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电台新应用的流行改变了广播的传统收听方式,为听众提供了全新的收听体验,而对各大电台来说,传播广播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转身契机也已经到来。全媒体语境下,微电台特有的媒介特性对上线广播的内容创新、节目编排、渠道拓展等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广播媒体只有充分利用新技术的特性,打造“新菜肴”吸引潜在用户,才在全媒体时代抢占一席之地。
【关键词】微电台;全媒体;伴随式;全域性;互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J905
互联网时代,收听广播的方式也在悄然变化中。随着微博逐渐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种传统广播电台与微博深度融合的全新应用——微电台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微电台是新浪微博率先开发的一款应用程序,不同于一般网络电台的是,微电台依托微博这一平台,将普通微博用户与电台节目、电台官方微博、电台DJ认证微博等粘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微博的纵深感及交互性,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据统计,在2011年5月11日新浪微电台上线当天,“共有13家电台入驻,在上线短短一小时后,来自微电台的互动微博数就已经达到一万条。” [ 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78038.htm]8月10号,国内广播界的领头羊——中国之声正式入驻新浪微电台,依据第二天的后台数据显示,“中国之声上线第一天,在线的收听人数达3899人,发博人数452人,博文互动的条数为1383条次。”[ 引自中国广播网《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正式上线,开启网络视听新纪元》http://www.cnr.cn/china/qqhygbw/201108/t20110811_508355653.shtml]
对数亿微博网友来说,微电台新应用的上线,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交互体验;而对各大电台来说,在全媒体时代的转身契机已经到来。事实上,传统广播也在不断尝试融合微电台这一新的传播媒介的特性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抓住机遇打造“新菜肴”吸引潜在的微博用户,在全媒体时代抢占一席之地。
一、促成“微内容”为主的节目崛起 强调广播伴随性
在新浪微电台的全国收听榜前十名中,类型化音乐节目占据了七成,但在音乐节目占据半壁江山的平台中,一批以“微内容”为主的节目也开始获得了不俗的收听率。“微内容,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大批量生产的‘宏内容’而言的一个概念,即由分散的、个体的互联网用户所产生的任何数据。。”[ 刘丹:《从“微内容”运作看媒介融合时代内容产业的发展》,《中国报业》,2009年第6期]具体到现今的微博时代,微内容更多地来源于微博这个拥有2.49亿庞大用户群体的社交网络平台[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发布的《2011年第4季度中国微博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第4季度中国微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2.49亿,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146.5%。]。
“听微博,知天下”,以“微内容”为主的节目实际在扮演微博筛选员的角色,在拥有巨大信息量的微博平台中筛选出最受网友关注并且切合节目理念的有效信息进行再组合再解读,“可以听的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听众搜索与查找的时间,帮助听众迅速抓取微博平台中受到网友热议的信息。以吉林教育广播的《爱微博》栏目为例,《爱微博》的信息源几乎全部来自于微博,这些信息会进行糅合并重新组合,分配到全球新闻、国内新聞、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名人微博动态等多个板块中,整期节目九十分钟下来,听众不用费尽心思去关注搜寻便能对当天微博平台中的热议信息有个大致了解。由“看微博”到“听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听众从“茫茫博海”中搜寻有效信息的时间,听众在收听的同时还能处理其他事情,听到感兴趣的内容的也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找,大大提升了效率,可以说,这种内容形式十分切合广播伴随性的特点,满足了快节奏生活生活中人们“一心二用”的愿望。
二、边听边聊 提升互动体验
广播媒体一直致力于拉近与听众间的距离,从传统的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线下主题活动到社交网络时代的节目QQ群、节目官方微博等,在增强受众参与度方面,广播一直走在媒体行业的前列。到如今的“微电台”平台,广播与听众的这种即时互动可以说被强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微电台的节目播出页面中集合了电台官方微博、节目官方微博、直播DJ认证微博等,广播节目的收听和与听众的互动在一个页面就能完成,听众既可以直接在页面发布框内编辑想说的话,也可以通过@节目官方微博或DJ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所感。在微电台全力打造的“边听边聊聊吧”概念中,这种高效集中的即时互动进一步打破了以往灌输型的“你听我播”的传播方式,使得广播能更便捷地与受众进行在线交流,亲和度进一步增强。
以2011年9月30日开始改版的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为例,重新定位的《央广夜新闻》在“今夜有话说”“新闻纵贯线”“品味夜视觉”“新闻故事会”等板块,引入了更多网络热议话题,鼓励听众通过微博参与讨论,并开始利用微博进行网络调查。主播在与评论员进行探讨的同时,不断切进网友的实时评论,或阐释观点、或与评论员一问一答来进一步推进话题的拓展。在改版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之声频率总监蔡小林介绍:“中国之声白天节目都是‘我来说’,夜间将把话语权交给听众‘你来说’。通过与新媒体合作等形式,与听众零距离贴近,打造类似微博的崭新节目样态——‘微广播’。”[ 引自中国广播网《央广夜新闻打造“微广播” 节目“你来说”》http://www.cnr.cn/gundong/201109/t20110930_508569551.shtml]
三、打破地域性约束 创造竞争新格局
微电台突破传播广播播出技术,实现全国几十个省市直播流统一播出,并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保证几百家电台稳定播出,这是新媒体发展的又一重要突破。这种不受传统广播频率覆盖范围限制的技术,能够将广播在互联网平台上延伸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中,这不仅意味着听众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也意味着广播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告别了小型社区的地缘媒介性质,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全面竞争与合作的新阶段。 以往“覆盖率”是限制许多地方电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微电台使这些地方电台摆脱了地域性的束缚,与全国性电台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对于全国性电台来说,这是将其主流媒体声誉扩散至更广阔的互联网平台的契机,对于地方电台来说,这更是一个扩大影响力的新起点新平台。
地方电台的优势在于本土影响力、本土资源及本土文化,地域特色一度成为地方电台差异化竞争的生存之本,但在微电台所提供的全地域式平台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具有显著本土化特征的新闻资讯、交通信息以及一系列的本地化服务等内容在微电台的这种媒介特性中就不适用了。地方电台如果按照传统思维模式,一味主打地方特色的广播节目,就失掉了在互联网平台中进一步拓展广播空间的意义。这就需要地方电台具有大服务平台意识,把好质量关,才能抓住新媒体技术平台的机遇,与全国性电台进行抗衡。
结语
在波茨曼的著名论断“媒介即隐喻”中,他谈到,媒介用隐蔽而强大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形式极为重要,它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广播原有的节目优势资源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还可以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创造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进一步提升广播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一些广播媒体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微电台的这些媒介特性,只停留在播放平台层面,倚重更多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微博留言互动,并没有深切实现广播与受众间的互惠互利,没有脱离单一的色彩,更谈不上利用微电台实现商业营销和盈利。
广播在新技术变革的过程中还会面对诸多挑战和冲击,但这也是广播自身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微电台绝不是淡化和削弱传统广播的媒介特性,而是为广播改变单一的音频传播形态、开发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传播与终端接收提供了新的可能,让更多听众,尤其是那些对新媒体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群体能从更多渠道、用更多方式收听广播。全媒体时代中,只有适时发展、甚至超前发展,不断更新广播理念,才能充分地挖掘新媒体的资源空间,利用新媒体的媒介传播特点,同时将广播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 郭红庆.微电台发展现状及传播机制探讨[J].青年记者,2012,(09).[2] 徐冰.如何把握微時代广播的六大机遇[J].中国记者,2011,(10).
[3] 邓志青.微电台发展路径初探[J].视听纵横,2012,(05).
【关键词】微电台;全媒体;伴随式;全域性;互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J905
互联网时代,收听广播的方式也在悄然变化中。随着微博逐渐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种传统广播电台与微博深度融合的全新应用——微电台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微电台是新浪微博率先开发的一款应用程序,不同于一般网络电台的是,微电台依托微博这一平台,将普通微博用户与电台节目、电台官方微博、电台DJ认证微博等粘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微博的纵深感及交互性,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据统计,在2011年5月11日新浪微电台上线当天,“共有13家电台入驻,在上线短短一小时后,来自微电台的互动微博数就已经达到一万条。” [ 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78038.htm]8月10号,国内广播界的领头羊——中国之声正式入驻新浪微电台,依据第二天的后台数据显示,“中国之声上线第一天,在线的收听人数达3899人,发博人数452人,博文互动的条数为1383条次。”[ 引自中国广播网《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正式上线,开启网络视听新纪元》http://www.cnr.cn/china/qqhygbw/201108/t20110811_508355653.shtml]
对数亿微博网友来说,微电台新应用的上线,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交互体验;而对各大电台来说,在全媒体时代的转身契机已经到来。事实上,传统广播也在不断尝试融合微电台这一新的传播媒介的特性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抓住机遇打造“新菜肴”吸引潜在的微博用户,在全媒体时代抢占一席之地。
一、促成“微内容”为主的节目崛起 强调广播伴随性
在新浪微电台的全国收听榜前十名中,类型化音乐节目占据了七成,但在音乐节目占据半壁江山的平台中,一批以“微内容”为主的节目也开始获得了不俗的收听率。“微内容,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大批量生产的‘宏内容’而言的一个概念,即由分散的、个体的互联网用户所产生的任何数据。。”[ 刘丹:《从“微内容”运作看媒介融合时代内容产业的发展》,《中国报业》,2009年第6期]具体到现今的微博时代,微内容更多地来源于微博这个拥有2.49亿庞大用户群体的社交网络平台[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发布的《2011年第4季度中国微博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第4季度中国微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2.49亿,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146.5%。]。
“听微博,知天下”,以“微内容”为主的节目实际在扮演微博筛选员的角色,在拥有巨大信息量的微博平台中筛选出最受网友关注并且切合节目理念的有效信息进行再组合再解读,“可以听的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听众搜索与查找的时间,帮助听众迅速抓取微博平台中受到网友热议的信息。以吉林教育广播的《爱微博》栏目为例,《爱微博》的信息源几乎全部来自于微博,这些信息会进行糅合并重新组合,分配到全球新闻、国内新聞、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名人微博动态等多个板块中,整期节目九十分钟下来,听众不用费尽心思去关注搜寻便能对当天微博平台中的热议信息有个大致了解。由“看微博”到“听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听众从“茫茫博海”中搜寻有效信息的时间,听众在收听的同时还能处理其他事情,听到感兴趣的内容的也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找,大大提升了效率,可以说,这种内容形式十分切合广播伴随性的特点,满足了快节奏生活生活中人们“一心二用”的愿望。
二、边听边聊 提升互动体验
广播媒体一直致力于拉近与听众间的距离,从传统的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线下主题活动到社交网络时代的节目QQ群、节目官方微博等,在增强受众参与度方面,广播一直走在媒体行业的前列。到如今的“微电台”平台,广播与听众的这种即时互动可以说被强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微电台的节目播出页面中集合了电台官方微博、节目官方微博、直播DJ认证微博等,广播节目的收听和与听众的互动在一个页面就能完成,听众既可以直接在页面发布框内编辑想说的话,也可以通过@节目官方微博或DJ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所感。在微电台全力打造的“边听边聊聊吧”概念中,这种高效集中的即时互动进一步打破了以往灌输型的“你听我播”的传播方式,使得广播能更便捷地与受众进行在线交流,亲和度进一步增强。
以2011年9月30日开始改版的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为例,重新定位的《央广夜新闻》在“今夜有话说”“新闻纵贯线”“品味夜视觉”“新闻故事会”等板块,引入了更多网络热议话题,鼓励听众通过微博参与讨论,并开始利用微博进行网络调查。主播在与评论员进行探讨的同时,不断切进网友的实时评论,或阐释观点、或与评论员一问一答来进一步推进话题的拓展。在改版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之声频率总监蔡小林介绍:“中国之声白天节目都是‘我来说’,夜间将把话语权交给听众‘你来说’。通过与新媒体合作等形式,与听众零距离贴近,打造类似微博的崭新节目样态——‘微广播’。”[ 引自中国广播网《央广夜新闻打造“微广播” 节目“你来说”》http://www.cnr.cn/gundong/201109/t20110930_508569551.shtml]
三、打破地域性约束 创造竞争新格局
微电台突破传播广播播出技术,实现全国几十个省市直播流统一播出,并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保证几百家电台稳定播出,这是新媒体发展的又一重要突破。这种不受传统广播频率覆盖范围限制的技术,能够将广播在互联网平台上延伸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中,这不仅意味着听众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也意味着广播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告别了小型社区的地缘媒介性质,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全面竞争与合作的新阶段。 以往“覆盖率”是限制许多地方电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微电台使这些地方电台摆脱了地域性的束缚,与全国性电台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对于全国性电台来说,这是将其主流媒体声誉扩散至更广阔的互联网平台的契机,对于地方电台来说,这更是一个扩大影响力的新起点新平台。
地方电台的优势在于本土影响力、本土资源及本土文化,地域特色一度成为地方电台差异化竞争的生存之本,但在微电台所提供的全地域式平台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具有显著本土化特征的新闻资讯、交通信息以及一系列的本地化服务等内容在微电台的这种媒介特性中就不适用了。地方电台如果按照传统思维模式,一味主打地方特色的广播节目,就失掉了在互联网平台中进一步拓展广播空间的意义。这就需要地方电台具有大服务平台意识,把好质量关,才能抓住新媒体技术平台的机遇,与全国性电台进行抗衡。
结语
在波茨曼的著名论断“媒介即隐喻”中,他谈到,媒介用隐蔽而强大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形式极为重要,它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广播原有的节目优势资源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还可以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创造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进一步提升广播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一些广播媒体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微电台的这些媒介特性,只停留在播放平台层面,倚重更多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微博留言互动,并没有深切实现广播与受众间的互惠互利,没有脱离单一的色彩,更谈不上利用微电台实现商业营销和盈利。
广播在新技术变革的过程中还会面对诸多挑战和冲击,但这也是广播自身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微电台绝不是淡化和削弱传统广播的媒介特性,而是为广播改变单一的音频传播形态、开发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传播与终端接收提供了新的可能,让更多听众,尤其是那些对新媒体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群体能从更多渠道、用更多方式收听广播。全媒体时代中,只有适时发展、甚至超前发展,不断更新广播理念,才能充分地挖掘新媒体的资源空间,利用新媒体的媒介传播特点,同时将广播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 郭红庆.微电台发展现状及传播机制探讨[J].青年记者,2012,(09).[2] 徐冰.如何把握微時代广播的六大机遇[J].中国记者,2011,(10).
[3] 邓志青.微电台发展路径初探[J].视听纵横,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