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围绕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改革中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出现了诸如慕课、微课、云课堂等新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构成所谓新的教学方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更加注重调整和变革传统的教学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内化。
教学关系解读
教学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的综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主线,教学关系的核心是“师之于生的教”与“生之于师的学”的关系。教与学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对于教师与学生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中心论 中心论即在教育过程和教学关系中谁是中心,是教师还是学生?客观主义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建构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二者都看到了教师或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也都不否定矛盾的另一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夸大了二者在侧重点上的差异,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正确的态度是谋求二者的对立统一。
双主论 “双主论”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中心论的定位。“双主论”强调“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对立统一,这并不是搞折中主义,而是在同等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教师和学生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矛盾,二者都以对方为条件。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离开学生;同样,谈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也不能离开教师。从理論渊源上说,双主论的基础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
双主体论 “双主体论”即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这种观点以及反观点主要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明教学关系的,认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反对“双主体论”的学者则认为,同时从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来讨论教学关系,容易混淆所关注的议题。
以上理论尽管观点和主张不同,但都不能否定这样一个立论,即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从掌握知识的要求看,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知识内化,这是师生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新的价值趋向:知识内化
国外教育界较早注意到并研究了教学中的知识内化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1991年出版了“Peer Instruction”一书,国内翻译为《同伴教学法》。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同伴教学法的教育理念、使用原则和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的阅读测试、概念测试和概念考试题。在10年后的一篇论文中,埃里克·马祖尔教授进一步把教学过程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步骤,并指出传统教学只重视前者忽略了后者。
本文将“吸收内化”表述为知识内化。较早的知识内化定义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对教材中的外部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使之转变成学生的内部知识,在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头脑里的知识结构)。这种认知结构越是有序和组织化,则其内化的知识的智力价值就越高。
传统教学方式是“你说我们听”,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教师又多以单向讲述为主,学生的地位是从属性的,学习是被动的。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程式化,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任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和巩固知识。其缺点是因课堂时间有限,师生互动较少,反馈信息不多,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不了解不同的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因而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最优。
新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知识内化,它的理念是:知识传授是手段,是过程,而知识内化是目的,是结果。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选择应该以知识内化为导向,这一导向总的要求是:所有教学活动都以知识内化为中心,无论师生都以知识内化为目标,考核评价都以知识内化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知识内化导向的教学方式
新的教学方式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知识传授是教师在课堂授课,知识内化是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而新的教学方式则试图突破这一模式,主要有:一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即反转了传统形式,知识传授多是通过学生在课外学习教师事先准备的内容;知识内化是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完成。在课外,教师预先把相关教学视频等资料发给学生,学生结合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反馈意见进行难点重点讲解和作业答疑,并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及探究问题。二是对分课堂。即把课堂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是教师授课,另一半是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对分课堂的特点在于把教学时间分为三个相互区别并联系的过程,即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学生内化吸收,因此这种形式也可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的出发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目标是个性化的知识内化。三是慕课、微课。严格说来,慕课、微课并不是独立的教学方法,而是支撑新教学方法的技术手段。慕课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的在线课程,在此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听课,还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这里是所有学生的世界,没有学校的界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关系。微课则是一种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视频小课程,通常集中阐述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或完成一个教学环节。以上正在实践中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尽管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以下特点,即教学的着重点是知识内化;教学主要动力来源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其形式包括自学、视频运用、师生互动、同学交流等;教学目的是加快知识内化的速度。
教法 教学关系的重构,知识内化的导向,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第二,不仅要师生互动,还要角色互换。教师的“输出”(讲授)需考虑学生的“输入”(接受),从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的角度来安排授课;学生则需要“参与”教授,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求。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仅使他们“学会”,而且“会学”,最终实现“无师自通”。另外,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利用新的教学资源,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熟练掌握慕课、微课、云教学等技术手段。这不仅要求教师精准精炼地选择慕课,还需要教师亲自制作相应的微课,并可以在课堂内外通过云课堂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 学法 一是自我管理。新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应做好时间管理,控制自己的行动,克服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气,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以教师的角色来对待课前学习和课后作业。二是探究性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与“文本”(教材和资料)对话,学会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形成小组协作学习的虚拟组织,大家在其中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三是学生讲课。为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讲课。首先选择恰当的题目,这一般属于难点重点,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然后让所有学生都备课,学生可以单个人分别准备,也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而在课堂上,教師抽取学生讲课,允许别的学生提问甚至展开辩论,同时做好点评,重点指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所表现出的亮点及不足,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论
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原本就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是传统的教学法偏重于教师单向的灌输,从而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学生的活力和潜能,本文所谓“变革”即是针对这一情形。其实,所谓新教学法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弥补后者的不足,矫正其偏颇,激活其忽视的教学要素,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事实上,新教学法的实施和推广也面临一些制约条件,如有的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不充分,一些学生自我控制力差,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以及制度化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新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不可能截然区分,更多的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加速知识传授向知识内化的递进,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
【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在线开放平台的《电路》课程多元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2016061)】
参考文献
[1]祖嘉合.试析“双主体说”的理论困境及化解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3.
[2][美]埃里克·马祖尔.同伴教学法——大学物理教学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Catherine H Crouch,Eric Mazur. Peer Instruction: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sults[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2001,69(9): 970-977.
[4]周天梅.论知识内化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8):208-211.
[5]张译文,郭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3):98.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7]赵卫军,等.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特点及关系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
教学关系解读
教学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的综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主线,教学关系的核心是“师之于生的教”与“生之于师的学”的关系。教与学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对于教师与学生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中心论 中心论即在教育过程和教学关系中谁是中心,是教师还是学生?客观主义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建构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二者都看到了教师或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也都不否定矛盾的另一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夸大了二者在侧重点上的差异,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正确的态度是谋求二者的对立统一。
双主论 “双主论”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中心论的定位。“双主论”强调“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对立统一,这并不是搞折中主义,而是在同等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教师和学生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矛盾,二者都以对方为条件。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离开学生;同样,谈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也不能离开教师。从理論渊源上说,双主论的基础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
双主体论 “双主体论”即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这种观点以及反观点主要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明教学关系的,认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反对“双主体论”的学者则认为,同时从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来讨论教学关系,容易混淆所关注的议题。
以上理论尽管观点和主张不同,但都不能否定这样一个立论,即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从掌握知识的要求看,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知识内化,这是师生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新的价值趋向:知识内化
国外教育界较早注意到并研究了教学中的知识内化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1991年出版了“Peer Instruction”一书,国内翻译为《同伴教学法》。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同伴教学法的教育理念、使用原则和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的阅读测试、概念测试和概念考试题。在10年后的一篇论文中,埃里克·马祖尔教授进一步把教学过程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步骤,并指出传统教学只重视前者忽略了后者。
本文将“吸收内化”表述为知识内化。较早的知识内化定义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对教材中的外部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使之转变成学生的内部知识,在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头脑里的知识结构)。这种认知结构越是有序和组织化,则其内化的知识的智力价值就越高。
传统教学方式是“你说我们听”,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教师又多以单向讲述为主,学生的地位是从属性的,学习是被动的。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程式化,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任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和巩固知识。其缺点是因课堂时间有限,师生互动较少,反馈信息不多,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不了解不同的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因而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最优。
新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知识内化,它的理念是:知识传授是手段,是过程,而知识内化是目的,是结果。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选择应该以知识内化为导向,这一导向总的要求是:所有教学活动都以知识内化为中心,无论师生都以知识内化为目标,考核评价都以知识内化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知识内化导向的教学方式
新的教学方式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知识传授是教师在课堂授课,知识内化是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而新的教学方式则试图突破这一模式,主要有:一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即反转了传统形式,知识传授多是通过学生在课外学习教师事先准备的内容;知识内化是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完成。在课外,教师预先把相关教学视频等资料发给学生,学生结合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反馈意见进行难点重点讲解和作业答疑,并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及探究问题。二是对分课堂。即把课堂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是教师授课,另一半是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对分课堂的特点在于把教学时间分为三个相互区别并联系的过程,即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学生内化吸收,因此这种形式也可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的出发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目标是个性化的知识内化。三是慕课、微课。严格说来,慕课、微课并不是独立的教学方法,而是支撑新教学方法的技术手段。慕课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的在线课程,在此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听课,还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这里是所有学生的世界,没有学校的界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关系。微课则是一种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视频小课程,通常集中阐述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或完成一个教学环节。以上正在实践中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尽管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以下特点,即教学的着重点是知识内化;教学主要动力来源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其形式包括自学、视频运用、师生互动、同学交流等;教学目的是加快知识内化的速度。
教法 教学关系的重构,知识内化的导向,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第二,不仅要师生互动,还要角色互换。教师的“输出”(讲授)需考虑学生的“输入”(接受),从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的角度来安排授课;学生则需要“参与”教授,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求。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仅使他们“学会”,而且“会学”,最终实现“无师自通”。另外,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利用新的教学资源,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熟练掌握慕课、微课、云教学等技术手段。这不仅要求教师精准精炼地选择慕课,还需要教师亲自制作相应的微课,并可以在课堂内外通过云课堂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 学法 一是自我管理。新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应做好时间管理,控制自己的行动,克服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气,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以教师的角色来对待课前学习和课后作业。二是探究性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学生通过与“文本”(教材和资料)对话,学会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形成小组协作学习的虚拟组织,大家在其中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三是学生讲课。为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讲课。首先选择恰当的题目,这一般属于难点重点,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然后让所有学生都备课,学生可以单个人分别准备,也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而在课堂上,教師抽取学生讲课,允许别的学生提问甚至展开辩论,同时做好点评,重点指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所表现出的亮点及不足,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论
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原本就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是传统的教学法偏重于教师单向的灌输,从而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学生的活力和潜能,本文所谓“变革”即是针对这一情形。其实,所谓新教学法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弥补后者的不足,矫正其偏颇,激活其忽视的教学要素,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事实上,新教学法的实施和推广也面临一些制约条件,如有的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不充分,一些学生自我控制力差,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以及制度化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新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不可能截然区分,更多的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加速知识传授向知识内化的递进,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
【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在线开放平台的《电路》课程多元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2016061)】
参考文献
[1]祖嘉合.试析“双主体说”的理论困境及化解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3.
[2][美]埃里克·马祖尔.同伴教学法——大学物理教学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Catherine H Crouch,Eric Mazur. Peer Instruction: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sults[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2001,69(9): 970-977.
[4]周天梅.论知识内化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8):208-211.
[5]张译文,郭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3):98.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7]赵卫军,等.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特点及关系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