“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所博览的群书中,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a。什么叫《接要》呢?我想,曹操不仅是摘抄要点,而且有连缀诸家、自出机杼接着讲述的内容吧。这在汉末乱世,就派上了用场。桥玄欣赏曹操的,也就是这一点。
许劭不愧为知人,他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时势造英雄。汉末的乱世,给了曹操不按常理出牌的机会。
二、曹操的智慧
曹操的机敏睿智,首先表现在大事上不糊涂。灵帝末年,冀州刺史王芬与曹操好友许攸、陶丘洪(与孔融、边让齐名的名士)等,谋废皇帝,立合肥侯(具体人物不详),身为议郎的曹操反对。说这种危险的事情,“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可是,你们有伊、霍当年的条件吗?他们当年成功,不仅仅是“怀至忠之诚”,而且“据宰辅之势,因秉政之重,同众人之欲,故能计从事立”。你们呢?“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b结果证明曹操是对的。
灵帝死后,袁绍劝大将军何进尽诛宦官,甚至要召外军进京,以胁迫何太后同意。曹操当即指出:“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c曹操主张用司法手段绳治宦官,而不必假手外军进京。事实证明,曹操又是对的。曹操能审时度势,与此可见一斑。 关东军讨伐董卓,袁绍为盟主,曹操对战争态势的分析,无疑是很专业的,袁绍不听。董卓劫持献帝西逃,真正拿出自己的血本,真刀真枪与董卓拼命的,只有曹操和孙坚。曹操的勇于勤王,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后来汉献帝身边的董昭等人,首先联络曹操迎护救驾,这应该是一个原因。此前,袁绍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a,刘虞本人不敢,曹操也坚决反对。显然,在这一系列问题上,曹操的判断力都惊人的准确。
曹操命运的第一次大转折,是公元192年,曹操出任兖州刺史。兖州刺史刘岱战死于黄巾余部,州政无主,陈宫、鲍信、张邈都看好其时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东郡太守这个职位虽然是袁绍表授,这块地盘却是曹操击败黑山军而占有的。在兖州任上,曹操打败青州黄巾余部,“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b。这可是30万军队啊!此后,让这些军人的家属(他们本来是农民)屯田种地,曹操获得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收益。从此,曹操才有了自己打天下的资本。
这个时候,曹操才38岁,未届不惑的曹操一举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地盘,有队伍,有人物(荀彧等谋士),大约有些飘飘然。曹操想接父亲曹嵩前来兖州团聚,没想到,路上,曹嵩被人杀害。凶手的背后,居然有徐州牧陶谦的影子。
曹操怒火中烧:一是杀父之仇必报,二是吞掉陶谦势力是曹操的下一个目标。于是,为父报仇的正当性和吞并徐州的利益驱动,使曹操大张旗鼓地兴师问罪。手握30万青州兵的曹操,在利益和仇恨的双重作用下,直扑徐州,不惜烧杀劫掠,鸡犬不留。就是这个时候,后院起火,兖州背叛了曹操。这是在194年,挑起这次事变的是陈宫。陈宫、张邈等迎吕布为兖州牧,抄了曹操的后路。
为什么陈宫要背叛曹操?因为曹操杀了名士、前九江太守边让及其一家。边让奚落和批评了曹操,曹操就杀害了人家。凭什么?因为曹操骄傲了,因为曹操不能忍受被名士奚落鄙视,青年时代的阴影,挥之不去。
曹操最终还是击败了吕布,重夺兖州。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曹操成熟了许多。一年后他迎驾汉献帝,建都许下,其发展渐入佳境。
唐人赵蕤总结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时说:“昔汉氏不纲,网漏凶狡。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于关西,吕布、陈宫窃命于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六七年间,夷灭者十八九。”a
三、曹操的成败
真正考验曹操的重要战争有两次:一次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一次是八年后的赤壁之战。前一仗,曹操作为弱者,战胜了强者袁绍;后一仗,曹操是强者,却败给了弱小的一方—— 孙、刘联兵。官渡之战,我们上一期已经讨论了,这里谈谈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带着胜利者的骄傲,首先接受了刘琮的投降,拿下了荆州,接着问鼎扬州的孙氏政权。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分荆州作战阶段和赤壁作战阶段。前一阶段,曹操大胜;后一阶段,曹操大败。
在荆州作战阶段,曹操表现了一个伟大军事家的战术能力。首先,他出兵宛、叶做战略佯攻,七月,亲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荆州,八月,刘表死,办丧过程中,曹军取道新野,向襄阳进发,大军未到,刘琮就不战而降。这时候刘备屯樊城,包括孙吴方面,还根本不知道荆州已经丢失。曹操前锋到了宛城,刘备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于是,仓促南逃,“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刘备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曹操为了防止刘备利用江陵军用物资而构成抵抗阵线,当机立断,放弃辎重,轻兵进击,占据了江陵,并以轻骑一日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击刘备于长坂坡,一举击溃刘备。b曹操百日之内,几乎占有了荆州全境。这似乎是曹操打得最轻松的一仗。
接下来,曹操就有些飘飘然了。
简短地说,曹操在赤壁作战阶段,犯了三大错误。首先,曹操漠视了刘备的存在。曹操写信给孙权,要“会猎于吴”。对于刘备纠集荆州残部的能力重视不够。a其次,曹操采取沿江下寨、直进平推的战术,没有别部策应,也没有佯动配合,给了孙刘联合进攻的机会。再次,曹操在荆州的统治尚不巩固,而孙权在江东的政权已历三世,士民归附;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深得民心,“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b,曹操客军远斗,不习水战,都是不利因素。
为什么久经沙场的老将,会犯这样一些低级错误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骄傲轻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致。曹操企图用声威来震慑孙吴君臣,没有想到在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孙权集团有着顽强的抵抗意志与实力。至于黄盖诈降,曹操上当,更突显了曹军因虚骄而轻信的一面。“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c黄盖扬帆诈降,曹操官兵都走出营外观看,指着前来的船只说,你看这是东吴人来投降啦。史家这淡淡的一笔,把曹军的轻佻,表露无遗。
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六)
张国刚
曹操(155—220)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就比较正面了。至少在唐玄宗时代,李隆基少年时“以阿瞒自许”。不是正面形象,谁会以他自许呢?
一、曹操的心结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最大的心结是家庭出身问题。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父亲究竟本姓什么?最权威的史料《三国志》只是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吴人作的《曹瞒传》说“嵩,夏侯氏之子”a。在重视名士和家世的东汉末年,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曹操无疑会有些包袱。
在东汉末年的宦官贵戚中,曹腾为人总体上是比较收敛的,曹嵩为人也很谦卑低调,虽说花钱买了一个太尉,但在官场的人缘一直不错。曹操青少年的生存环境就是这样:一方面衣食无忧,家境物质条件优渥,另一方面曹操精神上有些自卑。桓灵时代,士人名士与宦官简直势同水火,两次党锢之祸,加剧了二者的矛盾。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曹操,不能不产生影响。作为宦官养子之后,曹操心中不会没有阴影。官渡之战中,陈琳替袁绍写的讨伐檄文,是这么骂他的:“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孽民;乞匄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a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臭名彰著的中常侍之一,与左悺、徐璜这些妖孽,贪得无厌,兴风作浪,伤害百姓。父亲曹嵩,不过是一个要饭的孩子,被曹腾收养,贪渎财货,买得官位。曹操本人盗窃权位,擅作威福。这样的话,从曹操曾经的亲密朋友袁绍嘴里说出来,至少说明了正牌名士心里的看法。只是在翻脸之前,袁绍他们心里不说而已。
曹操是个很要强的人,诗文一流,文韬武略,这源自其天赋,更依靠他的努力,因为他的父祖都不是文化人。从曹操的交游圈看,他始终注意结交名士。最亲密的朋友中,袁绍就是大名士,张邈也是顶级名士圈里的“八厨”之一,何颙与名士郭泰、贾彪交好,为李膺、陈蕃器重。显然,他最在乎的就是要与这些名士套近乎。桥玄是大名士,很欣赏曹操的睿智,对他说:“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许子将,名许劭(150—195),以善于品评人物知名,曹操于是去拜访许劭,“子将纳焉,由是知名”b。其实,许劭只是比曹操年长5岁而已。
曹操对名士一直很仰慕。大学者、大名士蔡邕(133—192)绝对是他的长辈,曹操常向他请教书法和文学。公元207年,曹操将其女蔡琰(蔡文姬)从匈奴赎回。这时候,蔡文姬在匈奴已经生活了12年,还留下了两个儿子。曹操的这份情怀,显然是来自与名士蔡邕交往的记忆。175年,蔡邕为“熹平石经”书丹之时,曹操只是二十出头的青年,对名动京城的蔡邕,一定是十分神往的。
可是,曹操是做不了名士的。晚年的曹操曾谈到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世人之所凡愚,欲好作政教以立名誉。”c真正的名士行为,是拒绝入仕,千呼万唤始出山的。比如袁绍,为父母守孝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伍德瑜(伍琼)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与诸黄门(宦官)议论说:“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a叔父袁隗敦促,袁绍才应召入何进大将军府任职。
曹操第一次出来做官,为洛阳北部尉。在任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棒杀违犯宵禁令的宦官蹇硕的叔父。他还曾跑到大宦官张让家里,有过暗杀张让的举动,被对方发觉,幸而脱险。曹操还曾上书朝廷,指斥宦官,为被宦官杀害的陈蕃、窦武鸣冤叫屈,说他们正直而被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言辞剀切。所有这些行为,完全是名士做派,意在表示他与宦官划清界限。
黄巾起义的时候,曹操年届而立,因讨伐有功,任为济南相。这是一个相当于二千石的位置。曹操对于治下的十几个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弊政,废罢淫祀,绳治贪渎。朝廷征调他出任东郡太守,从级别上说,是相当的职位,但是,曹操感觉到了背后的凶险。其时“权臣专朝,贵戚横恣”,他发现,靠模仿名士的做派,靠治理政绩的辉煌,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恐怕连命都会丢掉:“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实质是辞职不干了。“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既然按常理出牌不行,曹操于是辞去地方实职,以虚名的“议郎”,托病归乡里,边读书习武(弋猎于古人为习武),边思考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曹操年轻的时候就以睿智知名,“少机警,有权数”,他不仅取得了历史公认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钻研武学,身手了得,“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所博览的群书中,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a。什么叫《接要》呢?我想,曹操不仅是摘抄要点,而且有连缀诸家、自出机杼接着讲述的内容吧。这在汉末乱世,就派上了用场。桥玄欣赏曹操的,也就是这一点。
许劭不愧为知人,他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时势造英雄。汉末的乱世,给了曹操不按常理出牌的机会。
二、曹操的智慧
曹操的机敏睿智,首先表现在大事上不糊涂。灵帝末年,冀州刺史王芬与曹操好友许攸、陶丘洪(与孔融、边让齐名的名士)等,谋废皇帝,立合肥侯(具体人物不详),身为议郎的曹操反对。说这种危险的事情,“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可是,你们有伊、霍当年的条件吗?他们当年成功,不仅仅是“怀至忠之诚”,而且“据宰辅之势,因秉政之重,同众人之欲,故能计从事立”。你们呢?“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b结果证明曹操是对的。
灵帝死后,袁绍劝大将军何进尽诛宦官,甚至要召外军进京,以胁迫何太后同意。曹操当即指出:“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c曹操主张用司法手段绳治宦官,而不必假手外军进京。事实证明,曹操又是对的。曹操能审时度势,与此可见一斑。 关东军讨伐董卓,袁绍为盟主,曹操对战争态势的分析,无疑是很专业的,袁绍不听。董卓劫持献帝西逃,真正拿出自己的血本,真刀真枪与董卓拼命的,只有曹操和孙坚。曹操的勇于勤王,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后来汉献帝身边的董昭等人,首先联络曹操迎护救驾,这应该是一个原因。此前,袁绍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a,刘虞本人不敢,曹操也坚决反对。显然,在这一系列问题上,曹操的判断力都惊人的准确。
曹操命运的第一次大转折,是公元192年,曹操出任兖州刺史。兖州刺史刘岱战死于黄巾余部,州政无主,陈宫、鲍信、张邈都看好其时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东郡太守这个职位虽然是袁绍表授,这块地盘却是曹操击败黑山军而占有的。在兖州任上,曹操打败青州黄巾余部,“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b。这可是30万军队啊!此后,让这些军人的家属(他们本来是农民)屯田种地,曹操获得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收益。从此,曹操才有了自己打天下的资本。
这个时候,曹操才38岁,未届不惑的曹操一举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地盘,有队伍,有人物(荀彧等谋士),大约有些飘飘然。曹操想接父亲曹嵩前来兖州团聚,没想到,路上,曹嵩被人杀害。凶手的背后,居然有徐州牧陶谦的影子。
曹操怒火中烧:一是杀父之仇必报,二是吞掉陶谦势力是曹操的下一个目标。于是,为父报仇的正当性和吞并徐州的利益驱动,使曹操大张旗鼓地兴师问罪。手握30万青州兵的曹操,在利益和仇恨的双重作用下,直扑徐州,不惜烧杀劫掠,鸡犬不留。就是这个时候,后院起火,兖州背叛了曹操。这是在194年,挑起这次事变的是陈宫。陈宫、张邈等迎吕布为兖州牧,抄了曹操的后路。
为什么陈宫要背叛曹操?因为曹操杀了名士、前九江太守边让及其一家。边让奚落和批评了曹操,曹操就杀害了人家。凭什么?因为曹操骄傲了,因为曹操不能忍受被名士奚落鄙视,青年时代的阴影,挥之不去。
曹操最终还是击败了吕布,重夺兖州。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曹操成熟了许多。一年后他迎驾汉献帝,建都许下,其发展渐入佳境。
唐人赵蕤总结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时说:“昔汉氏不纲,网漏凶狡。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于关西,吕布、陈宫窃命于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六七年间,夷灭者十八九。”a
三、曹操的成败
真正考验曹操的重要战争有两次:一次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一次是八年后的赤壁之战。前一仗,曹操作为弱者,战胜了强者袁绍;后一仗,曹操是强者,却败给了弱小的一方—— 孙、刘联兵。官渡之战,我们上一期已经讨论了,这里谈谈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带着胜利者的骄傲,首先接受了刘琮的投降,拿下了荆州,接着问鼎扬州的孙氏政权。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分荆州作战阶段和赤壁作战阶段。前一阶段,曹操大胜;后一阶段,曹操大败。
在荆州作战阶段,曹操表现了一个伟大军事家的战术能力。首先,他出兵宛、叶做战略佯攻,七月,亲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荆州,八月,刘表死,办丧过程中,曹军取道新野,向襄阳进发,大军未到,刘琮就不战而降。这时候刘备屯樊城,包括孙吴方面,还根本不知道荆州已经丢失。曹操前锋到了宛城,刘备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于是,仓促南逃,“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刘备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曹操为了防止刘备利用江陵军用物资而构成抵抗阵线,当机立断,放弃辎重,轻兵进击,占据了江陵,并以轻骑一日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击刘备于长坂坡,一举击溃刘备。b曹操百日之内,几乎占有了荆州全境。这似乎是曹操打得最轻松的一仗。
接下来,曹操就有些飘飘然了。
简短地说,曹操在赤壁作战阶段,犯了三大错误。首先,曹操漠视了刘备的存在。曹操写信给孙权,要“会猎于吴”。对于刘备纠集荆州残部的能力重视不够。a其次,曹操采取沿江下寨、直进平推的战术,没有别部策应,也没有佯动配合,给了孙刘联合进攻的机会。再次,曹操在荆州的统治尚不巩固,而孙权在江东的政权已历三世,士民归附;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深得民心,“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b,曹操客军远斗,不习水战,都是不利因素。
为什么久经沙场的老将,会犯这样一些低级错误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骄傲轻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致。曹操企图用声威来震慑孙吴君臣,没有想到在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孙权集团有着顽强的抵抗意志与实力。至于黄盖诈降,曹操上当,更突显了曹军因虚骄而轻信的一面。“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c黄盖扬帆诈降,曹操官兵都走出营外观看,指着前来的船只说,你看这是东吴人来投降啦。史家这淡淡的一笔,把曹军的轻佻,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