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内镜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术结果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镜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术(EUS—FNA)自1992年首次报告在对胰腺进行细针穿刺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及其周围病变的诊断,与传统腹部超声或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细针抽吸术相比,EUS-FNA具有穿刺距离短、安全性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对各种消化系良、恶性疾病进行鉴别或分期的一种成熟的微创性介入诊断内镜技术。虽然EUS—FNA能取得很好的诊断准确率,但其结果仍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因此,如何提高EUS—FNA的诊断准确性是从事超声内镜工作的医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故本文旨在对影响EUS—FNA结果的诸多因素进行归纳综述。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72岁,1年前行食管中段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术后出现逐渐加重的吞咽困难,2个月前胃镜检查为吻合口狭窄,行探条扩张治疗,为再次扩张治疗来我院。胃镜距门齿30cm处见吻合口,直径约7mm。送入导丝,直径9min和11mm的萨氏硅胶扩张探条循导丝进入顺利,12.8mm的探条循导丝进入时有明显阻力感。
目的观察直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预防组在ERCP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及山莨菪碱各10mg,同时给予引哚美辛栓100mg塞肛;对照组在ERCP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及山莨菪碱各10mg。ERCP术前及术后6h、24h测定血清淀粉酶水平。结果比较预防组和对照组ERCP术后6h、24h血清淀
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是指消化内镜检查阴性的不明来源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出血。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对58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施行了76例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1例为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ERCP对肝胆术后胆漏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ERCP诊治的120例肝胆术后胆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胆漏患者中,诊断肝外胆漏(Ⅰ型)71例、肝内胆管漏(Ⅱ型)39例、胆囊管漏(Ⅲ型)10例。其中76例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35例行胆管内支架引流术(ERBD),3例行ERBD+ENBD,2例单纯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1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其准确诊断、定期随访,对监测胃癌的发生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探讨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以及萎缩程度的分类和病理的相关程度,以达到更好地诊断和随访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肠气囊肿症(pneumatosis cystoidsintest inalis,PCI)是指消化道黏膜下或浆膜下多发的充满气体的囊肿,如仅发生在结肠,称之为结肠囊样积气症(pneumatosis coli)。因其病因不明,临床少见且缺乏特异性表现,易被漏诊和误诊。我院近年来共检出PCI5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患者女,39岁,因肛门坠胀4个月就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门诊肠镜示:盲肠一黏膜隆起,大小约0.6cm×0.5cm(图1)。内镜超声提示:病灶为一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回声均匀,来源于黏膜肌层(图2)。
患者女,44岁,因体检发现胆总管结石4年入院。4年前B超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直径约2.0cm,无黄疸、发热、腹痛等,未予治疗。半个月前复查B超时发现结石增大,直径约4.0cm,遂入院。常规各项术前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无手术禁忌证,施行全麻下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手术采用4孔法,切除胆囊顺利,显露胆总管,见明显增粗,直径约1.5cm,电钩纵形切开胆总管前壁约1.2cm,置入
患者男,32岁,因“反复中上腹痛2年,黑便2d”收治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肿瘤病史。查体:血压120/80mmHg,贫血貌,皮肤黏膜无瘀斑及结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上腹部压痛,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包块,肠呜音5次/min,振水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WBC4.0×10^9/L,Hb85g/L,PLT 123×10^9/L。
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本文通过对比,总结日服磷酸钠盐溶液进行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安全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