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苦——令他如梦初醒
他,亲切随和,秀外慧中;淡然直爽,稳健淳朴。为人德才兼备声名极佳,还工于诗赋精于书画。原打算退休后,以闲云野鹤或挥毫泼墨来打发余生。可市委书记却非要他担任慈善总会会长,还希望他在这方面搞出点名堂。碍于情面,他答应了。
如果说他步入慈善这一行的初衷,只是碍于情面。那么,一次走访则彻底改变了他的初衷,使他全身心地进行“补偿、还愿”,投入到一种近似痴狂的“追梦”行动。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他到西杨乡周屯村调查了6户贫困人家。在现场,他不停地揉搓自己的眼睛:建国60年了,怎么还有这么困难的人家!他问当地负责人:“像这样的困难户全乡还有多少?”“起码能有几十户吧。”他惊呆了,接着便陷入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作为土生土长的干部,在官场上干了40年、担任市级领导职务20多年,自以为对全市了如指掌,可这种贫困人家他却从来没见过!他扪心自问:40年来,到底为老百姓干了多少实事?到底亏欠老百姓多少?
正是那次走访,使他萌生一个想法:“还账”——弥补40年来对百姓的亏欠。于是,他开始用他的心血来书写 “夕阳红”,用他的智慧来演绎“晚霞情”,使出浑身解数来追求 “慈善梦”。这一梦,就是7年,而且至今仍在持续……
他,就是瓦房店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现慈善总会会长——阎世忠。
破冰——逼他另辟蹊径
他刚接手的时候,慈善会还挂靠在民政局。每年只能募集几十万元。相对于巨大的救助需求,这点钱无异是杯水车薪。如何破解难题并顺利开局,对他确实是一个新的考量。他深知:在当前情势下,单靠拉几个熟人、募集点善款不仅难成气候,而且难以持续。必须设法唤醒多数人的朦胧意识,培育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才能垒砌慈善的高山厚土。
他在人力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配备了专职宣传干部,办起了《瓦房店慈善报》、《瓦房店慈善信息》和瓦房店慈善网站,不遗余力地宣传慈善理念、发布救助公告。与新闻媒体密切合作,及时报道本地发生的慈善新闻和爱心人物。
同时,经过认真思考他想到了借助优秀文化的张力和渗透力与慈善相结合的一条独特思路:文化搭台,慈善唱戏。
2008年5月,他联络境内外知名书法家、美术家和书画爱好者,举办瓦房店历史上的首次慈善楹联书法展,上百人携作品参展,上千人欣赏参观。翌年,又连续举办大型慈善书画摄影作品展和“朝阳助学”书画摄影作品展卖会,募集了上百万元善款,解决了当时的助学之急。他还在慈善总会建立了1处画室,作为爱心书画家们的活动基地。每逢新年和春节,就邀请境内的书法爱好者书写楹联、条幅,赠送给爱心人士或捐款大户。
为了进一步扩大慈善对大众的影响,2009年8月,他牵头举办了“祖国不会忘记·庆祝建国60周年拥军优属大型慈善义演晚会”,募集善款600万元。事后,他又把晚会实况刻录成5000本光碟,分发给机关、学校、乡村和企业。2010年,他组织了历时5个月的慈善理念演讲比赛。全市32个乡镇街道和33个市直单位参加角逐,观看决赛的有1200多人。所涉及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看者达数千人之多。赛后,制作5000本光碟,分发到城乡和全国各地。接着,将演讲稿中的优秀作品编辑成《春的呼唤》一书出版发行。2012年,组织创作出慈善歌曲《你的目光我最懂》,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演唱,又制作5000本光碟,分发给城乡群众传、唱。当年,这首歌分别获得辽宁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连市第十二届文艺“金苹果”十件有影响的作品奖等殊荣。2013年,他主持编辑了反映瓦房店慈善事业6年发展历程的综合性图书《春的步履》和22位慈善家风采的画册。
此外,他本人还亲力亲为,多次演绎“笔墨传情”。在全国冶金轴承大王、慈善捐款大户周喜玉70岁生日之际,他用一个多月的业余时间,画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周喜玉肖像作为生日贺礼,以感谢他对慈善事业的支持。慈爱老人张素珍过80大寿,他又将亲手绘制而成的6尺画幅“麻姑献寿”献上。老人欣喜之余,又让儿子捐出120万元,为家乡修桥铺路。
七年来,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瓦房店市慈善总会每年接受的捐赠额,也由从民政局剥离初期的几百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3650万元,其中现金就达2974万元。七年中,累计募捐1.59亿元,救助支付1.3亿元,累计救助20万人次。
舆情——“助他”敞开门户
2011年,“郭美美事件”的各种报道对慈善机构普遍造成消极影响。在瓦房店,也出现了“现在慈善也学坏了,募集的钱都让他们给贪了”等主观臆造的言论。
其实,早在2010年,以阎世忠为掌门的瓦房店市慈善总会就实行了募捐款物和救助项目公开操作:每一笔善款都设立专门账户,每一次救助都邀请捐赠者参加,每一笔支出都要向社会公示。此刻,他敏锐的感觉到,此次负面消息的出现如不认真应对,将会断送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当务之急是筑牢慈善堤防,进一步搞好“阳光透明操作”。经过反复思量,他很快推出了“五张告知单”操作办法:每接受一笔捐款,都要向捐赠者发出《接受慈善捐赠告知单》,载明捐款数量、账户编号和善款用途;每实施一次救助,都要向受助者发出《慈善救助通知单》,告知其善款来源、捐赠者姓名及联系方式;每使用一笔善款,都要向捐赠者发出《善款使用告知单》,告知所捐善款的救助对象、支付数量;每扶持一名贫困学生,都要单独发出《慈善助学通知单》,启发他们要懂得感恩、立志报国;每到年末,都要向所有捐赠者发出《当年使用慈善捐款情况报告单》,报告所捐善款、所建基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这小小的“五张告知单”实施以后,他和他的慈善会在与负面新闻的博弈中,迅速提升了公信力。
但是,在公开操作过程中,又派生出两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一是有的捐赠者不愿意在新闻媒体公开自己的捐赠行为,二是有些受助者要求保护他们的隐私。
如何既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又尊重捐赠者和受助者的意愿?经过反复思量,他又于2013年主持建立了“瓦房店慈善功德馆”,并与当年9月向公众开放。功德馆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功德墙,张挂着22块功德榜,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示22位捐赠百万元以上的爱心人士。二是功德板,展示捐款10万元以上的86位爱心人士。三是触摸屏,存储了自2004年建会以来所有的捐赠者姓名和捐赠明细。通过触摸,可以查阅每一位捐赠者的每一笔捐赠记录和善款使用情况。这三部分内容,每年更新一次。其中每次上功德墙的名单在20位上下;累计捐赠10万元(包括10万元)以上者,都添加到功德板上;凡是新发生的捐赠,哪怕是一分钱,都要输进触摸显示屏。谁都可以来查询相关资料。
“五张告知单”和“功德馆”,使瓦房店慈善总会的门窗完全敞开了,阎世忠和他的团队,在逆风行进中,以每年20%的增长率,年年刷新捐赠记录。3年中,共建起了145支慈善基金,协议金额2.3亿元。
治穷——促他 “造血扶正”
多年来,他在与困难人群的接触中明显感觉到,单纯向弱势群体输血,并非治本之策。他将贫困人群大体上分为 三 类:一是疾病缠身,无力自救;二是鳏寡孤残,无依无靠;三是眼下困难,尚有余力,加以扶持,可以脱贫。而这“有希望”的群体,至少占困难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在他们身上成功造血,全市将有数千人靠自立自强重返富路。这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久之计。
他,亲切随和,秀外慧中;淡然直爽,稳健淳朴。为人德才兼备声名极佳,还工于诗赋精于书画。原打算退休后,以闲云野鹤或挥毫泼墨来打发余生。可市委书记却非要他担任慈善总会会长,还希望他在这方面搞出点名堂。碍于情面,他答应了。
如果说他步入慈善这一行的初衷,只是碍于情面。那么,一次走访则彻底改变了他的初衷,使他全身心地进行“补偿、还愿”,投入到一种近似痴狂的“追梦”行动。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他到西杨乡周屯村调查了6户贫困人家。在现场,他不停地揉搓自己的眼睛:建国60年了,怎么还有这么困难的人家!他问当地负责人:“像这样的困难户全乡还有多少?”“起码能有几十户吧。”他惊呆了,接着便陷入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作为土生土长的干部,在官场上干了40年、担任市级领导职务20多年,自以为对全市了如指掌,可这种贫困人家他却从来没见过!他扪心自问:40年来,到底为老百姓干了多少实事?到底亏欠老百姓多少?
正是那次走访,使他萌生一个想法:“还账”——弥补40年来对百姓的亏欠。于是,他开始用他的心血来书写 “夕阳红”,用他的智慧来演绎“晚霞情”,使出浑身解数来追求 “慈善梦”。这一梦,就是7年,而且至今仍在持续……
他,就是瓦房店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现慈善总会会长——阎世忠。
破冰——逼他另辟蹊径
他刚接手的时候,慈善会还挂靠在民政局。每年只能募集几十万元。相对于巨大的救助需求,这点钱无异是杯水车薪。如何破解难题并顺利开局,对他确实是一个新的考量。他深知:在当前情势下,单靠拉几个熟人、募集点善款不仅难成气候,而且难以持续。必须设法唤醒多数人的朦胧意识,培育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才能垒砌慈善的高山厚土。
他在人力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配备了专职宣传干部,办起了《瓦房店慈善报》、《瓦房店慈善信息》和瓦房店慈善网站,不遗余力地宣传慈善理念、发布救助公告。与新闻媒体密切合作,及时报道本地发生的慈善新闻和爱心人物。
同时,经过认真思考他想到了借助优秀文化的张力和渗透力与慈善相结合的一条独特思路:文化搭台,慈善唱戏。
2008年5月,他联络境内外知名书法家、美术家和书画爱好者,举办瓦房店历史上的首次慈善楹联书法展,上百人携作品参展,上千人欣赏参观。翌年,又连续举办大型慈善书画摄影作品展和“朝阳助学”书画摄影作品展卖会,募集了上百万元善款,解决了当时的助学之急。他还在慈善总会建立了1处画室,作为爱心书画家们的活动基地。每逢新年和春节,就邀请境内的书法爱好者书写楹联、条幅,赠送给爱心人士或捐款大户。
为了进一步扩大慈善对大众的影响,2009年8月,他牵头举办了“祖国不会忘记·庆祝建国60周年拥军优属大型慈善义演晚会”,募集善款600万元。事后,他又把晚会实况刻录成5000本光碟,分发给机关、学校、乡村和企业。2010年,他组织了历时5个月的慈善理念演讲比赛。全市32个乡镇街道和33个市直单位参加角逐,观看决赛的有1200多人。所涉及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看者达数千人之多。赛后,制作5000本光碟,分发到城乡和全国各地。接着,将演讲稿中的优秀作品编辑成《春的呼唤》一书出版发行。2012年,组织创作出慈善歌曲《你的目光我最懂》,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演唱,又制作5000本光碟,分发给城乡群众传、唱。当年,这首歌分别获得辽宁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连市第十二届文艺“金苹果”十件有影响的作品奖等殊荣。2013年,他主持编辑了反映瓦房店慈善事业6年发展历程的综合性图书《春的步履》和22位慈善家风采的画册。
此外,他本人还亲力亲为,多次演绎“笔墨传情”。在全国冶金轴承大王、慈善捐款大户周喜玉70岁生日之际,他用一个多月的业余时间,画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周喜玉肖像作为生日贺礼,以感谢他对慈善事业的支持。慈爱老人张素珍过80大寿,他又将亲手绘制而成的6尺画幅“麻姑献寿”献上。老人欣喜之余,又让儿子捐出120万元,为家乡修桥铺路。
七年来,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瓦房店市慈善总会每年接受的捐赠额,也由从民政局剥离初期的几百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3650万元,其中现金就达2974万元。七年中,累计募捐1.59亿元,救助支付1.3亿元,累计救助20万人次。
舆情——“助他”敞开门户
2011年,“郭美美事件”的各种报道对慈善机构普遍造成消极影响。在瓦房店,也出现了“现在慈善也学坏了,募集的钱都让他们给贪了”等主观臆造的言论。
其实,早在2010年,以阎世忠为掌门的瓦房店市慈善总会就实行了募捐款物和救助项目公开操作:每一笔善款都设立专门账户,每一次救助都邀请捐赠者参加,每一笔支出都要向社会公示。此刻,他敏锐的感觉到,此次负面消息的出现如不认真应对,将会断送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当务之急是筑牢慈善堤防,进一步搞好“阳光透明操作”。经过反复思量,他很快推出了“五张告知单”操作办法:每接受一笔捐款,都要向捐赠者发出《接受慈善捐赠告知单》,载明捐款数量、账户编号和善款用途;每实施一次救助,都要向受助者发出《慈善救助通知单》,告知其善款来源、捐赠者姓名及联系方式;每使用一笔善款,都要向捐赠者发出《善款使用告知单》,告知所捐善款的救助对象、支付数量;每扶持一名贫困学生,都要单独发出《慈善助学通知单》,启发他们要懂得感恩、立志报国;每到年末,都要向所有捐赠者发出《当年使用慈善捐款情况报告单》,报告所捐善款、所建基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这小小的“五张告知单”实施以后,他和他的慈善会在与负面新闻的博弈中,迅速提升了公信力。
但是,在公开操作过程中,又派生出两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一是有的捐赠者不愿意在新闻媒体公开自己的捐赠行为,二是有些受助者要求保护他们的隐私。
如何既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又尊重捐赠者和受助者的意愿?经过反复思量,他又于2013年主持建立了“瓦房店慈善功德馆”,并与当年9月向公众开放。功德馆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功德墙,张挂着22块功德榜,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示22位捐赠百万元以上的爱心人士。二是功德板,展示捐款10万元以上的86位爱心人士。三是触摸屏,存储了自2004年建会以来所有的捐赠者姓名和捐赠明细。通过触摸,可以查阅每一位捐赠者的每一笔捐赠记录和善款使用情况。这三部分内容,每年更新一次。其中每次上功德墙的名单在20位上下;累计捐赠10万元(包括10万元)以上者,都添加到功德板上;凡是新发生的捐赠,哪怕是一分钱,都要输进触摸显示屏。谁都可以来查询相关资料。
“五张告知单”和“功德馆”,使瓦房店慈善总会的门窗完全敞开了,阎世忠和他的团队,在逆风行进中,以每年20%的增长率,年年刷新捐赠记录。3年中,共建起了145支慈善基金,协议金额2.3亿元。
治穷——促他 “造血扶正”
多年来,他在与困难人群的接触中明显感觉到,单纯向弱势群体输血,并非治本之策。他将贫困人群大体上分为 三 类:一是疾病缠身,无力自救;二是鳏寡孤残,无依无靠;三是眼下困难,尚有余力,加以扶持,可以脱贫。而这“有希望”的群体,至少占困难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在他们身上成功造血,全市将有数千人靠自立自强重返富路。这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