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疑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明确的要求,新标准的发展性领域目标中,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问题,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学会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要把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的生活环境里,在联系和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学期学习圆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你能说明车轮为什么做成这种形状吗?如果将圆形车轮换成其他形状,如正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会发生什么状况?这样形象、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不会觉得抽象、空洞,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更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提问
数学是一个结构缜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只有系统地认识这些联系,才能形成较完善的认知结构。而学生认知活动的建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联系,以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使新知识同化或顺应,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制造冲突,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学期§5.9圆锥的侧面积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前面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不可以运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推导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有意通过情景、疑问、破绽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学生心理安全感,使学生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予以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
善于提问是指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教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一定深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自身的以问引问,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并力图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为什么会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同时感受到什么样的问题比较有效,以教师为榜样,提出一些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教学中应力图给学生大量的自主提问的机会,在开始阶段可以对学生进行自主提问的训练。例如。可以安排某些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者课堂自主学习,进而可以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与解决。或者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整章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小结,并反思在学习本章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现在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训练时,在开始阶段以鼓励为主,而随着学生提出问题经验的丰富,还应通过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或者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1)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外显形式,而并非一个绝对的教学任务。不要认为每堂课都要提出问题,那样就将问题形式化了。
(2)不要一疑就问、有疑必问。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再提问,如果学生所提的问题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解决。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解答,可以要求学生再想一想。或者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可以避免问题流于肤浅化和表面化。
(3)问题的表述应尽可能清晰明白。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以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复述或整理的方式,使学生的问题更为清晰。
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以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止于智者”则令人遗憾。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让问题止于自己,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几节课的强化训练就能实现的。应是我们长期教学致力追求的目标。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学会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要把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的生活环境里,在联系和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学期学习圆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你能说明车轮为什么做成这种形状吗?如果将圆形车轮换成其他形状,如正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会发生什么状况?这样形象、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不会觉得抽象、空洞,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更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提问
数学是一个结构缜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只有系统地认识这些联系,才能形成较完善的认知结构。而学生认知活动的建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联系,以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使新知识同化或顺应,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制造冲突,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学期§5.9圆锥的侧面积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前面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不可以运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推导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有意通过情景、疑问、破绽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学生心理安全感,使学生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予以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
善于提问是指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教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一定深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自身的以问引问,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并力图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为什么会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同时感受到什么样的问题比较有效,以教师为榜样,提出一些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教学中应力图给学生大量的自主提问的机会,在开始阶段可以对学生进行自主提问的训练。例如。可以安排某些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者课堂自主学习,进而可以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与解决。或者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整章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小结,并反思在学习本章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现在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训练时,在开始阶段以鼓励为主,而随着学生提出问题经验的丰富,还应通过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或者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1)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外显形式,而并非一个绝对的教学任务。不要认为每堂课都要提出问题,那样就将问题形式化了。
(2)不要一疑就问、有疑必问。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再提问,如果学生所提的问题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解决。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解答,可以要求学生再想一想。或者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可以避免问题流于肤浅化和表面化。
(3)问题的表述应尽可能清晰明白。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以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复述或整理的方式,使学生的问题更为清晰。
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以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止于智者”则令人遗憾。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让问题止于自己,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几节课的强化训练就能实现的。应是我们长期教学致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