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佳节——春节期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沉浸在节日喜悦、热闹的氛围里,筹划着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尽情享受着美味佳肴……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地,家人朋友在节日期间相互请客吃饭,围坐在一起开怀畅饮,尽情饱食,仍然是节日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然而,节日期间如不注意饮食平衡,暴饮暴食,油腻荤腥会使您的胃肠超负荷工作而功能下降;抑或是美酒难拒而频频举杯,而引起酒精中毒……
那么,节日期间如何安排饮食才是科学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营养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类所需能量的50%-70%来源于碳水化合物,如果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不足,机体将燃烧脂肪,并使蛋白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产生能量供人体需要,而摄食蛋白质在成人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组织的更新和修复,过量摄入不仅无益,还会加重肾脏等器官的负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平衡饮食是比较科学的,即健康饮食应以谷类为主,它提供的热量应占我们每个人全天所需能量的50%—60%,蛋白质提供15%,脂肪提供不超过30%,再适当补充薯类、水果和蔬菜。
春节期间,鸡鸭鱼肉等动物性食品成了餐桌上的“主角”,各式菜肴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却难觅主食的身影,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饮食结构是不合理的,为非平衡饮食。所谓主食,主要是指粮食,包括米、面、杂粮、豆类、薯类等。然而,在节日里,人们常常把主食范围扩大了,将饭后的点心如春卷、奶黄包、蛋黄酥、奶油蛋糕、烧卖、油条等当成了主食对待。事实上,这类食物中脂肪、热量等的含量均较高,多吃对健康无益,还会导致体重增加。节日饮食中,菜肴已经非常丰盛,蛋白质不会缺乏,质量也不差,此时最需要的是以淀粉为主的米、面食品,而非各种制作精细、营养丰富的点心。此外,节日期间人们还喜欢吃各种各样的零食,一些人甚至将零食当成了主食,无疑是本末倒置了。一般来说,在就餐前2-3小时就不要随意吃零食,以免影响正常的食欲。主食摄入量不足,副食特别是荤菜吃得太多,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也相应增多,容易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此,应避免无限制地吃菜,要将胃的一部分空间留给主食,健康成人每天吃的主食至少要在300克以上。此外,很多人习惯用蔬菜或水果代替主食,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水果和蔬菜主要是提供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高。
春节会友,频频举杯肯定是常事,人们在饮酒,尤其是大量饮酒时,常常会产生饱胀感,所以喝完酒后就不想再吃饭了,其实这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科学研究发现,在喝酒的同时多吃饭,补充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乙醇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在正常情况下,饮入的酒经过胃肠道吸收后,在肝脏中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变为乙醛,而后生成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在大量饮酒时,体内的乙醛来不及转化为乙酸,会生成大量的超氧阳离子自由基,导致人体内的氧化和抗氧化平衡失调。此时,如果能够多吃些蔬菜和水果,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等重要的抗氧化剂,可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至于喝酒的时间,最好放在晚上。这是因为人体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时间规律,中午时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因此,中午时喝酒乙醇不容易被代谢排出体外,此时喝酒比晚上容易醉,对身体的伤害也较大。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早晨空腹饮酒极容易造成胃粘膜的损害。
追求色香味形,讲究营养的科学搭配,应是春节餐饮的新时尚。节日期间主要应注意荤素搭配,适量饮酒,劳逸结合,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过多摄入油腻及含脂量太高的食物。饮食平衡可以概括为三搭配。
第一,要碱搭配酸。健康人体必须保持微碱性状态,以pH值在7.4左右为宜。如果人体血液呈酸性,血粘度和胆固醇都比较高,人就容易疲劳;同时,人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荤菜几乎都是酸性食品,节日饮食切莫餐餐都只吃大鱼大肉,要有碱性食物(素菜)搭配着吃,以求人体的酸碱平衡。含碱量最高的要数海带,其次是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等。
第二,以补钾配合排钠。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原本就偏高,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摄入量的2倍以上。节日期间副食吃多了,食盐的摄入量更多,血液中的钠含量自然就会更高,这不利于人体保持正常的血压。而钾是钠的克星,它能排出人体内多余的钠。含钾较丰富的蔬菜有紫菜、海带、香菇、芦笋、豌豆苗、莴笋、芹菜等。
第三,要“多渣”配“少渣”。荤菜不含膳食纤维,畜禽水产等也都是精细的“少渣食品”,吃多了会造成便秘,肠道中的毒物、废物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会增加肠粘膜对毒素的吸收,这样就容易诱发结肠癌。而粗纤维食物则属于“多渣食品”,多吃这类食物能消除“少渣食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麦片、花生、水果、卷心菜、萝卜等。
因此,在节日期间,无论外出吃饭还是在家里聚餐,都需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既要吃得好吃得饱,还要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这样才能过一个快乐、健康的节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健康,才能更多的体会亲情的愉悦,才能更好地享受生命的快乐。
(编辑 樊 明 李 军)
那么,节日期间如何安排饮食才是科学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营养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类所需能量的50%-70%来源于碳水化合物,如果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不足,机体将燃烧脂肪,并使蛋白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产生能量供人体需要,而摄食蛋白质在成人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组织的更新和修复,过量摄入不仅无益,还会加重肾脏等器官的负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平衡饮食是比较科学的,即健康饮食应以谷类为主,它提供的热量应占我们每个人全天所需能量的50%—60%,蛋白质提供15%,脂肪提供不超过30%,再适当补充薯类、水果和蔬菜。
春节期间,鸡鸭鱼肉等动物性食品成了餐桌上的“主角”,各式菜肴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却难觅主食的身影,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饮食结构是不合理的,为非平衡饮食。所谓主食,主要是指粮食,包括米、面、杂粮、豆类、薯类等。然而,在节日里,人们常常把主食范围扩大了,将饭后的点心如春卷、奶黄包、蛋黄酥、奶油蛋糕、烧卖、油条等当成了主食对待。事实上,这类食物中脂肪、热量等的含量均较高,多吃对健康无益,还会导致体重增加。节日饮食中,菜肴已经非常丰盛,蛋白质不会缺乏,质量也不差,此时最需要的是以淀粉为主的米、面食品,而非各种制作精细、营养丰富的点心。此外,节日期间人们还喜欢吃各种各样的零食,一些人甚至将零食当成了主食,无疑是本末倒置了。一般来说,在就餐前2-3小时就不要随意吃零食,以免影响正常的食欲。主食摄入量不足,副食特别是荤菜吃得太多,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也相应增多,容易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此,应避免无限制地吃菜,要将胃的一部分空间留给主食,健康成人每天吃的主食至少要在300克以上。此外,很多人习惯用蔬菜或水果代替主食,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水果和蔬菜主要是提供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高。
春节会友,频频举杯肯定是常事,人们在饮酒,尤其是大量饮酒时,常常会产生饱胀感,所以喝完酒后就不想再吃饭了,其实这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科学研究发现,在喝酒的同时多吃饭,补充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乙醇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在正常情况下,饮入的酒经过胃肠道吸收后,在肝脏中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变为乙醛,而后生成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在大量饮酒时,体内的乙醛来不及转化为乙酸,会生成大量的超氧阳离子自由基,导致人体内的氧化和抗氧化平衡失调。此时,如果能够多吃些蔬菜和水果,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等重要的抗氧化剂,可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至于喝酒的时间,最好放在晚上。这是因为人体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时间规律,中午时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因此,中午时喝酒乙醇不容易被代谢排出体外,此时喝酒比晚上容易醉,对身体的伤害也较大。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早晨空腹饮酒极容易造成胃粘膜的损害。
追求色香味形,讲究营养的科学搭配,应是春节餐饮的新时尚。节日期间主要应注意荤素搭配,适量饮酒,劳逸结合,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过多摄入油腻及含脂量太高的食物。饮食平衡可以概括为三搭配。
第一,要碱搭配酸。健康人体必须保持微碱性状态,以pH值在7.4左右为宜。如果人体血液呈酸性,血粘度和胆固醇都比较高,人就容易疲劳;同时,人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荤菜几乎都是酸性食品,节日饮食切莫餐餐都只吃大鱼大肉,要有碱性食物(素菜)搭配着吃,以求人体的酸碱平衡。含碱量最高的要数海带,其次是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等。
第二,以补钾配合排钠。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原本就偏高,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摄入量的2倍以上。节日期间副食吃多了,食盐的摄入量更多,血液中的钠含量自然就会更高,这不利于人体保持正常的血压。而钾是钠的克星,它能排出人体内多余的钠。含钾较丰富的蔬菜有紫菜、海带、香菇、芦笋、豌豆苗、莴笋、芹菜等。
第三,要“多渣”配“少渣”。荤菜不含膳食纤维,畜禽水产等也都是精细的“少渣食品”,吃多了会造成便秘,肠道中的毒物、废物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会增加肠粘膜对毒素的吸收,这样就容易诱发结肠癌。而粗纤维食物则属于“多渣食品”,多吃这类食物能消除“少渣食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麦片、花生、水果、卷心菜、萝卜等。
因此,在节日期间,无论外出吃饭还是在家里聚餐,都需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既要吃得好吃得饱,还要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这样才能过一个快乐、健康的节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健康,才能更多的体会亲情的愉悦,才能更好地享受生命的快乐。
(编辑 樊 明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