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当前信息贫困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信息贫困的归因分析与调查,以理论探讨为主,尚缺乏消除信息贫困的方法及其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日后需结合国家的扶贫政策进行深层次的实证探讨,以充实信息贫困的研究内容,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关键词 数字鸿沟;信息服务;文化扶贫;弱势群体;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 S-0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4-0186-04
社会在财富、权利以及信息的获得方面存在普遍的不均,造成财富贫困人群,以及“权利贫困”和“信息贫困”人群。随着“信息鸿沟”“信息权利”“信息贫困”等概念的提出,信息贫困问题已逐渐被关注[1]。信息贫困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现象事实一直存在,但人们认识到信息贫困,改变信息贫困或加以有效控制却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在中国知网中以“信息贫困”为关键词在期刊库和学位论文库进行文献搜索,发现2002—2017年共发表的60篇文献中,2015年和2016年分别发表6篇,其余年份都低于这2个年份。这些文献主要关注信息贫困形成原因、信息贫困程度、解决信息贫困的对策、信息产品流通、公民信息权利保护、信息贫困评价、特殊群体的信息贫困等方面。它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凸显出来,有关数字鸿沟及信息贫困等问题逐渐演变成社会科学的研究焦点。
1 研究现状
1.1 信息贫困的表现形式研究
1.1.1 信息贫困是经济问题。
孙贵珍认为“信息贫困指信息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或经济收入低下而导致的信息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不足或匮乏,不能凭借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获取和利用信息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信息边缘化状态。[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商品都是按市场要求配置,信息资源也不例外。每个信息供应商都在追逐利润最大化,所以信息资源总是流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地区及相关人群,对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信息用户来说,可获取的信息量也不同,长期发展会造成经济水平低的群体信息资源获取少,而经济水平高的人群信息资源富集。市场经济下使得信息以私有制方式出现,如果信息产品供应不足,信息资源在市场条件下配置失效,使部分群体无法充分获得相关信息资源,从而导致信息贫困。相丽玲等[3]认为信息作为商品进行流通时,信息消费者的经济能力决定可以获取的信息量。经济水平有限,对信息的购买能力低,造成信息弱势群体,并给出了信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信息水平差距方程。刘斌[4]认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的地区,在任何时代信息贫困都是重要原因。
1.1.2 信息贫困是公民社会权利问题。
这一观点引自于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他在其代表作《贫困与饥荒》[5]中指出:“贫困不仅仅是相对的比别人穷,而且还基于得不到某种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即不拥有某些最低限度的能力……贫困最终并不是收入问题,而是一个无法获得某些最低限度需要的能力问题。”他认为信息贫困是指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平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人们,公民权利受到限制。国内学者相丽玲等[3]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由于信息资源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存在,使信息所有权发生分化,形成信息富人(其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知识水平高,信息素养高)和信息穷人(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贫乏,知识水平低,信息素养低)。信息穷人由于缺乏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权利得不到保证,面临生活被社会排斥,信息贫困表现为贸易信息权利失败。李昊青[6]指出,信息貧困是弱势群体信息权利意识缺失,在现有信息政策与法律等制度性因素影响下,是信息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制度性问题。
1.1.3 信息贫困是信息传播问题。
信息是通过传播体现存在价值的。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就会发生信息贫困。研究者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贫困是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是指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信息差距[7]。二是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信息产品供需矛盾,信息“有需求,无供给;有供给,无传播;有传播,无利用;有利用,不匹配[8]。”三是信息技术落后容易产生“信息鸿沟”。学者将“信息鸿沟”的研究分为4个阶段,通过文献分析,指出“信息鸿沟”的演变、研究成果和未来热点,从对“信息鸿沟”的研究,发展到集中讨论农村信息贫困问题,是人们对“信息鸿沟”认识的升华[9]。四是加强信息传播是解决信息贫困的重要手段。信息通过传播使信息资源得以共享,信息的价值得以体现,信息得以吸收同化并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有效传播,是解决信息贫困的重要途径[10]。
1.1.4 信息贫困是信息获取能力问题。
赵奇钊等[11]认为信息贫困人群与其他人群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不仅是信息量和信息设施方面,更重要的是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并引述了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观点。李菲等[12]认为穷、老、弱、少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人类的总体群谱中都是处于边缘位置,使得信息接收能力不足。刘雁[13]通过对河北省农村信息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积极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等方面认识欠缺,信息意识薄弱,大部分农民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尚不能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最基本要求。陈响坤等[14]研究发现信息意识薄弱和利用信息能力低下是农村形成群体性信息贫困的主要成因。
1.2 农村地区信息贫困的归因研究
何隽等[15]对贵州农村信息贫困调查研究,赵奇钊等[11]对武陵山片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与信息贫困研究,张孟嘉[16]对安徽农村信息环境调研及分析,孙贵珍等[17]对河北城乡信息化相关因素比较研究,李玉华[18]对吉林省农村信息贫困因素分析,唐乐融[19]和李钢等[9]分别对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洛宁县和栾川县农村信息状况进行调查报告,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这些研究者都将信息贫困与我国的农村地区联系起来研究,重点研究农民这一信息贫困群体,他们归结出信息贫困主要有以下形成原因。 1.2.1 信息环境外部归因。
一是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是我国农村形成信息贫困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形成社会信息环境落后,信息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信息产品生产不足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二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信息贫困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以及信息的传播能力。三是政府投入与政策扶持是消除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外力。农民拥有信息资源量少,可接触信息媒介种类和信息内容单一,这就要强调政府的主体责任,强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1.2.2 信息贫困人口自身归因。
一是农民个体文化程度低是导致信息贫困的直接因素。正如前文所述,信息贫困是信息获取能力问题,农民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其如何获取信息(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吸收利用)。二是农民的经济能力加剧了信息贫困。根据统计,收入差距和信息差距呈正相关的关系,收入越低,可获取的信息量就相对减少,从而使收入和获取信息量陷入恶性循环,农村信息贫困大致如此产生[20]。三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助推了信息贫困。在我国农村还存在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负面因素主导了农民思想观念,如志向不高、小富即安、求稳不变、不思变迁等。这些思想导致其对信息需求不足,不能接受新媒体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带来的便利,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差,对农民有效获取信息形成阻碍。
我国农村信息贫困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地域文化、教育普及率等因素,又有传播媒介和政府的因素。外部和内部因素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利于信息发挥作用的负面因素叠加,加上城乡“信息鸿沟”的客观存在,使我国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出现了信息贫困地区和信息贫困群体。
1.3 特定群体的信息贫困研究
1.3.1 弱势群体信息贫困研究。
弱势群体分为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由于其身体状况、生产技能、经济基础、文化水平、年龄、社会地位及所处环境等原因在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中处于弱势或劣势,成为信息弱势群体[21]。这类群体主要包含城市下岗职工、城市农民工、生活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被边缘化的群体构成[22]。信息弱势群体在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化技能、信息意识、信息接收处理等方面处于劣势。
宋文[23]从信息援助角度出发,通过构建为信息弱势群体专门服务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根据这类群体类型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信息服务渠道。还有许多学者[24-30]探讨大众传媒(介)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问题,主要是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意义、作用、方式、内容、社会排斥等。李昊青[31-32]重点研究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保障问题,分析影响成因、权利表达特点与意义。信息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应有效维护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要遵循非歧视性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同时增强弱势群体信息权利意识,培育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团体,建立健全信息权利的保护机制等。
1.3.2 青少年信息贫困研究。刘亚[33]把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研究。他认为由于青少年对概念的定义或描述不准确,其信息需求表达能力不足,而导致检索能力不足;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并不理想,难以实现知识建构与创新;对网上的信息几乎不加质疑并引用,缺乏信息评价判断能力。需要将青少年信息行为作为新命题进行研究。王洁瑾[34]通过调查研究,构建信息贫困视野的青少年信息行为模型,指出青少年信息贫困多是因为信息获取障碍,表现在习惯使用省时省力方式检索,信息检索能力不高,信息处理能力不理想;存在信息吸收能力缺陷,表现在信息需求表达障碍、缺少信息判断能力以及知识结构不完善等。
1.3.3 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贫困研究。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35]。他们由于人际关系网比较狭窄,难以从父母、老师这一信息获取渠道获取信息,而大众媒介和其他公共资源又有限,能获得的信息量远远低于城市儿童,也相对低于非留守儿童。城市儿童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利用,在选取信息资源的同时,他们对信息的筛选等能力得到培养,获取信息数量与质量均高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信息贫困还表现为“信息渠道不畅通”、获取的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等问题[36]。
1.3.4 少数民族信息贫困研究。
朱明[37]通过对国外少数族裔信息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指出导致国外少数族裔信息贫困的原因主要是:语言与文化方面的障碍、信息需求的差异、自身发展的动力、公共政策的缺失等。通过政策干预、加强信息机构服务、提高信息媒介和文化产品传播率、加强信息技术普及等,因此,可有效改善其信息贫困。从中对照我国少数民族信息贫困的成因,借鉴国外治理信息贫困对策,统筹国家、社会、机构及其自身来系统构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减贫对策,通过提升民族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在国家经济扶贫政策支持下,逐渐摆脱极度贫困和过度封闭,最终促进区域内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
1.4 信息贫困的实证调查研究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因此信息贫困研究也会存在不同。在对检索到的18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其有几个共同之处:基本都采用调查问卷分析法,调查对象是具体区域农村的广大农民,调查内容较为集中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方面,在归纳出信息贫困的成因中,基本都将经济收入因素列为首位,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水平,在给出解决农村信息贫困的对策中,基本都强调国家政策和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相结合。特别是“通过释放政策动力與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以价值和利益合理引导其信息需求,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37]。关于差异方面,王冬放[38]把中西部地区信息贫困现状放在全国统一进行比较,指出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差异,且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解决信息贫困的措施应根据各省(市、区)的实际而有所区别。 1.5 解决信息贫困的系统构建研究
在共检索到的2篇有关信息贫困测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的期刊论文中,孙贵珍等[39]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共设定3个一级指标(农村信息化主体环境、基础设施和实施效果)、8个二级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学历比重、电话普及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乡镇信息服务站普及率、农村互联网用户比例、农民从“三网”获取信息的比例),对河北省6个不同地形区域的农村信息贫困问题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分析结果,信息贫困在河北省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而山区农村信息贫困最为严重。李钢等[9]对河南省洛宁县和栾川县2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调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专家评议来构建信息贫困测评指标体系,结果显示:国家级贫困县的信息贫困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解决信息贫困的工作中,最重视信息化的应用,而不重视信息化服务;移动终端普及率、4M及以上宽带入户率是新时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目标。
2 当前研究的不足
相对于对经济扶贫的研究,人们对于信息贫困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还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2.1 有关信息贫困的实证研究偏少
信息贫困的概念首先起源于对知识经济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可以检索到,最早发表的以“信息贫困”为关键词的论文为2002年邢昭[40]发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贫困》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民众信息获取的实力悬殊,将检索与利用信息网络之障碍作为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4个原因之一。肖勇[41]在《知识经济的四大研究视角》中,指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是效率与公平,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分配列为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主题。信息的有效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将信息贫困研究作为知识经济研究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学者对知识经济的应用与研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大量实证研究成果,更有理论探索。反观解决信息贫困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实证研究普遍偏少,已有的多为实证调查报告。目前国内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且数量有限,部分实证研究也没有新的突破性进展。
2.2 鲜有效果性研究
目前,信息贫困研究普遍集中在对一定区域和时间内信息贫困的原因分析和调查报告,以及信息脱贫的条件、策略研究。然而,对信息脱贫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研究却是空白。现有的研究没有对实施信息脱贫后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也没有对群众的行为意向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究信息贫困的其他归因,进而对信息脱贫效果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今后扶贫工作提供实践应用。
2.3 对信息脱贫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现有的研究对信息贫困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从给出信息贫困成因的相应对策中,解决区域性的经济贫困,只能说改善了当地信息贫困状况。在解决信息贫困的对策中,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储备期,政策的落实有相当长的滞后期;信息贫困人群信息意识的培育也有一定周期;信息环境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从诸多影响信息贫困的因素来理解,信息富集与信息贫困总是相对的,信息贫困人口总是会客观存在,并会长期存在。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媒介生产大量的信息,向社会传播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多。对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群体,他们获得信息的效率也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信息(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撑下,我国将会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但是,信息的贫困与经济的贫困不同,不可能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来调节。增强脱贫群众再就业的内生动力,使之提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提高信息利用水平和效率才是关键。群众信息素质高低决定信息消费质量的好坏。提高全民信息素质、改变和培育信息消费观念、提高信息消费水平、增强信息消费能力、加强创新主体(群众)的信息能力是信息脱贫的关键所在。
信息贫困研究对我国当前的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研究在肯定信息贫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完备之处,希望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探讨,进行深入的实证调查,不断积累经验,提出更合理有效的策略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国内的“数字鸿沟”[J].中国信息界,2004(4):17.
[2]孙贵珍.河北省农村信息贫困问题研究:基于信息生产、传播、利用[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0:11-22.
[3]相丽玲,牛丽慧.信息贫困形成的经济学机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0):44-48.
[4]刘斌.论我国农村信息贫困的原因及其对策[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9):76-79.
[5]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6-65.
[6]李昊青.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权利表达研究:影响成因、表达特点与价值意涵[J].现代情报,201 31(12):18-20.
[7]朱琨.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8]丁建军,赵奇钊.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与减贫对策: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75-78,108.
[9]李鋼,乔海程.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地区信息贫困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7(5):120-128.
[10]孙贵珍,王栓军.从农村信息传播层面解决河北农村信息贫困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8):12-13. [11]赵奇钊,彭耿.武陵山片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与信息贫困研究[J].图书馆,2016(1):65-68.
[12]李菲,夏南强.艾尔弗瑞达·查特曼的情报学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4(6):35-38.
[13]刘雁.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信息贫困现状调查:以河北省农村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4,27(2):53-55.
[14]陈响坤,曾强,周雪华.贫困农村信息贫困的原因及对策:以清新县石潭镇格水村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7):181-183.
[15]何隽,张津,吴卫兵.贵州农村信息贫困调查研究与成因分析[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3(2):47-52.
[16]张孟嘉.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安徽农村信息环境调研及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6(3):5-8.
[17]孙贵珍,王栓军,李亚青.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河北城乡信息化相关因素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1(5):23-24.
[18]李玉华.吉林省农村信息贫困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8):35-36.
[19]唐乐融.农村信息贫困的调查:以河南省肖横岭村为例[J].中国扶贫,2015(10):77-79.
[20]罗阳富,崔庆鹤.农村信息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32):128-130.
[21]石德万,李军,贺梅萍.论信息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职业化[J].图书馆建设,2010(2):97-100.
[22]李德娟.信息弱势、信息援助与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J].图书馆建设,2012(12):13-16.
[23]宋文.信息时代弱势群体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6,38(6):81-85.
[24]李明文.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J].当代传播,2010(2):26-28.
[25]曾来海,陈丹英.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J].新闻知识,2009(10):15-17.
[26]谢倩虹,石德万,朱丽珍.信息社会中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及其援助[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28(5):54-56.
[27]曾来海.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的意义及方式[J].当代传播,2008(3):101-103.
[28]曾来海,陈丹英.论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J].新西部,2008(4):236-237.
[29]曾来海,陈丹英,徐玉红.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方式[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4):471-475.
[30]曾来海,陈丹英,徐玉红.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方式[J].新疆社会科学,2007(6):81-84.
[31]李昊青.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权利保障研究:一种基于权利表达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5):52-55.
[32]李昊青.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权利表达研究:影响成因、表达特点与价值意涵[J].现代情报,2011,31(12):18-20.
[33]刘亚.将青少年纳入信息贫困研究视野:来自青少年信息行为研究的证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4):12-20.
[34]王洁瑾.基于信息贫困视野的青少年信息行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35]辜勝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32(9):29-33.
[36]刘灿.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贫困问题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2011,23(12):169-17 185.
[37]朱明.国外少数族裔信息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7(10):11-15.
[38]王冬放. 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贫困现状与对策[J]. 工业经济论坛,2015(2):145-154.
[39]孙贵珍,王栓军,李亚青.用AHP和FCE方法评价河北省农村信息贫困[J].农机化研究,2010,32(8):43-46.
[40]邢昭. 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贫困[J]. 图书与情报,2002(4):26-28.
[41]肖勇. 知识经济的四大研究视角[J]. 情报学报,2000(6):553-563.
关键词 数字鸿沟;信息服务;文化扶贫;弱势群体;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 S-0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4-0186-04
社会在财富、权利以及信息的获得方面存在普遍的不均,造成财富贫困人群,以及“权利贫困”和“信息贫困”人群。随着“信息鸿沟”“信息权利”“信息贫困”等概念的提出,信息贫困问题已逐渐被关注[1]。信息贫困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现象事实一直存在,但人们认识到信息贫困,改变信息贫困或加以有效控制却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在中国知网中以“信息贫困”为关键词在期刊库和学位论文库进行文献搜索,发现2002—2017年共发表的60篇文献中,2015年和2016年分别发表6篇,其余年份都低于这2个年份。这些文献主要关注信息贫困形成原因、信息贫困程度、解决信息贫困的对策、信息产品流通、公民信息权利保护、信息贫困评价、特殊群体的信息贫困等方面。它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凸显出来,有关数字鸿沟及信息贫困等问题逐渐演变成社会科学的研究焦点。
1 研究现状
1.1 信息贫困的表现形式研究
1.1.1 信息贫困是经济问题。
孙贵珍认为“信息贫困指信息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或经济收入低下而导致的信息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不足或匮乏,不能凭借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获取和利用信息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信息边缘化状态。[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商品都是按市场要求配置,信息资源也不例外。每个信息供应商都在追逐利润最大化,所以信息资源总是流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地区及相关人群,对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信息用户来说,可获取的信息量也不同,长期发展会造成经济水平低的群体信息资源获取少,而经济水平高的人群信息资源富集。市场经济下使得信息以私有制方式出现,如果信息产品供应不足,信息资源在市场条件下配置失效,使部分群体无法充分获得相关信息资源,从而导致信息贫困。相丽玲等[3]认为信息作为商品进行流通时,信息消费者的经济能力决定可以获取的信息量。经济水平有限,对信息的购买能力低,造成信息弱势群体,并给出了信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信息水平差距方程。刘斌[4]认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的地区,在任何时代信息贫困都是重要原因。
1.1.2 信息贫困是公民社会权利问题。
这一观点引自于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他在其代表作《贫困与饥荒》[5]中指出:“贫困不仅仅是相对的比别人穷,而且还基于得不到某种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即不拥有某些最低限度的能力……贫困最终并不是收入问题,而是一个无法获得某些最低限度需要的能力问题。”他认为信息贫困是指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平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人们,公民权利受到限制。国内学者相丽玲等[3]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由于信息资源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存在,使信息所有权发生分化,形成信息富人(其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知识水平高,信息素养高)和信息穷人(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贫乏,知识水平低,信息素养低)。信息穷人由于缺乏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权利得不到保证,面临生活被社会排斥,信息贫困表现为贸易信息权利失败。李昊青[6]指出,信息貧困是弱势群体信息权利意识缺失,在现有信息政策与法律等制度性因素影响下,是信息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制度性问题。
1.1.3 信息贫困是信息传播问题。
信息是通过传播体现存在价值的。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就会发生信息贫困。研究者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贫困是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是指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信息差距[7]。二是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信息产品供需矛盾,信息“有需求,无供给;有供给,无传播;有传播,无利用;有利用,不匹配[8]。”三是信息技术落后容易产生“信息鸿沟”。学者将“信息鸿沟”的研究分为4个阶段,通过文献分析,指出“信息鸿沟”的演变、研究成果和未来热点,从对“信息鸿沟”的研究,发展到集中讨论农村信息贫困问题,是人们对“信息鸿沟”认识的升华[9]。四是加强信息传播是解决信息贫困的重要手段。信息通过传播使信息资源得以共享,信息的价值得以体现,信息得以吸收同化并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有效传播,是解决信息贫困的重要途径[10]。
1.1.4 信息贫困是信息获取能力问题。
赵奇钊等[11]认为信息贫困人群与其他人群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不仅是信息量和信息设施方面,更重要的是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并引述了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观点。李菲等[12]认为穷、老、弱、少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人类的总体群谱中都是处于边缘位置,使得信息接收能力不足。刘雁[13]通过对河北省农村信息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积极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等方面认识欠缺,信息意识薄弱,大部分农民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尚不能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最基本要求。陈响坤等[14]研究发现信息意识薄弱和利用信息能力低下是农村形成群体性信息贫困的主要成因。
1.2 农村地区信息贫困的归因研究
何隽等[15]对贵州农村信息贫困调查研究,赵奇钊等[11]对武陵山片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与信息贫困研究,张孟嘉[16]对安徽农村信息环境调研及分析,孙贵珍等[17]对河北城乡信息化相关因素比较研究,李玉华[18]对吉林省农村信息贫困因素分析,唐乐融[19]和李钢等[9]分别对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洛宁县和栾川县农村信息状况进行调查报告,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这些研究者都将信息贫困与我国的农村地区联系起来研究,重点研究农民这一信息贫困群体,他们归结出信息贫困主要有以下形成原因。 1.2.1 信息环境外部归因。
一是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是我国农村形成信息贫困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形成社会信息环境落后,信息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信息产品生产不足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二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信息贫困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资源的生产能力以及信息的传播能力。三是政府投入与政策扶持是消除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外力。农民拥有信息资源量少,可接触信息媒介种类和信息内容单一,这就要强调政府的主体责任,强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1.2.2 信息贫困人口自身归因。
一是农民个体文化程度低是导致信息贫困的直接因素。正如前文所述,信息贫困是信息获取能力问题,农民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其如何获取信息(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吸收利用)。二是农民的经济能力加剧了信息贫困。根据统计,收入差距和信息差距呈正相关的关系,收入越低,可获取的信息量就相对减少,从而使收入和获取信息量陷入恶性循环,农村信息贫困大致如此产生[20]。三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助推了信息贫困。在我国农村还存在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负面因素主导了农民思想观念,如志向不高、小富即安、求稳不变、不思变迁等。这些思想导致其对信息需求不足,不能接受新媒体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带来的便利,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差,对农民有效获取信息形成阻碍。
我国农村信息贫困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地域文化、教育普及率等因素,又有传播媒介和政府的因素。外部和内部因素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利于信息发挥作用的负面因素叠加,加上城乡“信息鸿沟”的客观存在,使我国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出现了信息贫困地区和信息贫困群体。
1.3 特定群体的信息贫困研究
1.3.1 弱势群体信息贫困研究。
弱势群体分为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由于其身体状况、生产技能、经济基础、文化水平、年龄、社会地位及所处环境等原因在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中处于弱势或劣势,成为信息弱势群体[21]。这类群体主要包含城市下岗职工、城市农民工、生活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被边缘化的群体构成[22]。信息弱势群体在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化技能、信息意识、信息接收处理等方面处于劣势。
宋文[23]从信息援助角度出发,通过构建为信息弱势群体专门服务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根据这类群体类型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信息服务渠道。还有许多学者[24-30]探讨大众传媒(介)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问题,主要是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意义、作用、方式、内容、社会排斥等。李昊青[31-32]重点研究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保障问题,分析影响成因、权利表达特点与意义。信息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应有效维护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要遵循非歧视性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同时增强弱势群体信息权利意识,培育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团体,建立健全信息权利的保护机制等。
1.3.2 青少年信息贫困研究。刘亚[33]把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研究。他认为由于青少年对概念的定义或描述不准确,其信息需求表达能力不足,而导致检索能力不足;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并不理想,难以实现知识建构与创新;对网上的信息几乎不加质疑并引用,缺乏信息评价判断能力。需要将青少年信息行为作为新命题进行研究。王洁瑾[34]通过调查研究,构建信息贫困视野的青少年信息行为模型,指出青少年信息贫困多是因为信息获取障碍,表现在习惯使用省时省力方式检索,信息检索能力不高,信息处理能力不理想;存在信息吸收能力缺陷,表现在信息需求表达障碍、缺少信息判断能力以及知识结构不完善等。
1.3.3 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贫困研究。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35]。他们由于人际关系网比较狭窄,难以从父母、老师这一信息获取渠道获取信息,而大众媒介和其他公共资源又有限,能获得的信息量远远低于城市儿童,也相对低于非留守儿童。城市儿童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利用,在选取信息资源的同时,他们对信息的筛选等能力得到培养,获取信息数量与质量均高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信息贫困还表现为“信息渠道不畅通”、获取的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等问题[36]。
1.3.4 少数民族信息贫困研究。
朱明[37]通过对国外少数族裔信息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指出导致国外少数族裔信息贫困的原因主要是:语言与文化方面的障碍、信息需求的差异、自身发展的动力、公共政策的缺失等。通过政策干预、加强信息机构服务、提高信息媒介和文化产品传播率、加强信息技术普及等,因此,可有效改善其信息贫困。从中对照我国少数民族信息贫困的成因,借鉴国外治理信息贫困对策,统筹国家、社会、机构及其自身来系统构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减贫对策,通过提升民族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在国家经济扶贫政策支持下,逐渐摆脱极度贫困和过度封闭,最终促进区域内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
1.4 信息贫困的实证调查研究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因此信息贫困研究也会存在不同。在对检索到的18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其有几个共同之处:基本都采用调查问卷分析法,调查对象是具体区域农村的广大农民,调查内容较为集中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方面,在归纳出信息贫困的成因中,基本都将经济收入因素列为首位,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水平,在给出解决农村信息贫困的对策中,基本都强调国家政策和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相结合。特别是“通过释放政策动力與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以价值和利益合理引导其信息需求,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37]。关于差异方面,王冬放[38]把中西部地区信息贫困现状放在全国统一进行比较,指出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差异,且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解决信息贫困的措施应根据各省(市、区)的实际而有所区别。 1.5 解决信息贫困的系统构建研究
在共检索到的2篇有关信息贫困测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的期刊论文中,孙贵珍等[39]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共设定3个一级指标(农村信息化主体环境、基础设施和实施效果)、8个二级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学历比重、电话普及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乡镇信息服务站普及率、农村互联网用户比例、农民从“三网”获取信息的比例),对河北省6个不同地形区域的农村信息贫困问题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分析结果,信息贫困在河北省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而山区农村信息贫困最为严重。李钢等[9]对河南省洛宁县和栾川县2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调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专家评议来构建信息贫困测评指标体系,结果显示:国家级贫困县的信息贫困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解决信息贫困的工作中,最重视信息化的应用,而不重视信息化服务;移动终端普及率、4M及以上宽带入户率是新时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目标。
2 当前研究的不足
相对于对经济扶贫的研究,人们对于信息贫困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还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2.1 有关信息贫困的实证研究偏少
信息贫困的概念首先起源于对知识经济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可以检索到,最早发表的以“信息贫困”为关键词的论文为2002年邢昭[40]发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贫困》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民众信息获取的实力悬殊,将检索与利用信息网络之障碍作为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4个原因之一。肖勇[41]在《知识经济的四大研究视角》中,指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是效率与公平,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分配列为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主题。信息的有效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将信息贫困研究作为知识经济研究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学者对知识经济的应用与研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大量实证研究成果,更有理论探索。反观解决信息贫困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实证研究普遍偏少,已有的多为实证调查报告。目前国内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且数量有限,部分实证研究也没有新的突破性进展。
2.2 鲜有效果性研究
目前,信息贫困研究普遍集中在对一定区域和时间内信息贫困的原因分析和调查报告,以及信息脱贫的条件、策略研究。然而,对信息脱贫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研究却是空白。现有的研究没有对实施信息脱贫后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也没有对群众的行为意向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究信息贫困的其他归因,进而对信息脱贫效果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今后扶贫工作提供实践应用。
2.3 对信息脱贫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现有的研究对信息贫困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从给出信息贫困成因的相应对策中,解决区域性的经济贫困,只能说改善了当地信息贫困状况。在解决信息贫困的对策中,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储备期,政策的落实有相当长的滞后期;信息贫困人群信息意识的培育也有一定周期;信息环境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从诸多影响信息贫困的因素来理解,信息富集与信息贫困总是相对的,信息贫困人口总是会客观存在,并会长期存在。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媒介生产大量的信息,向社会传播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多。对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群体,他们获得信息的效率也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信息(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撑下,我国将会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但是,信息的贫困与经济的贫困不同,不可能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来调节。增强脱贫群众再就业的内生动力,使之提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提高信息利用水平和效率才是关键。群众信息素质高低决定信息消费质量的好坏。提高全民信息素质、改变和培育信息消费观念、提高信息消费水平、增强信息消费能力、加强创新主体(群众)的信息能力是信息脱贫的关键所在。
信息贫困研究对我国当前的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研究在肯定信息贫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完备之处,希望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探讨,进行深入的实证调查,不断积累经验,提出更合理有效的策略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国内的“数字鸿沟”[J].中国信息界,2004(4):17.
[2]孙贵珍.河北省农村信息贫困问题研究:基于信息生产、传播、利用[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0:11-22.
[3]相丽玲,牛丽慧.信息贫困形成的经济学机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0):44-48.
[4]刘斌.论我国农村信息贫困的原因及其对策[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9):76-79.
[5]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6-65.
[6]李昊青.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权利表达研究:影响成因、表达特点与价值意涵[J].现代情报,201 31(12):18-20.
[7]朱琨.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8]丁建军,赵奇钊.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与减贫对策: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75-78,108.
[9]李鋼,乔海程.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地区信息贫困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7(5):120-128.
[10]孙贵珍,王栓军.从农村信息传播层面解决河北农村信息贫困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8):12-13. [11]赵奇钊,彭耿.武陵山片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与信息贫困研究[J].图书馆,2016(1):65-68.
[12]李菲,夏南强.艾尔弗瑞达·查特曼的情报学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4(6):35-38.
[13]刘雁.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信息贫困现状调查:以河北省农村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4,27(2):53-55.
[14]陈响坤,曾强,周雪华.贫困农村信息贫困的原因及对策:以清新县石潭镇格水村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7):181-183.
[15]何隽,张津,吴卫兵.贵州农村信息贫困调查研究与成因分析[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3(2):47-52.
[16]张孟嘉.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安徽农村信息环境调研及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6(3):5-8.
[17]孙贵珍,王栓军,李亚青.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河北城乡信息化相关因素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1(5):23-24.
[18]李玉华.吉林省农村信息贫困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8):35-36.
[19]唐乐融.农村信息贫困的调查:以河南省肖横岭村为例[J].中国扶贫,2015(10):77-79.
[20]罗阳富,崔庆鹤.农村信息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3(32):128-130.
[21]石德万,李军,贺梅萍.论信息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职业化[J].图书馆建设,2010(2):97-100.
[22]李德娟.信息弱势、信息援助与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J].图书馆建设,2012(12):13-16.
[23]宋文.信息时代弱势群体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6,38(6):81-85.
[24]李明文.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J].当代传播,2010(2):26-28.
[25]曾来海,陈丹英.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J].新闻知识,2009(10):15-17.
[26]谢倩虹,石德万,朱丽珍.信息社会中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及其援助[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28(5):54-56.
[27]曾来海.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的意义及方式[J].当代传播,2008(3):101-103.
[28]曾来海,陈丹英.论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J].新西部,2008(4):236-237.
[29]曾来海,陈丹英,徐玉红.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方式[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4):471-475.
[30]曾来海,陈丹英,徐玉红.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方式[J].新疆社会科学,2007(6):81-84.
[31]李昊青.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权利保障研究:一种基于权利表达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5):52-55.
[32]李昊青.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权利表达研究:影响成因、表达特点与价值意涵[J].现代情报,2011,31(12):18-20.
[33]刘亚.将青少年纳入信息贫困研究视野:来自青少年信息行为研究的证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4):12-20.
[34]王洁瑾.基于信息贫困视野的青少年信息行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35]辜勝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32(9):29-33.
[36]刘灿.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贫困问题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2011,23(12):169-17 185.
[37]朱明.国外少数族裔信息贫困成因及对策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7(10):11-15.
[38]王冬放. 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贫困现状与对策[J]. 工业经济论坛,2015(2):145-154.
[39]孙贵珍,王栓军,李亚青.用AHP和FCE方法评价河北省农村信息贫困[J].农机化研究,2010,32(8):43-46.
[40]邢昭. 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贫困[J]. 图书与情报,2002(4):26-28.
[41]肖勇. 知识经济的四大研究视角[J]. 情报学报,2000(6):553-563.