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高度叫瞰城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i9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拍能够唤起人们对熟悉的城市和生活状态的另一种审美和情感: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路桥穿梭交织,越来越多的体育场、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
  让城市成为“健身房”
  日前,福建印发实施的《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提出,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自行车绿道、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等全民健身设施,形成与绿道网、慢行系统等相互串联的健身网络。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全民健身设施,老城区逐步完善全民健身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做好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推广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全民健身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日趋火热的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马拉松赛事举办过程中,电视转播在记录、报道比赛的同时,更是将选手所在赛道周边的各种风光通过镜头呈现给未到场的观众,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效果,甚至可以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城市旅游业、会展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今年51岁的赵翔,是河南郑州“心呼吸”跑步俱乐部的一名长跑爱好者。2016年元旦,他专程赶来厦门参加马拉松比赛。“厦门马拉松赛道被称为最美赛道是当之无愧的。这座城市的规划也很人性化,是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参赛和旅游。”第一次参加厦门马拉松,给赵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既给参赛选手创造良好的参赛体验,也展现城市品牌形象的亮丽名片,这是厦门举办马拉松赛事的重要意图之一。”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罗思东说。
  罗思东介绍,举办马拉松的厦门环岛路,是当年为了更好地开发厦门而修建的。把马拉松赛事放到环岛路上,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赛事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大家领略沿途风光,对于厦门城市治理能力也是一次重要的检验。
  近年来,我国的马拉松赛事并不局限于沿海地区,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也举办过该赛事。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杨枝煌分析说,举办这样的大型赛事,可以借机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展示城市的形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实也是一次招商引资的推介良机,这对于中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确实有不小的吸引力。
  “从某种意义上,举办马拉松一类的赛事,也是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于释放‘迪士尼经济效应’,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杨枝煌说,一座城市能否把马拉松带来的正面效应发挥到极致,关键在于城市管理者如何打好马拉松这张牌。这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问题。
  “在马拉松的检验中,许多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善。”罗思东告诉记者,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厦门市把原来城市交通、体育文化的不少短板补齐了,也带动了厦门市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马拉松举办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政府没有唱“独角戏”,这也是城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护好城市公园“绿肺”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
  日前,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原则,规划建设公园、小绿地、绿道等公共活动空间,配置小型户外公共体育设施,满足居民文体活动和交流需要。城市公园一律免费开放,严禁在公园内设立私人会所,限期清理腾退违规占用的公共空间。
  城市公园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具有美化城市、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
  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公园建设不仅是休闲传统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因此,城市公园既是群众游览休憩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的空间;既是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学知识普及的园地,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曾说过,公园是一件艺术品,随着岁月的积淀,公园会日益被注入文化底蕴。一座公园就是一段历史,它让人们一走进园子,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昔日的温馨画面、曾经的美好记忆,一座拱桥、一个雕塑、一棵老树,都是弥足珍贵的东西。所以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布置,使城市公园自然气息浓厚而又包含人文底蕴。
  智慧城市呼唤“交通大脑”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互联网+交通”处于排头兵位置。然而,目前交通领域的“互联网+”建设面临着一个问题,即把“局域网+”当作“互联网+”,各自为战,没有数据之间的互相打通融合,形成了局域网孤岛。如果把“互联网+交通”比作一个人,停留在“局域网+”就相当于缺乏神经中枢,没有一个能进行集合信息、作出决策的“城市交通大脑”。
  如何打破“局域网+”困局,打造“城市交通大脑”?关键是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生态,即每个人、每个企业、各地交通管理部门,都要成为同一个大数据生态的营造者,同时也都成为受益者。这样才能跨界融合,产生化学反应。
  比如,过去引导车流,是交管部门通过历史数据,提前分析路况,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公众绕开拥堵路段。这种方式,只是立足于对过往的数据分析,提供静态的解决方案。现在,用户通过众包的模式,将实时交通大数据提供给导航软件。这个数据再与交管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融合,这就实现了对用户出行的动态引导。这种变化,显然得益于导航软件、用户和交管部门的数据协同。
  让大数据系统更好地运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整合公众数据,包括公交、地铁、出租车、专车、自驾等各部分的实时人流量、车流量。过去,政府承担了繁重的管理职能,管理需要细化到方方面面;而在新的体系中,琐碎的职能可以通过云平台,被分解到公众层面处理,政府则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顶层设计中。   未来交通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城市交通大脑”,这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形态——所有道路、车辆、乘客信息都接入系统,采集、调度、管理等都由“城市交通大脑”指挥完成:城市车辆基本无人驾驶;交通管理系统基本无人操作,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感觉不到拥堵的存在。如果拥有这样的“大脑”,未来我们的城市出行效率和道路安全性将大大提高。
  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我国现在开始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全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今后还将有大量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将逐步达到70%左右。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尤其要保持清醒头脑,清醒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和不足,直面规划建设重外延轻内涵、用行政命令取代法治以及“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只有致力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才能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
  “城,所以盛民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市工作的价值指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比如,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而人为大搞“造城运动”;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不能只要地不要人、只要白领不要蓝领;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比例失调,环境容量就不可避免变少,污染就必然加重。只有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才能做好城市工作。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关键是坚持好“五大统筹”。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好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以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以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好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总之,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集约发展,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才能让城市发展更可持续更宜居。■
其他文献
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联赛2016年10月赛日前评选揭晓。该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投稿近4000幅(组)。经评选,施维猛的《提线木偶》、陈秀容的《长汀斗轿》(组照)荣获一等奖,林惠贞的《观音阁茶馆》(组照)、施维猛的《三寸金莲》、陈颖聪的《全神贯注》、黄明慧的《鸟瞰》、赵建河的《烧塔仔》获二等奖,洪强成的《生生不息》等13幅(组)作品获三等奖。  首届上邦联赛即将进入收官阶段,从积分榜可以看出,第
期刊
第13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日前在上海评选揭晓。经过17位国内外评委对来自世界41个国家、地区和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111幅投稿作品进行了公正、认真、严格地评选,各大组别的金、银、铜牌等奖项得以产生。  福建作者荣获2金1银1铜的好成绩,仅次于浙江、上海,排名第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福建摄影人已在国际各大影展、影赛中收获了55枚金牌,展现了福建摄影人的实力。  近年来,福建省摄
期刊
中国古村落一直以传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基因”为人们所关注。古村落自建村以来,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其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如何守住文化遗存的最后一道防线,成为当下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  溯源赵家堡 回顾宋王朝  赵家堡位于福建漳浦,是宋代赵氏皇族后裔于明朝万历年间,仿照北宋故都汴京城的立意布局建造而成的,绵延400年,至今仍保留着相当完整的原型风貌,素有“宋城”、“闽
期刊
寿什·久尔吉  1980年,匈牙利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2年,匈牙利记者协会会员  在匈牙利纳吉奥塔德居住40年  作品被收入多部摄影集并多次参展  出版了以南斯拉夫内战为主题的系列摄影集4部
期刊
2016年10月26日,由福建省文联、匈牙利国家摄影家协会、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承办的“丝路记忆·《双重幻想》摄影展”开幕式在海峡民间艺术馆举行。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作兴,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王来文,福建省摄协主席潘朝阳,副主席朱庆福、徐希景、翁惠文,匈牙利摄协原主席萨莫迪·偌尔德·欧拉夫和7位参展匈牙利摄影家出席开幕式。张作兴说,欢迎匈牙利
期刊
2016《海峡摄影时报》全国摄影月赛10月获奖作品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与海峡摄影时报社共同举办的2016年度《海峡摄影时报》全国摄影月赛10月赛日前评选揭晓。该赛以“航拍八闽”为主题,共收到全国400余位作者投稿作品5000余幅。随着民用小型无人机的普及,航拍摄影成了时下流行的摄影方式。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海地貌多变,闽风闽俗多姿,参赛者们用一幅幅“上帝视角”的作品带我们领略了不同
期刊
金秋的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是溢彩留香、色彩斑斓的世界,更是摄影人的天堂。2016年9月10日至17日,由《海峡摄影时报》与上邦国际摄影俱乐部联合组织的“呼伦贝尔金色大兴安岭风光摄影采风团”一行18人,前往内蒙古呼伦贝尔开展创作采风。团员们在8天7夜的行程中且行且摄,饱览北国的壮丽秋色,领略苍茫草原的广袤,用镜头尽情记录、捕捉每一个美丽的金秋画面。
期刊
每次外出摄影都是一次心智的旅行,是在享受一种独特的收获,在我看来这种独特的收获,不应该图名获利,只是一种属于自己的享受,是愉悦,是感悟,是境界。所以我将自己的摄影目标定位于“我摄影、我健康、我快乐”。用眼睛去扑捉,用情感去构思,用心灵去感悟, 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是摄影给我最大的收获和快乐。
期刊
每逢节庆,接二连三的民俗活动吸引着大批摄影爱好者采风拍摄。一些专业的“发烧友”除了在地面上用“长枪短炮”拍摄,还使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精彩的民俗活动。大气的航拍图片角度新颖,美不胜收,成为传播民俗文化的新手段。  海祭妈祖 情牵两岸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海祭妈祖大典在东南沿海一带沿袭已久。莆田湄洲岛上与海打交道的人们,在新船下水、休渔期渔船维修、初次出海、打渔归来、行船
期刊
2016年10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周年之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第25届福建省摄影展在福州上邦博影堂展出并颁奖。  福建省原副省长潘心城,省人大财经委原主任赵觉荣,省人大内司委原主任、省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乙熙,省妇联原巡视员、省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林文秀,省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省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林鸿坚,省工商业联合会原巡视员、省诚信促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