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质疑是学生探究的开始。
“质疑”是一种发现。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发现不仅包括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质疑”就是这种“亲自获知”的发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把学生的大脑视为只能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新的知识,培养独立的创新能力。
“质疑”也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做到“无疑者须教有疑”,立足点就要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上,这是教师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过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思维训练着手,开启学生的思维阀门,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做出如下努力:
1.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例如,对鲁迅小说《祝福》的题目进行思考:《祝福》全文写的都是主人公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而以“祝福”为题呢?这就是针对《祝福》这篇小说的题目进行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具体思维,实际是为了克服在阅读中容易出现的脱离阅读内容,主观臆断的现象。发散思维,是指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例如对司马迁《鸿门宴》中描写的刘邦,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刘邦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的人;从抢夺天下的一代枭雄的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人。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思维的狭隘性。如果能够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教师示范引导,培养质疑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既可以给学生以榜样,又可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以曹禺《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为例,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第三幕中对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点。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周公馆三十年不变的摆设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朴园的“怀旧”情思?是否可以证明周朴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要先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便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还可以选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评点或札记等作为质疑示范,这既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创设情境氛围,启发学生质疑。例如对《党员登记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党员登记表”为线索,突出黄淑英的光辉形象,可最后却写黄淑英牺牲,而由黄妈妈把“登记表”上交给党组织,对这种安排,你有什么疑问?准备怎样解答?此外,教师设置悬念,抛砖引玉,举名家之说,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认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
4.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质疑能力。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会日渐提高。
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而这一切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完全一致的。
(郑世娟,山东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
“质疑”是一种发现。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发现不仅包括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质疑”就是这种“亲自获知”的发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把学生的大脑视为只能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新的知识,培养独立的创新能力。
“质疑”也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做到“无疑者须教有疑”,立足点就要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上,这是教师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过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思维训练着手,开启学生的思维阀门,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做出如下努力:
1.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例如,对鲁迅小说《祝福》的题目进行思考:《祝福》全文写的都是主人公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而以“祝福”为题呢?这就是针对《祝福》这篇小说的题目进行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具体思维,实际是为了克服在阅读中容易出现的脱离阅读内容,主观臆断的现象。发散思维,是指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例如对司马迁《鸿门宴》中描写的刘邦,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刘邦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的人;从抢夺天下的一代枭雄的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人。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思维的狭隘性。如果能够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教师示范引导,培养质疑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既可以给学生以榜样,又可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以曹禺《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为例,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第三幕中对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点。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周公馆三十年不变的摆设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朴园的“怀旧”情思?是否可以证明周朴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要先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便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还可以选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评点或札记等作为质疑示范,这既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创设情境氛围,启发学生质疑。例如对《党员登记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党员登记表”为线索,突出黄淑英的光辉形象,可最后却写黄淑英牺牲,而由黄妈妈把“登记表”上交给党组织,对这种安排,你有什么疑问?准备怎样解答?此外,教师设置悬念,抛砖引玉,举名家之说,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认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
4.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质疑能力。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会日渐提高。
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而这一切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完全一致的。
(郑世娟,山东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