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学生在培养时往往由于职业发展方向定位不清晰,教学模式的固化以及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毕业后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本文针对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对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教育提出建议,以期改善相关问题。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音乐专业 教育 误区
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毕业时顺利与社会接轨,一直是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大学正经历一场大的改革,由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向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转变。对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说,学术研究型人才毕竟只是一小部分,而各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是有技术有实践基础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社会需求,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接轨,促进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一、目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些误区
一些学校放松了对音乐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后续的音乐专业课程。通过各个学校的艺术考试和省联考考入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其音乐基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在每年的艺考中涌现了大量的高考艺术考试培训班,这些私立的培训班在教学中很少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的训练,抓的是短期效应。
主专业课的教学比重过大。社会对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是一专多能,既有一门不错的演唱演奏的专业,同时在如合唱指挥、曲目排练、晚会策划、音乐制作等方面都能够有不错的表现,带动单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学校针对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和学生面向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安排不足,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脱离,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也缺少和社会的联系,较少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各类演出活动,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
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往往重学习而轻创作。一些学校在教学模式中固守一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重知识的接收却忽略了促进和挖掘学生的创作能力、应用能力及协作能力的培养。
一些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缺少实用价值。例如学校的公共基础课《VB程序设计》课程,偏离了音乐专业的实际需要。由于与专业运用和需求关系不大,且课程过于专业化,绝大部分学生听不懂导致兴趣缺失,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二、针对以上误区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夯实基础,加强学生对于音乐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因为音乐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必修课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引起重视,把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扎实地掌握《基本乐理》这样的基础课的内容,则后续专业必修课的理解和掌握就较为容易些,否则学生面对后面如《和声》《曲式分析》《电脑音乐制作》这些理论性强又兼具操作性的课程时会感觉吃力,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音乐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大量的舞台演出、节目编排、策划等内容的实践机会。学校应该拿出专门的课时作为学生的实践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类专业曲目的排练:合唱和小组唱排练、交响乐团排练、民乐排练以及其他曲目的排练。通过这样多种类型灵活多变的专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课程的设置时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工作的需要,联系到社会对于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对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缺少实用价值的一些公共基础课可以调整为具有实用价值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课程,如音乐制作软件“Finale”“作曲大师”。这些课程因为具有实用性,且与就业相关,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更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校可以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让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其他学院的课程。当今社会,跨专业跨领域研究已经很普遍,很多新兴的专业就是多学科的交集,例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电子音乐、音乐社会学、环境音乐。跨专业的学习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在教育中要时刻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切实发展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多种需求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刘沛.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周静.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作者简介:邹律,男,硕士研究生,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責任编辑 王瑞锋)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音乐专业 教育 误区
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毕业时顺利与社会接轨,一直是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大学正经历一场大的改革,由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向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转变。对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说,学术研究型人才毕竟只是一小部分,而各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是有技术有实践基础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社会需求,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接轨,促进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一、目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些误区
一些学校放松了对音乐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后续的音乐专业课程。通过各个学校的艺术考试和省联考考入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其音乐基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在每年的艺考中涌现了大量的高考艺术考试培训班,这些私立的培训班在教学中很少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的训练,抓的是短期效应。
主专业课的教学比重过大。社会对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是一专多能,既有一门不错的演唱演奏的专业,同时在如合唱指挥、曲目排练、晚会策划、音乐制作等方面都能够有不错的表现,带动单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学校针对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和学生面向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安排不足,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脱离,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也缺少和社会的联系,较少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各类演出活动,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
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往往重学习而轻创作。一些学校在教学模式中固守一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重知识的接收却忽略了促进和挖掘学生的创作能力、应用能力及协作能力的培养。
一些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缺少实用价值。例如学校的公共基础课《VB程序设计》课程,偏离了音乐专业的实际需要。由于与专业运用和需求关系不大,且课程过于专业化,绝大部分学生听不懂导致兴趣缺失,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二、针对以上误区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夯实基础,加强学生对于音乐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因为音乐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必修课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引起重视,把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扎实地掌握《基本乐理》这样的基础课的内容,则后续专业必修课的理解和掌握就较为容易些,否则学生面对后面如《和声》《曲式分析》《电脑音乐制作》这些理论性强又兼具操作性的课程时会感觉吃力,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音乐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大量的舞台演出、节目编排、策划等内容的实践机会。学校应该拿出专门的课时作为学生的实践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类专业曲目的排练:合唱和小组唱排练、交响乐团排练、民乐排练以及其他曲目的排练。通过这样多种类型灵活多变的专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课程的设置时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工作的需要,联系到社会对于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对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缺少实用价值的一些公共基础课可以调整为具有实用价值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课程,如音乐制作软件“Finale”“作曲大师”。这些课程因为具有实用性,且与就业相关,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更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校可以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让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其他学院的课程。当今社会,跨专业跨领域研究已经很普遍,很多新兴的专业就是多学科的交集,例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电子音乐、音乐社会学、环境音乐。跨专业的学习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在教育中要时刻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切实发展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多种需求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刘沛.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周静.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作者简介:邹律,男,硕士研究生,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責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