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挖掘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即“仁爱”“孝道”“公忠”和“天人合一”,探究其在当今社会的转化方式,研究其在大学的教育路径,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传统伦理思想的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核心;当代价值;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255-02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其伦理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精华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
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起源于殷商,兴起于孔孟,传承于汉唐,发扬光大于宋明理学。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天人关系、家庭关系、君臣关系等深入而系统的思考。这些思考从层次上可划分四类: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和自然伦理。
本文从以上四个层面出发,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核心,兼具佛教、道教、墨家等思想,探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以阐明其思想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一)个人伦理的核心:“仁爱”
从伦理学的理论上讲,伦理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强调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但人又不可能是孤立的,在培养自我道德的同时,不可能不涉及与他人的关系,因为自我的形成正是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个人的道德即个人的伦理。
在中国传统伦理的思想中,个人伦理的思想异常丰富,不仅包含个人的道德品质修身,而且包含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的是整体关系,注重从人与人的互动中对待个体的道德问题,这与西方从个体的自由出发来论证伦理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论证方式。
在对个体伦理的论证上,孔子用力最多,贡献也最大。他不仅提出了知、仁、勇为个人伦理的三大德,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慧、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个人道德的条目。在三大德和二十二条目中,“仁爱”是核心。因为,“仁爱”在孔子那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更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互相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与西方伦理思想不同,孔子的“仁爱”伦理并不主动关心权益和报偿的问题,而是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大学》和《中庸》得以系统阐述。《大学》中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于儒家来说,只有内圣才能开出心外王,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的内圣之路。
(二)家庭伦理核心:“孝道”
中国伦理思想最丰富的内容就是家庭伦理,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就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结构。儒家伦理为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证,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孝道”。
之所以说“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是因为“孝道”本身在家庭伦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社会功能。儒家认为,孝顺是一个人首要的事情,“孝道”是人伦之公理,百行之先,是仁义之本。
(三)国家伦理的核心:“公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国家层面的核心是“公忠”。“公忠”则兼有公与忠两个字的含义。讲的是对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忠诚。它强调的是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
儒家认为,在“公”与“忠”的关系中,“公”是前提,“忠”是结果。“公”处理的是家与国、己与群、小我与大我的利益矛盾。在遇到此类矛盾中,应该“先公后私”“以公为贵”。
“忠”作为官德,强调的是以身报国,忠于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忠”在孔子那里指尽心竭力,忠诚无私。“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后来特指对君主的忠诚。“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信念。
(四)自然伦理的核心:“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自然伦理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体现在《周易》中。《周易》讲天、地、人“三才”,首先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天和地区分开来。天和地作为客体,是主体认识和探究的对象,“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究天人之际”。孔子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命”与“天”、“仁”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系,把“天”“人”观念理论化、哲学化了,并由此确立了“天人合一”的伦理关系。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社会教育
要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各个层面的核心思想发扬光大,不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实现现代式的转化。毕竟,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中,需要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和转换,才能古为今用。
(一)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简洁直接的“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国家层面讲和谐;在社会层面讲公正;在个体层面讲友善。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种时代体现。 (二)推崇“仁爱”,增加社会正能量
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讲友善就是讲仁爱。友善来自仁爱。仁爱能化解人情冷漠,能找回良心的丧失。有了这种友善,就不会出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现象;有了这种友善,就不会出现城管打人的事件;有了这种友善,就不会有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红心鸭蛋事件。
(三)发扬“孝道”,化解家庭冷漠
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部分家庭的年长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被遗弃;还有的家庭成员间普遍缺乏责任感、夫妻之间不忠实于对方;儿童教育问题突出等等。弘扬儒家的家庭伦理,尤其是“孝道”,成为当务之急。
三、传统伦理思想的大学教育
如何使中国传统伦理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成为他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一部分,是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另一个课题。
我们认为,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有效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使博大如海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变成“一瓢水”,可以被大学生直接吸收。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最恰当不过。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流,融汇了佛教、道家等伦理思想。一个人即使皓首穷经,也无法窥知全豹。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完全可以使博大如海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变成“一瓢水”,其精华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如我们在开办“《周易》与中国传统”的专题讲座后发现,同学们不仅消除对《周易》中的八卦的神秘感,认识到了易学与儒学、兵学、中医学等的关系,而且领悟到《周易》中许多做人的道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如《周易》的乾卦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的文化内涵;坤卦讲,“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使同学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文化含义。
(二)演讲方式
在大学校园,演讲是一种受大学生普遍欢迎的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德育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演讲方式能够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能提升演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是追求境界的。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人生的境界有四个阶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很显然,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不同的演讲者,吸引和感染听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演讲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展开演讲,那么,中国文化特有的人生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等学说就不知不觉地影响、激励演讲者。如果演讲者能达到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境界,演讲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能提升演讲者的道德情感。演讲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达到演讲者和听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为此,演讲者必须培育自己丰富的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因为道德情感是最能达到人心的力量。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充满了道德情感。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就是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演讲者如果能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演讲内容,道德情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就会倍增,德育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能使听者的思想和道德情感发生转变。通过演讲活动,演讲者不仅使自身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应变反应等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使听者受到故事的启发和情感的感染。如果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演讲的方式展现出来,不仅使演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使听者的思想道德发生转变。
(三)辩论赛
大学生开展辩论赛的作用在于:使大学生明了是非,探察事物的道理,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判别事物同异的根据。因此,一场辩论赛可以让选手增进思维能力,发挥聪明才智,活跃文化气氛。因此,辩论赛也是一种受大学生普遍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高校德育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认为,辩论赛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
在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论赛时,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的主题。为此,在辩论赛开展之前,举办者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文献检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最新动态,努力赋予传统伦理思想以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四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2]颜毓洁.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特征[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3).
[3]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核心;当代价值;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255-02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其伦理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精华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
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起源于殷商,兴起于孔孟,传承于汉唐,发扬光大于宋明理学。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天人关系、家庭关系、君臣关系等深入而系统的思考。这些思考从层次上可划分四类: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和自然伦理。
本文从以上四个层面出发,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核心,兼具佛教、道教、墨家等思想,探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以阐明其思想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一)个人伦理的核心:“仁爱”
从伦理学的理论上讲,伦理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强调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但人又不可能是孤立的,在培养自我道德的同时,不可能不涉及与他人的关系,因为自我的形成正是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个人的道德即个人的伦理。
在中国传统伦理的思想中,个人伦理的思想异常丰富,不仅包含个人的道德品质修身,而且包含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的是整体关系,注重从人与人的互动中对待个体的道德问题,这与西方从个体的自由出发来论证伦理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论证方式。
在对个体伦理的论证上,孔子用力最多,贡献也最大。他不仅提出了知、仁、勇为个人伦理的三大德,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慧、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个人道德的条目。在三大德和二十二条目中,“仁爱”是核心。因为,“仁爱”在孔子那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更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互相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与西方伦理思想不同,孔子的“仁爱”伦理并不主动关心权益和报偿的问题,而是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大学》和《中庸》得以系统阐述。《大学》中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于儒家来说,只有内圣才能开出心外王,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的内圣之路。
(二)家庭伦理核心:“孝道”
中国伦理思想最丰富的内容就是家庭伦理,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就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结构。儒家伦理为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证,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孝道”。
之所以说“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是因为“孝道”本身在家庭伦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社会功能。儒家认为,孝顺是一个人首要的事情,“孝道”是人伦之公理,百行之先,是仁义之本。
(三)国家伦理的核心:“公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国家层面的核心是“公忠”。“公忠”则兼有公与忠两个字的含义。讲的是对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忠诚。它强调的是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
儒家认为,在“公”与“忠”的关系中,“公”是前提,“忠”是结果。“公”处理的是家与国、己与群、小我与大我的利益矛盾。在遇到此类矛盾中,应该“先公后私”“以公为贵”。
“忠”作为官德,强调的是以身报国,忠于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忠”在孔子那里指尽心竭力,忠诚无私。“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后来特指对君主的忠诚。“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信念。
(四)自然伦理的核心:“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自然伦理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体现在《周易》中。《周易》讲天、地、人“三才”,首先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天和地区分开来。天和地作为客体,是主体认识和探究的对象,“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究天人之际”。孔子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命”与“天”、“仁”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系,把“天”“人”观念理论化、哲学化了,并由此确立了“天人合一”的伦理关系。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社会教育
要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各个层面的核心思想发扬光大,不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实现现代式的转化。毕竟,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中,需要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和转换,才能古为今用。
(一)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简洁直接的“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国家层面讲和谐;在社会层面讲公正;在个体层面讲友善。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种时代体现。 (二)推崇“仁爱”,增加社会正能量
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讲友善就是讲仁爱。友善来自仁爱。仁爱能化解人情冷漠,能找回良心的丧失。有了这种友善,就不会出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现象;有了这种友善,就不会出现城管打人的事件;有了这种友善,就不会有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红心鸭蛋事件。
(三)发扬“孝道”,化解家庭冷漠
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部分家庭的年长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被遗弃;还有的家庭成员间普遍缺乏责任感、夫妻之间不忠实于对方;儿童教育问题突出等等。弘扬儒家的家庭伦理,尤其是“孝道”,成为当务之急。
三、传统伦理思想的大学教育
如何使中国传统伦理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成为他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一部分,是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另一个课题。
我们认为,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有效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使博大如海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变成“一瓢水”,可以被大学生直接吸收。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最恰当不过。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流,融汇了佛教、道家等伦理思想。一个人即使皓首穷经,也无法窥知全豹。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完全可以使博大如海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变成“一瓢水”,其精华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如我们在开办“《周易》与中国传统”的专题讲座后发现,同学们不仅消除对《周易》中的八卦的神秘感,认识到了易学与儒学、兵学、中医学等的关系,而且领悟到《周易》中许多做人的道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如《周易》的乾卦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的文化内涵;坤卦讲,“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使同学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文化含义。
(二)演讲方式
在大学校园,演讲是一种受大学生普遍欢迎的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德育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演讲方式能够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能提升演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是追求境界的。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人生的境界有四个阶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很显然,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不同的演讲者,吸引和感染听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演讲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展开演讲,那么,中国文化特有的人生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等学说就不知不觉地影响、激励演讲者。如果演讲者能达到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境界,演讲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能提升演讲者的道德情感。演讲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达到演讲者和听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为此,演讲者必须培育自己丰富的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因为道德情感是最能达到人心的力量。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充满了道德情感。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就是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演讲者如果能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演讲内容,道德情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就会倍增,德育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能使听者的思想和道德情感发生转变。通过演讲活动,演讲者不仅使自身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应变反应等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使听者受到故事的启发和情感的感染。如果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演讲的方式展现出来,不仅使演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使听者的思想道德发生转变。
(三)辩论赛
大学生开展辩论赛的作用在于:使大学生明了是非,探察事物的道理,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判别事物同异的根据。因此,一场辩论赛可以让选手增进思维能力,发挥聪明才智,活跃文化气氛。因此,辩论赛也是一种受大学生普遍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高校德育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认为,辩论赛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中去。
在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论赛时,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的主题。为此,在辩论赛开展之前,举办者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文献检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最新动态,努力赋予传统伦理思想以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四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2]颜毓洁.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特征[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3).
[3]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